九黎族的大軍兵分兩路,巴贏率領一路去陽武救援慶介,駱丘率領另一路去接應蚩尤。青陽在營寨看著駱丘領兵逼近,自忖主力不在,僅憑手下千余人堅守實屬不智,不如主動出擊,搓其銳氣,繼而借地勢與之周旋。
青陽跨馬提戟,眉發(fā)倒立,率隊直沖九黎大軍而來,暴喝一聲,嚇得駱丘跌下馬來。駱丘受此大辱,誓要先滅了青陽再行軍,可嘆九黎大軍竟被青陽牽制在此。
黃帝次子名叫昌意,不得黃帝歡心,常年居住在蜀地的若水。半月前來覲見父親,他看到烽火燃起,就帶兵守在山口,堵住了蚩尤的去路。雍父軍和守軍混戰(zhàn),昌意下令放箭,不分敵我,一律射殺。蚩尤引兵沖出山口,進入楓林中,身邊僅余二十八騎。
此時黃帝的大軍先到了,而蚩尤的援兵卻沒到。蚩尤吐出一口黑血,仰天罵道:“即便天意如此,我又豈會讓你如此稱心?”蚩尤帶著二十八騎沖進軒轅的大軍中,長刀所向披靡,無人敢擋。
直到坐騎活活累死,蚩尤身中數(shù)箭,血染四方,他一人站立疆場之上,身軀頂天立地。黃帝手持軒轅劍,來到蚩尤面前,身后跟隨著力牧、神皇、風后、大鴻、昌意。
蚩尤用最后的力氣斬向公孫軒轅,天空有一只鳴鴻飛來,化作一柄長刀替軒轅格擋這一擊,青苗刀崩碎。黃帝用軒轅劍砍下蚩尤的頭顱,九黎霸主,就此隕落!
消息傳至涿鹿城,任魁自盡,公申梁獻城投降,息媛穿著紅色婚服登上城樓,一躍而下。
風后帶著蚩尤的頭顱去勸降慶介,慶介看著這顆頭顱,痛哭大罵:“豎子!豎子!當初不聽我謀,若先滅軒轅,再攻炎帝,何至于今日?”慶介揮刀自裁,宿名與狐父軍剩余士兵也紛紛自盡。昌意將墨眼白熊帶回蜀中飼養(yǎng),成為了蜀地特有之物。
蚩尤死后,九黎族叛亂頻發(fā),一部分族人南遷,發(fā)展為三苗。黃帝命人畫蚩尤畫像,傳示東夷,謊稱蚩尤未死,而是臣服黃帝,為黃帝統(tǒng)兵,是以天下稱蚩尤為“兵主”。畫像到處,叛亂自平,蚩尤威勢之盛,可見一斑。
后又過數(shù)十年,黃帝乘龍升天,在橋山立衣冠冢供后人瞻仰。黃帝之孫乃黑帝顓頊,昌意與蜀山氏所生,立為天下之主,世稱帝顓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