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虎毒不食子”,不管是古今中外,孩子在家庭里面的地位是相當(dāng)高的。在美國,人們認(rèn)為一個人生命中最重要的時刻莫過于出生和死亡,而孩子的教育是是作為父母需要放在第一位的事情。
古今中國也莫過于此,孩子哪里受到了傷害,當(dāng)父母的那可是心疼得不得了。周朝還有這么一個有趣的小故事。因?yàn)橹軈柾醣┡?,憤怒的百姓們沖進(jìn)了王宮,找不到皇帝就要拿太子泄憤。召穆公將自己的兒子替換掉太子,雖保下了太子,但自己的兒子卻被憤怒的百姓活活打死。召穆公的這種做法,被后世稱贊為忠義。
但是另外一個人也干了一件差不多的事情,留下了千古罵名。易牙是春秋時期齊國的一位大臣,雖然生卒不詳,但是卻是我國第一個會用調(diào)和法來做菜的廚師。簡單的說,就是現(xiàn)在用水火鹽酸甜等調(diào)和味道的思想起源于易牙。
齊桓公在公元前685年到前643年在任期間尤為寵信易牙,一天沒吃到易牙做的飯菜,就感覺渾身不自在。誰叫易牙是廚師的祖師爺呢。
有一天,齊桓公在酒足飯飽之后,突發(fā)感慨:“寡人嘗遍天下美味,唯獨(dú)未食人肉,倒為憾事?!本褪钦f,本王什么山珍海味都吃過,就差人肉的滋味沒嘗過了,真是遺憾。
齊桓公本只是想開個玩笑,真沒要吃人肉的心思。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尤其這話讓易牙聽見,還樂得認(rèn)真思索起來。自己也是什么菜都做過,就差人肉了。從哪去找呢?找平民,殺人犯法,找死囚,他們有罪的肉不能供給高高在上的帝王。
易牙思索著回到家,一眼就看見了活潑可愛的小兒子。4歲的孩子固然可愛,但是在易牙眼中他就化成了食材。沒等妻子回家商量,他就將兒子給烹飪了。妻子回來,不見兒子,四下尋找,他只淡淡地回應(yīng):“在鍋里呢。”難以想象這個可憐的母親看到肉湯時悲痛欲絕的神情。
易牙把肉湯進(jìn)獻(xiàn)給了齊桓公,齊桓公一嘗,鮮嫩無比,大贊絕妙。他便問易牙,這是什么肉,以前從未吃過。易牙回答,為了讓國君的身體安康,特地殺了兒子獻(xiàn)給國君。
齊桓公一聽臉色劇變,恨不得把胃里的東西全部倒空。但是,雖然他不喜易牙殺子,卻因?yàn)橐籽赖倪@份心而感動。易牙從此更加受寵。
和易牙一起服侍齊桓公的管仲和鮑叔牙卻極為看不起易牙。公園前645年,管仲重病,齊桓公問管仲易牙能不能擔(dān)當(dāng)重任。管仲說,易牙沒有人性,品行不端,不僅不能當(dāng)宰相,還要遠(yuǎn)離他。
易牙還去挑撥鮑叔牙與管仲的關(guān)系,鮑叔牙雖與管仲不和,卻也中肯地懟道:“管仲看人很準(zhǔn)的,我要是成為宰相,必定將你除掉?!币籽雷杂懥藗€沒趣。
可惜齊桓公沒有把管仲的話聽進(jìn)去,給自己釀成災(zāi)禍。公園前643年,齊桓公重病,易牙趁機(jī)帶頭作亂,逼走太子,立公子無虧為王。齊桓公得知真相,后悔不已,又因易牙封鎖宮門,被活活餓死。
盡管易牙是廚藝的化身,也干過“獻(xiàn)子為君”的事情,但是他做事的目的是為了自己的榮華富貴,最后他背叛君主的事情也見證了他的品行,實(shí)在為百姓們所不齒。終究是一代廚神,卻無人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