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道白光他是看得清楚的,如果把這個人收在身邊,更有安全感。他活怕了魏忠賢的各種手段,哪怕是空氣,也能讓人中毒
現(xiàn)在皇太極,李自成,張獻宗這三大巨頭哪一個都是他的心腹大患。他真的焦頭爛額。偷偷出來散散悶,又遇到這檔子事。
“今天如果想離開這里,必須拿5000金來,否則就甭想出這個門?!蹦菈褲h手里那把寒光閃閃的大刀,映照在官員臉上,“你們做官的,哪個不是家財萬貫,黃金遍地,這點錢對你不過是九牛一毛而已?!?/p>
算什么東西,竟然敢跟我們大人叫板?一個隨從上前,話沒說完,手起刀落,人頭落地。官員嚇得面如土色,連連說“行,立刻送來!”
走吧!昭然說!兩人隨著人流往外走。
“英雄,站??!”兩人走出去有一條街,后面有人喊,原來是一名三十歲左右的青年才俊。
”請問何事?”昭然說?!翱煞窀嬷藢⑷ズ畏??
“請問您這是?”昭然看著他,面容端莊但卻憂愁在目。
“朕……正……正想請教一個問題?!?/p>
“請說!”昭然抱拳還禮。
“肯否請二位進宮?”
“不去!我們現(xiàn)在正在有事,請見諒!”說完,兩人轉身離開。
朱由檢只好看著兩人離開,嘆口氣,回宮!
此刻的他有件事十分撓心。什么事呢?
原來,宮中有一密室,“相傳劉誠意基留秘記”,鎖得特別嚴實。歷代大明皇帝都會被前任告知,“非大變不得開”。
如果說愛新覺羅們鬧得雖兇,畢竟還遠,現(xiàn)下,農民軍都打到城下,已是“大變”了吧?
于是,“思陵親啟之,中惟一柜,得圖三軸。”
圖上都畫了些什么呢?
第一圖繪文武官數(shù)十,被發(fā)亂行。
被發(fā),就是披著頭發(fā)之意。
表面意思很容易懂,但劉伯溫不可能用這么直白的方式吧?
這時有內臣說,皇上,我看呀,誠意伯是講,咱們現(xiàn)在“官多法亂”。
崇禎覺得很對,深得朕心。又打開第二幅,但見上面畫著——
兵將倒戈棄甲,百姓襁負奔走狀。
有了第一幅的經驗,崇禎一下聰明多了,對貼身太監(jiān)說,“得非軍民皆叛乎”?
看到此處,估計對明末歷史有所了解的朋友,已腦補出第三幅圖的畫面了——
畫像與御容酷肖,穿白半臂,右足跣,左系襪履,散發(fā)懸樹下。
幾百年后,我們會心一笑,但大明崇禎皇帝卻是——
覽畢勃然變色。
當然,大家都知道,這肯定是馬后炮,是后人編的。
說起來,確實是后人,但也沒后多遠。
此事記載在董含《三岡識略》里。此君在明亡時正好二十歲。順治十八年,中二甲第二名,成為清朝進士。他雖然未做什么大官,卻花五十四年,把平生所觀所聽所覽記載下來。他的文字,成為后世史家的重要資料。
顯然,他的這條記載,雖是謠言,卻在明朝滅亡后不久即開始流傳了。而且,它的有些基調,為《明史》所繼承。
比如,文中說,太監(jiān)解讀第一幅畫,“官多法亂”。
四字之意,一眼就明白,可是,它背后是什么意思?編這個故事的人,潛意識里是怎樣想的?
其實不就是替朱由檢開脫嗎?
大明之亡,不是小朱的錯,而是各級官吏各行其事造成的。
《明史 莊烈本紀》有講,惜乎大勢已傾,積習難挽。在廷則門戶糾紛。疆埸則將驕卒惰。兵荒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潰爛而莫可救,可謂不幸也已。
《流賊列傳》序言中則說,莊烈非亡國之君,而當亡國之運,又乏救亡之術,徒見其焦勞瞀亂,孑立于上十有七年。而帷幄不聞良、平之謀,行間未睹李、郭之將,卒致宗社顛覆,徒以身殉,悲夫!1368年朱元璋滅元稱帝,國號大明,歷十二世,傳十六帝,明朝十六位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