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皇帝雖然罵了胤祉,卻沒有如歷史上一般嚴重,畢竟若是沒了胤祉,三阿哥,五阿哥都是安若所出,安若又是后宮尚存的貴妃,頗有一家獨大之嫌。
只是大家伙對胤祉這個背后陰人的黃雀有些不齒卻是真的,但皇帝沒有追究的意思,其他人最多也就是背后議論幾句,而不會上綱上線地出面討伐。
好在胤祿向來不過在理藩院做些實事,又礙于立場,在與蒙古的幾番拉扯中并沒有因為被太后養(yǎng)大就暗中將資源向科爾沁傾斜,日子久了,雙方關(guān)系肉眼可見的不復當初,但在太后面前,胤祿卻是一副推心置腹的好孫兒模樣
皇嗣科爾沁與大清世代聯(lián)姻,向來皇阿瑪給的賞賜都是一等一的豐厚,若是孫兒再私心作祟,旁的部落鬧將起來,難免公平起見,反而不如今日。細水長流,君恩常在。
皇嗣二來,有此想法之人多想著皇瑪么撫養(yǎng)孫兒一場,養(yǎng)恩大于天,此例一出,將來皇阿瑪哪敢再將皇嗣托付給來自蒙古的娘娘們
太后本來就沒有追究胤祿的意思,她十幾歲為了部族前往大清聯(lián)姻,期間因為先帝和孝莊文皇后的母子矛盾受過多少委屈,先帝又是如何打壓得她一個皇后,沒有宮權(quán),沒有底氣,只能靠著低調(diào),避其鋒芒勉強保住后位,再熱的心也淡了。
如今聽著胤祿的坦白,雖然沒有太大的期望,可到底還是覺得這些年沒有白費。
這孩子孝順,卻也拎得清。
蒙古不會只有她一個后妃,她總要為后人打算。
本朝因為太皇太后的存在皇上十分忌諱,對宣嬪不過面子情,但隨著滿蒙聯(lián)姻,蒙古與大清的關(guān)系愈發(fā)親密,太后還是想著能有以后的。
太后你做得對,你舅舅他們又不是活不下去了,不用理他們。
//
這樣的三貝勒,除了占著一個長字,在胤祉等人看來,實在沒什么威脅。
倒是不如胤祉這個四貝勒來得更引人注目些。
而隨著直郡王的倒臺,以明珠為首的大千歲黨也隨著被陸續(xù)發(fā)落,只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還是有幾分勢力的。
這不,很快的,九阿哥便以若有幸爭得皇位,便以太后之位酬謝大哥今日之功成功游說了大阿哥將手中的人手交給他。
畢竟大阿哥不成了,這班人總要重新找個人投靠,聚攏起一方勢力,不叫人輕易欺辱了才好。
而這些人成了,大阿哥作為他們的舊主,只要八阿哥還怕反噬,就必須履行其當初的承諾。
如此,也算各有所得。
等皇帝處理完前朝的那攤事兒,鑒于皇帝的手段,暫時倒是沒人提起另立太子,好歹也得過了這個年,皇帝平復好心情了再說。
安若將輝發(fā)那拉氏族里的消息燃了,輕聲道
輝發(fā)那拉:安若算他們還有幾分眼色,不然這無縫銜接的,不明晃晃的告訴皇帝我們覺得你老了么
輝發(fā)那拉:安若跟他們說,最好不要摻和進去,咱們輝發(fā)那拉氏不過小族,賭不起。若是有不聽勸的,便多想想赫舍里氏現(xiàn)在是什么樣
因為參與奪嫡,愣是從大清數(shù)一數(shù)二的豪門望族淪落成二流家族,實力銳減。
若是再選秀,別說元后之位了,恐怕一個一宮主位的缺都夠不上。
反正沒了輝發(fā)那拉氏,安若還有其他選擇,但輝發(fā)那拉氏可再沒有這么好的機會了。
輝發(fā)那拉:安若旁的人,可不會像本宮一般想著家族繁盛,能長長久久地發(fā)展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