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的故事總被后人搬上熒屏。在男權(quán)社會,女子不過是權(quán)力的陪襯品,每個君王身旁都有一個傾國佳人,陪他上演著數(shù)不盡的愛恨情仇,再由史官的筆寫出,就全然是另一種味道。比如周幽王與褒似、封王與姐己、趙飛燕與漢成帝,無論過程如問,結(jié)果似乎都一樣,所有的罪都落到了紅顏禍水的身上,讓她們百口莫辯。
這不公平,是時候該有人站出來,撼動天下。于是,武媚娘來了,為這盛世大唐添上一筆濃濃的朱砂墨。
她的出身并不卑微,父親是大唐的開國功臣,政績赫赫,母親楊氏乃隋朝宰相楊達之女。將門無犬女,或許就是家庭的熏陶,才讓她擁有治國之才。
未入宮之前,她也是個平凡的女子,喜歡詩書,喜歡對鏡理云鬢,喜歡扮成男子偷偷去看花燈。她時常會聽父親提起當今圣上的故事,四方征戰(zhàn),玄武之變,雖然,她未曾經(jīng)歷過,心卻為之澎湃。
十四歲那年,她入宮為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太宗賜號武媚。單憑一個“媚”字,就足以判定她是個千嬌百媚的才女。
太宗的后宮有太多的美人,對于他來說,一個不諳世事的小姑娘并不能讓他心動。太宗僅僅是欣賞媚娘的才華,想將她留在身邊,愿她有朝一日能成為利劍,為他所用。
那年,太宗得了一匹良駒,名叫獅子驄,烈性難馴。于是下令,若有人馴服,必有重賞。武媚得知此事,自薦道:“我能樂馴服,請皇上賜三物,鐵鞭、鐵錘、匕首。”
她的馴馬方式很簡單:用鐵鞭打它;不服,就用鐵錘接著錘;還不服,則用匕首殺了它。
眾人聞言,皆驚。想不到,一個柔弱的小女子竟有這般決斷無情的心,讓人如何不心生畏懼?許是察覺到這女子身上的戾氣,馴馬一事過后,太宗對她漸漸疏遠。
敏銳的媚娘也察覺到這一點,她隱藏起身上的傲氣,用柔情的一面?zhèn)窝b自己,小心翼翼地行事為人。即便這樣,也沒能讓她再次晉封,她依舊是個小小的才人。
太宗一日日垂老,太子遲早要繼承大統(tǒng),若她想長久地待在宮中,便要依靠李治。于是,她開始制造與李治的偶遇,想方設法地在李治心中種下一顆愛情的種子。
那時候太宗重病臥塌,她在身旁服侍,借此機會,她能時時見到太子李治,兩人年齡相仿,正是青春好年華,自然心中生出情愫。只是礙于宮規(guī),愛情的種子不敢萌芽,只能藏在李治的心底。
公元649年,太宗駕崩,武媚娘與其他沒有子嗣的嬪妃一起入感業(yè)寺,削發(fā)為尼。感業(yè)寺是唐代禁苑內(nèi)的皇家寺廟,依山傍水,是極為清凈優(yōu)雅之地。若是修佛之人,必定會愿在此參悟佛法。然而,武媚娘并非佛門中人,她此時才二十六歲,紅塵未斷,凡心未了,如何能甘心日日面壁誦經(jīng)?
她的心定不下來,無時無刻不渴望著外面繁華的世界。她以為李治忙于政務,忘記來找她,便默默地等待,卻始終不見他的身影。
在感業(yè)寺煎熬了四年,度日如年,她不甘心繼續(xù)等下去,想嘗試主動與宮中聯(lián)絡。
她需要寫一封信,信上不需要太多的話語,但要打動人心,勾起舊日的情。
武媚娘展開宣紙,提筆寫下這首《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紛紛,惟碎支離為憶君。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
最能打動人的不是淚水,而是飽含深情的文字。
“看朱成碧”是指她魂不守舍,時常將紅色看成綠色。
在唐代,皇帝穿黃色的龍袍,三品以上官員服紫,四品五品服緋,六品七品服綠,八品九品服青。
綠色是卑微的象征,在詩人眼中,所有的紅都是綠,也可以理解為,她此時的身份大不如從前,在她眼中,一切都是卑微的,包括她自己。
佳人為何如此憔悴?還不是因為思念,思念著遠方的人。她小心謹慎地用了“憶君”二字,沒有具體提到“君”的姓名,即便這首詩傳到了別人手中,也不會懷疑是寫給李治的詩,畢竟,她曾是太宗的武才人,人們先人為主,只會想到她思念的人是太宗。
最后兩句才是全詩的關(guān)鍵,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寫出了她的委屈與無奈。
她是在對他說:尚若你不信我因為思念而流淚,你可以開箱看看石榴裙上的淚痕。
細細品味這句話,著實佩服武媚娘的才華。石榴裙,是唐代女子最愛的一款服飾,裙子色如石榴之紅,穿著雍容華貴,宛如綻放的石榴花。武媚娘出家為尼,穿的是素衣,卻時常會打開箱子,對著往日的石榴裙落淚,可見她懷念著宮廷的生活。
這首詩極為巧妙,將一個女子的憂愁、相思緩緩道出。男子若讀了,只想將她速速帶回身旁,哪里舍得讓她對著石榴裙落淚?
歷史記載這首詩是寫給唐高宗李治的,由此可見,這首詩成功地傳到了李治手中,或許就是因為這首詩,李治才想起了感業(yè)寺中的武媚娘。
李治為祭奠李世民忌日而入感業(yè)寺進香,趁此機會,與武媚娘相見。二人久別重逢,武媚娘展現(xiàn)出女子柔弱的一面,她的眼淚瞬間就讓李治心碎。
不過,武媚娘之所以能重返宮廷,并不是李治一人的安排。
失寵多年的王皇后早知他們的關(guān)系匪淺,便請求李治,將武則天納入宮中,李治當即應允。王皇后并非賢惠大度,她只是想借著武媚娘打擊蕭淑妃,卻不承想武媚娘入宮后,一步步取代了她皇后的地位。
李治不顧世俗言語,將她從寺院中帶出,給她權(quán)力,任由她手握朱筆,批閱奏章。這不是愛情又是什么?因為愛,幾乎將半壁江山都給了她。
可是,重回宮廷的武媚娘再也不似當年單純?nèi)崛?,她如同濕果重生的鳳凰,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不是簡單的恩寵,她要至高無上的權(quán)力。
武則天留下四十余篇詩,唯有這首《如意娘》關(guān)乎相思,其他的詩,都是在寫盛世風光,無關(guān)情愛。也就是說,在走出感業(yè)寺后,她的心中便沒了情愛,有的只是謀略。她日日陪伴在李治身旁,為他生兒育女,卻沒半分的情。
多么可悲,李治愛上了一個只愛權(quán)力的女子。為了讓她歡喜,他只有將權(quán)力慢慢地給她。先是廢王皇后,立武媚娘為后,又讓她入朝堂議政。
幾十年后,李治重病駕崩,他臨終的遺詔是:太子李顯于樞前即位,軍國大事有不能裁決者,由天后(武則天)決定。
這江山是他送給她最后的禮物,也是最后的恩寵。他知道,她會喜歡。她手中擁有軍國大權(quán),便不會有大臣再為難于她,他也可以安心離開塵世,了無牽掛。
武媚娘當了七年的皇太后,便自立為帝,在封建的男權(quán)社會,開啟了自己的紅妝時代。她一生殺了太多的人,其中,包括她的親人。她未曾后悔,卻始終內(nèi)心孤寂。
愛她之人已不在身旁,她已到垂暮之年,再也不能指點江山。她最終將大唐江山還給了李氏家族,自己住進了上陽宮仙居殿,在那里度過了最后的時光。
她回憶起往事,才發(fā)覺與李治攜手治理天下才是最美好的時光。不知何時起,他的柔情關(guān)愛早已刻在了她的心中?;腥恍盐?,原來她一直愛著他??上?,意識到這一點時,一切都太晚了。
不久,武媚娘病逝于上陽宮。她的遺詔省去帝號,稱“則天大圣皇后”,生命的盡頭,她不想稱自己為皇帝,只想做李治的皇后,與他合葬在乾陵。
她留下一塊無字碑,千古功過讓后人評說??珊笫赖哪切┦饭儇M能放過她?宋朝歐陽修編纂的《新唐書》說她是亂臣賊子,殺君篡國。盜而有之者,莫大之罪也。五代時期的《舊唐書》直接稱她為奸人妒婦,牝雞司晨。
所以說,史書是男人寫的,廖廖幾句話,便能讓人背負千古罵名。她與其他帝王一樣,有過,亦有功;無情,亦有愛。
她是帝王,也是女子。她是愛李治的,至少,在寫下這首《如意娘》時,她用了感情。倘若真的無情無愛,怎么會寫出那么情真意切的思念?愛在那時候就已經(jīng)開始萌芽,只是,她未曾發(fā)覺而已。
驕傲的女子通常不愿承認愛情,她們認為只要有能力,即便沒有愛,依舊可以活得完美無瑕。當遇上愛情,也會刻意地逃避,并不是沒有勇氣面對愛,而是不知自己已經(jīng)愛上。
愛情啊,千年以來,都未曾改變過。
宋辭年宋辭年執(zhí)錄
宋辭年貞觀時年六月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