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fā)現(xiàn)的最大的蜥腳類恐龍之一,在宜賓市馬鳴溪渡口發(fā)現(xiàn)其化石,經(jīng)科學鑒定,屬蜥腳類亞馬目。此屬動物全長約22米,體軀高將近7米。它的頸特別長,相當于體長的一半,不僅構(gòu)成頸的每一頸椎長,且頸椎數(shù)亦多達19個,是蜥腳類中最多的一種。另外,頸部也是所有恐龍中最長的(最長頸部可達12.1米)。與頸椎相比,背椎、薦椎及尾椎 相對較少。
中文學名
馬門溪龍
拉丁學名
Mamenchisaurus
二名法
Mamenchisaurus
界
動物界
門
脊索動物門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
綱
蜥形綱
亞綱
雙孔亞綱
目
蜥臀目
亞目
蜥腳形亞目
科
馬門溪龍科
屬
馬門溪龍屬
種
建設(shè)馬門溪龍Mamenchisaurus constructus(模式種)
分布區(qū)域
中國、蒙古
體長
16-45米
體重
20-55噸
天敵
永川龍
食性
草食性恐龍
基本概述
食性:植食
生存時代:晚侏羅世
天敵:永川龍和馬門溪龍生活在同一時代同一地區(qū)。它是一種大型肉食性恐龍,全長約11米,站立時臀高2.85米。它有一個又大又高的頭,略程三角形,嘴里長滿了一排排鋒利的牙齒,就像一把把匕首。它的脖子很柔軟,但尾巴很長,站立時,可以用來支撐身體,奔跑時,翹起的尾巴可作為平衡器用。其前肢很靈活,指上長著又彎又尖的利爪,后肢又長又粗壯,也生有三趾。永川龍常出沒于叢林、湖濱,行為可能像今天的豹子和老虎。
形態(tài)特征
體征
頭骨很小,牙齒細弱,呈棒狀,頸部長,脊椎粗大笨重,肢骨關(guān)節(jié)面粗糙。1957年在四川發(fā)現(xiàn)的合川馬門溪龍長可達22米。體重近40噸,頭小,頸部極長,伸直頗似一架起重機。大部分時間在湖泊、沼澤中渡過,借水力浮起笨重身體。到泥沙較硬的地方休息、產(chǎn)卵。主要以多汁水生植物為食。生存于1.4億年前的侏羅紀晚期,于白堊紀末期滅絕。
身高
馬門溪龍從頭頂?shù)轿布忾L達22米,身高為7米,活著的時候體重達55噸,馬門溪龍的頸部長達9米,是長頸鹿的3倍,包括長頸鹿在內(nèi),僅有7個頸椎,而馬門溪龍卻有19個頸椎,它的頸部還特別生有肋骨,稱為頸肋,最長可達3米,能與后面第三個頸椎相連,增強了頸部的力量,但也使頸部轉(zhuǎn)動起來很費力。
脖子長
馬門溪龍與另一種著名的恐龍――雷龍外形非常相似,唯一的不同就是脖子長度。它們的脖長最高可達到46英尺(約合14.02米),占到身體總長的一半。馬門溪龍是一種食草恐龍,生活在距今1.5億年前。
馬門溪龍有世界上最長的脖子,如果讓它和長頸鹿比,長頸鹿會輸?shù)煤軕K,它的脖子總共有11—14米。馬門溪龍的脖子由長長的、相互迭壓在一起的頸椎支撐著,因而十分僵硬,轉(zhuǎn)動起來十分緩慢。它脖子上的肌肉相當強壯,支撐著它蛇一樣的小腦袋。
它的脊椎骨中有許多空洞,因而相對于它龐大的身軀而言,馬門溪龍的頭部顯得十分小巧。1億4500萬年前,恐龍生活的地區(qū)覆蓋著廣袤的、茂密的森林,到處生長著紅木和紅杉樹。成群結(jié)隊的馬門溪龍穿越森林,用它們小的、釘狀的牙齒啃吃樹葉,以及別的恐龍夠不著的樹頂?shù)哪壑Α?/p>
馬門溪龍四足行走,它那又細又長的尾巴拖在身后。在交配季節(jié),雄馬門溪龍在爭雌的戰(zhàn)斗中用尾巴互相抽打。各部位的脊椎椎體構(gòu)造不同:頸椎為微弱后凹型,腰椎是明顯后凹型,前尾椎是前凹型,后尾椎是雙平型,前部背椎神經(jīng)棘頂端向兩側(cè)分叉,背椎的坑窩構(gòu)造不發(fā)育,4個薦椎雖全部愈合,但最后一個神經(jīng)棘部分離開。腸骨粗壯,其恥骨突位于腸骨中央;坐骨纖細;脛腓骨扁平,脛骨近端粗壯,長度相等。距骨發(fā)育,其上面的脛腓骨關(guān)節(jié)窩很發(fā)育,故中央突起很高,□骨短小,后肢的第Ⅰ爪粗大,各趾骨的形狀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