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粥周本章不是更新章節(jié),大家可以選擇直接跳過,內容有些無聊的。
周粥周這個是我之前做過的一個專題研讀,就是單純的發(fā)上來記錄一下,留個紀念??,怕以后可能會找不到,所以大家不要罵我哦。感興趣的小伙伴可以看一看,不感興趣的跳過就好。
周粥周還有一點,今天不更新哦!明天見各位。最近在陸陸續(xù)續(xù)補加更了,感覺自己真的好懶哦
————————————
專題研讀問題:試聯系中外文化對反思問題的論述及相關現象談談你的理解“反思"一詞,據說首次出現于英國哲學家洛克的著作中,他將"心靈內部活動的知覺",稱為"反思"。而在我國當代文學史上,這個詞卻具有特定的意義,即對文革、十七年以至更早的歷史事實進行思考,從而在意識形態(tài)、國民性等方面挖掘現實問題的根源,同時,在歷史和自然的大的環(huán)境背景中展開對"人"的價值的思索。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批作家從政治、社會層面上還原“文革”的荒謬本質,并追溯到此前的歷史,從一般地揭示社會謬誤上升到歷史經驗教訓的總結上,和傷痕文學相比,其目光更為深邃、清醒,主題更為深刻,帶有更強的理性色彩,被稱為“反思小說”。?反思文學出現包括三方面的條件,即作家條件:“右派”作家歸來、青年作家涌現;思想條件:文學不再滿足于暴露揭示傷痕,而試圖對歷史作縱深整體性思考。反思內容包括對共和國初期至“文革”時期歷史、社會、個體命運進行批判性思考。反思對象則較廣泛,干部、右派、知青、農村、軍營生活、商人、“內奸”等在文革中的命運。思考觸角,追索從左到極左的深層歷史原因。自19世紀以來,德國歷史學是以民族國家為研究對象的民族史學。作為民族主義潮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德國歷史學家曾不遺余力地為本國的統一、建設與擴張搖旗吶喊。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下簡稱“二戰(zhàn)”)結束以后,德國史學界對本國歷史道路的深刻反思才真正開始。在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這種反思以20世紀60年代初“費歇爾爭論”為標志。弗里茨·費歇爾以眾多檔案資料為依據,揭示了德國政府在戰(zhàn)爭爆發(fā)之際就備有龐大的擴張與兼并計劃這一事實,認為德國蓄謀已久,對戰(zhàn)爭爆發(fā)負有重大責任。他的著述挑戰(zhàn)了第一次世界大站以來德國史學界關于本國沒有特別重大戰(zhàn)爭責任、歐洲各國共同“滑入”戰(zhàn)爭這一正統觀點,引發(fā)了西德學術界和輿論界的一場大論戰(zhàn)。雖然以格哈德·黎特為代表的保守派進行了激烈反擊,但費歇爾在左翼媒體、青年教師和學生的支持下,最終取得了壓倒性勝利。所以,從反思歷史中汲取力量,對于國家和社會而言,都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