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鸚鵡嘴龍(學(xué)名:psittacosaurus sinensis)為鸚鵡嘴龍科的植食性恐龍一種,化石發(fā)現(xiàn)于中國的晚白堊紀早期青山組地層。生活在1.33億年-1.2億年前的中國山東半島。
拉丁學(xué)名
psittacosaurus sinensis
界
動物界
門
脊索動物門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
綱
蜥形綱
亞綱
雙孔亞綱
目
鳥臀目
亞目
角龍亞目
科
鸚鵡嘴龍科
種
中國鸚鵡嘴龍
分布區(qū)域
中國山東半島
中文學(xué)名
中國鸚鵡嘴龍
二名法
Pssitacosaurus
生存時代
白堊紀早期
中國鸚鵡嘴龍是三角龍的近親,長約5英尺(約1.52米),臉龐顏色鮮艷,啄與鸚鵡相似,長的像“外星人ET”。腿部有網(wǎng)狀紋路且表面有黑點。這類生物是雙足食草動物,生活在1.33億年-1.2億年前的中國東北地區(qū)。它們在遇到危險時會運用“反蔭蔽”(動物保護色的一種類型,身體下部顏色變淺,上部的顏色變深)來保護自己。
小型的鳥腳類恐龍,體長約1.5米。頭骨短、寬而高,吻部彎曲并包以角質(zhì)喙,酷似鸚鵡而得名。顴骨發(fā)達;外鼻孔?。磺邦~骨位于鼻骨以下;下顳颥孔寬闊;枕骨孔發(fā)達,大于枕髁兩倍。在上頜和下頜上各有7~9個牙齒。齒緣較光滑,齒根長,齒冠低。牙齒為三葉狀,齒冠中稜前各有2~4個小脊。頸很短,頸椎6~9個。脊椎13~16個,薦椎5~7個。烏喙骨較小,其上之烏喙孔不封閉。腸骨細長,腸骨上緣的稜脊粗壯,坐骨發(fā)達,略呈彎曲狀。前肢比后肢略短,前足有四塊腕骨,第四指退化,第五指消失。股骨比脛骨略短,蹠骨約等于脛骨的1/2,后足僅第四趾退化。
鸚鵡嘴龍大部分時間生活在陸地上,尤其在低洼的湖沼和河流岸邊最多,主要以水邊的柔嫩多汁的植物為食,它們用堅固的角喙把嬌嫩植物割切斷,再用單列牙前后咀嚼而吞食。由于特化難于適應(yīng)生活環(huán)境變化,故生存了較短時間,就絕滅了
鸚鵡嘴龍擁有銳利的牙齒,可用來切割、切碎堅硬的植物。然而,不像晚期的角龍類,鸚鵡嘴龍并沒有適合咀嚼或磨碎植物的牙齒。鸚鵡嘴龍吞食胃石來協(xié)助磨碎消化系統(tǒng)中的食物。經(jīng)常在鸚鵡嘴龍的腹部位置發(fā)現(xiàn)胃石,有時超過50顆,這些胃石可能儲藏于砂囊中,如同現(xiàn)代鳥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