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帝后之間的這場矛盾看似就這么過去了,只是有些事情發(fā)生了總歸不會跟完全沒發(fā)生過似的,至少之后的初一十五皇帝多歇在自己的乾清宮,而不是留宿在皇后的永壽宮。
對于這個結(jié)果,安若相信皇后發(fā)作的時候就已經(jīng)提前預料到了,既然已經(jīng)想好,也就不會因此太過難受,或者說不能接受。
輝發(fā)那拉:安若仔細想想,皇后娘娘今年也是四十往上的人了,沒了恩寵,也不會叫人看低了。
而皇后已然如此,皇帝肯定不會剝奪她僅有的后宮之權(quán),令其失了中宮顏面。
或許這就是有得必有失,未必皇后在做決定的時候沒有想到這一點,只是對她來說,或許宮權(quán)才是她如今更為看重的。
至于安若幾人原來手里捏著的那一部分,皇后倒是沒急著叫人還回去,畢竟太子的婚事是辦了,但三阿哥和四阿哥的婚禮可還沒有張羅開,現(xiàn)在收羅回去,到時候還要重新分配,麻煩。
何況,平時沒有大事,她們捏在手里的這點宮權(quán)其實也沒多大用處,只是說手里有權(quán),想要處置宮人什么的方便些,宮里的太監(jiān)宮女有個敬畏心,平時吃喝住行不敢怠慢。
但這方面對安若來說作用并不大,本來以她在宮里的恩寵,地位,內(nèi)務府也沒那么大的膽子卡著咸福宮的東西,就連劉佳氏母女,蹭著安若的光,也沒被人克扣過份例。
只是安若也沒有裝大方地帶頭將宮權(quán)還給皇后,一則安若不大在意的東西,未必其他四妃不在意,這點子東西,還回去皇后未必會感激,卻是實實在在地得罪另外四人,委實沒有這個必要;二來東西捏在手里不用和壓根沒有這個東西還是不一樣的,何況白得的好處,不拿白不拿。
//
倒是安若,想著兒子即將成家,自己怎么也要表示表示,畢竟人家女方那是陪嫁了十里紅妝,算是包圓了女孩子一輩子的吃穿用度。
不論胤祿是不是皇子,怎么也不能被新娘子比下去,吃了軟飯可是直不起腰桿子的。
雖說安若知道太后那邊給的肯定不會少,但太后明面上的子孫可不少,胤祿是在她膝下養(yǎng)大的,分多一點大家大抵是能理解的,但給全部可就說不過去了。
至于私底下給?如今胤祿還未出宮建府,有多少積蓄人家算都算的出來,突然有了一大筆進賬,傻子都知道怎么來的。
何況這宮里凡事都是要記賬的,來歷不明的東西可不好過關。
安若這些年也是有宮外輝發(fā)那拉氏的孝敬,這方面宮里但凡是個嬪妃就不會例外,皇帝和皇后倒也沒有深究到底的意思,畢竟嬪妃每年的份例都是看得見數(shù)得著的,皇帝外頭又要打仗,國庫和私庫都不充裕,自然不可能補貼到每一個人,對于娘家人送銀子這個潛規(guī)則只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畢竟要是嚴令禁止,到時候鬧出什么皇家丑聞,更不好看。
安若叫來夏竹,將自己放私房錢的小箱子抱出來,數(shù)一數(shù),在嬪妃中并不算特別闊綽,但加上皇帝的補貼,也有個十二萬兩。
畢竟這些年隨著輝發(fā)那拉氏的發(fā)展,產(chǎn)業(yè)的數(shù)量和規(guī)模不可同日而語,給到宮里的分成一年也很可觀。
當然,安若也知道,這筆錢雖然看著多,其中一部分也是家族悄悄送進來的,但皇帝那里未必沒有這么一本帳,畢竟有錢能使鬼推磨,后宮作為皇帝的放松之所,絕對領地,自然是怎么暗中把控都不為過。
私底下言語之間,安若雖然沒有將話挑明,但也沒有特意瞞著皇帝自己的財務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