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家族樹碑立傳的蕭子顯
蕭子顯(489~537),字景陽,南蘭陵郡南蘭陵縣(今江蘇常州市西北)人,幼時好學,一生撰有《后漢書》、《普通北伐記》、《貴儉傳》、《晉史草》等多部史著,代表作是《南齊書》。
《南齊書》所記起自齊高帝蕭道成建元元年(479年),終于齊和帝蕭貴融中行二年(502年),共23年的歷史。書名本為《齊書》,后來為了與唐代李百藥的《北齊書》相區(qū)別,宋代始稱《南齊書》。原書共60卷,但《序錄》一卷早佚,現(xiàn)存59卷,包括本紀8卷、志11卷、列傳40卷。
蕭子顯出身于南齊宗室,是齊高帝蕭道成的孫子,豫章王蕭嶷的兒子,以前朝帝王子孫而修前朝史,在封建時代正史中還僅此一家。因而在撰寫《南齊書》時,對其祖先不僅曲筆回護,而且還要頌揚溢美。如蕭道成逼宋順帝劉準禪位于己,后又派人將其殺害,而蕭子顯在《高帝本紀》中只說“汝陰王薨”。在本紀末尾的“論”中,還引孫卿的話說蕭齊得天下是受命于天,而不是奪取,這是明顯的粉飾之詞。又如,蕭子顯為抬高他父親豫章王蕭嶷的地位,故意不編入《高祖十二傳》中,而是另立專傳,置于文惠太子傳之后,以示尊崇。另外,南齊后妃及宗室諸王幾乎無不有傳,在列傳記載的不到二百人中占到56 人。
當然,《南齊書》雖然有為親者隱諱夸張以及宣揚宿命論及因果報應等明顯的缺點,但作為現(xiàn)存最早記述南齊歷史的著作,其價值也是不可忽視的。首先,蕭子顯以當代人寫當代事,比較容易搜集到第一手材料,在與其利害關系沒有直接沖突的情況下,還是能夠寫出真實的歷史情況,提供了不少重要的歷史材料。如《沈文季傳》記載了發(fā)動于今浙江地區(qū)的唐寓之起義,反映了階級斗爭的情況,資料珍貴。《竟陵王蕭子良傳》敘述了追逋租、征賦役、興水利、墾荒田等情況,是有關社會經(jīng)濟史的材料?!蹲鏇_之傳》則記載了古代著名科學家祖沖之上《大明歷》表,以及造指南車、千里船、水碓磨等事跡,是重要的科學技術史資料。唐初李延壽編寫《南史》時,對于《南齊書》記載有所增刪,但所記南齊歷史的內容百分之八十原本于《南齊書》,其價值不言自明。其次,《南齊書》敘事文字比較簡潔,尤其是善用類敘法,即立傳一人而兼敘他人,記述一事而推及他事。如《褚澄傳》敘述其精于醫(yī)術,由此而敘及徐嗣的醫(yī)術更精于澄。這種“傳不多而人自備載”(趙翼《廿二史諸記》卷九《齊書類敘法最善》)的類敘法,雖非蕭子顯所創(chuàng),但其筆法更加成熟,值得稱贊。
(原載1989年7月7日《寧夏日報》)《梁書》和《陳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