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鬼步司馬攻
司馬攻,別看他身材瘦小得像個鴉片鬼子,其貌不揚,可他出身大戶人家呢。一百多年前,玉沙縣就有一句諺語說:朱集端公府,黃雪司馬家。別處的人不知道這是什么意思,玉沙人知道。端公,指朱集袁河村的袁在端老爺。他是乾隆五十七年甲寅恩科的武進士,累官至杭州撫標中軍參將、欽封“光祿軍”(皇帝的軍事顧問)。偏遠的鄉(xiāng)下,一個將軍府,那顯赫、那威風,不用多說。至于司馬家,更得說道說道了。
司馬傾城,是嘉慶年間的進士,文的。雖然臨場發(fā)揮失常,考得不太好,名列皇榜之尾,好歹也是進士,就進了翰林院。人稱司馬翰林。但此人能力超強、品格高尚,出人頭地那是遲早的事。
卻說當時,臺灣頻頻發(fā)生閩粵械斗,動不動就殺人放火,鬧的整個臺灣省,雞犬不寧、民不聊生。袁在端和司馬傾城被欽點為“平臺鎮(zhèn)守使”,赴臺平亂。很多人不看好這兩人,因為好多武功高強、戰(zhàn)功卓異的名將去臺灣,都鎩羽而歸,還有幾個人在臺灣枉送了性命。但人們忽視了,沒想到兩人是正宗的玉沙老鄉(xiāng)。他倆一文一武,一張一弛,一唱一和,軟硬兼施,文治武攻,居然把臺灣動亂平息下來了。然后兩人聯(lián)名上奏,免去臺灣百姓三年半的賦稅。臺灣百姓安居樂業(yè),休養(yǎng)生息。百姓們感恩戴德,給鎮(zhèn)守使府送來“萬民傘”,直呼“袁青天”“司馬青天”。
這文武老鄉(xiāng),在臺灣沒安逸多久,嘉慶帝的圣旨到了:留下袁在端守臺灣,司馬翰林克日啟程,火速進京,另有重任!
原來,鄂西北發(fā)生的白蓮教起義,陜甘總督府和湖廣總督府聯(lián)手,都無法對付。因為司馬翰林平定臺灣,積累了經(jīng)驗,所以調(diào)他回來,前往協(xié)調(diào)。白蓮教終于土崩瓦解了。司馬翰林與白蓮教余黨談判,大家各自回歸故里,安心務農(nóng),朝廷不再追究罪錯。雙方已經(jīng)簽訂了條約??墒?,陜甘總督康某,瞞著司馬,對放下武器的白蓮教余黨大開殺戒。司馬知道殺俘事件,為時已晚。他親自騎快馬,冒風雨,奔赴白蓮教鬼步族駐地,義釋八百多人。給他們發(fā)放路費,催促快快離開。于是,整個白蓮教義士,就這八百人躲過了劫難。鬼步族,是白蓮教的一個小分支。躲過一劫的鬼步族長老傳下旨意:鬼步族永遠不負司馬家!
平息白蓮教有功,司馬翰林得到了嘉慶帝的重賞:嘉慶帝龍桌上的一塊羊脂玉觀賞石。這塊石頭,一尺見方,晶瑩剔透,價值連城。此玉傳至司馬翰林第五世孫(也就是司馬攻的父親)司馬農(nóng)手上,時間就來到民國了。此時大清垮塌,民國鼎新了,各大軍閥,混戰(zhàn)一場。吳佩孚吳大帥,終于搶占了天下糧倉湖北。卻說吳大帥手下有一名得力干將趙旅長,向吳大帥進言說,當年嘉慶帝賞賜給功臣的羊脂玉,就在江漢平原。吳大帥命令他“取來看看?!壁w旅長得令,就來到了黃雪口,殺了司馬全家,奪取了羊脂玉。當時有一個黑衣人影,在混亂的槍彈中,搶到了司馬家的一個孩子,身形一晃,就不見了。這個孩子就是司馬攻。救他一命的是鬼步族的人。司馬攻在一個神秘的島上,跟隨自稱“鬼叔”的蒙面人,學藝十五年,直到他二十歲,鬼叔去世,他才返回家鄉(xiāng)黃雪口翰林墩。十五年物是人非。好在司馬攻的祖屋還在,還有幾十畝田地,村鄰們種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