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歷史學家易中天老師說過一句話:“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朝代”。這句話引起了很大的爭議,那明朝到底發(fā)生了哪些事竟然被這樣的批判了?
今天咱們就來拿明朝和其它朝代對比一下,分析分析易中天老師為什么這么說?
首先看明朝經濟上的表現,明朝堪稱是國庫最不富裕的朝代每年大概400萬兩白銀,明朝的苛捐雜稅繁多,但是國庫卻并不充實,甚至到明朝滅亡的時候連軍隊的軍餉都發(fā)不出來。那錢都去哪兒了呢?這個后面再說。
但是這里有個問題,明朝收稅大都不是按現銀收的,如田賦等是直接交糧的。如果把這些田賦、鹽稅、工商稅和其余的搖役換算成現銀的話,明朝平均每年的財政收入大概也有2000萬兩。
清朝每年有8000萬兩,而且清朝到了后期,通過洋務運動對外開放已經有了資本主義萌芽,有了對外貿易、海關稅等,他的財政收入更加多元化。所以,就經濟而言,還不能說明明朝有多黑暗,畢竟每個朝代所處的歷史時期不同,貨幣換算方式也不同。
其次,再看看明朝的政治,有人說明朝的政治總體上的并不清明,甚至一些時候還是烏煙瘴氣、黨爭嚴重、宦官專權。
但黨派之爭每個朝代都有,宦官專權,在歷史上的漢朝和唐朝比明朝有過之而無不及。但是明朝的宦官專權卻從來沒有對皇權產生過任何影響,這點要比漢唐進步很多。
明朝自朱元璋建國之后取消了丞相制度,使得皇權高度集中。但隨著丞相制度的取消,卻出現了內閣制度,到明朝中后期內閣地位逐漸提高,完全替代了丞相的職權,從側方面也對皇權產生了一定的制約。
而且朱元璋是平民出身,建國后屠戮開國功臣,一方面是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利,還有一層意思就是為了防止出現像前朝一樣的世族權貴。明朝多庸君,像萬歷、嘉靖幾十年不上朝,但都沒有失去對朝廷的控制。
明朝官員大部分都是通過科舉出身,官員素質在歷朝歷代是最高的,而且大多官員的出身也和他們的太祖皇帝一樣是平民出身。
所以說政治比較黑暗有點差強人意。 說完了政治和經濟,咱們再來看看其他方面明朝很具代表性的一點,就是動用巨額的國庫供養(yǎng)著大量的藩王貴族及親屬。根據歷史記載明朝一些省份30%的收入都要用來供養(yǎng)這些人,這到是個事實。
明朝自建立以來朱元璋實施分封制,朱元璋有24個兒子全部被封為藩王。明朝一共16位皇帝,每個皇帝都將自己的兒子封為藩王。到了明朝滅亡的時候,這些宗室總人數將近100多萬,給國家的財政造成了沉重的壓力。
這就是明朝到最后國庫空虛的主要原因,到了后來的清朝也養(yǎng)了很多的八旗子弟,但是清朝借鑒了明朝的教訓,在雍正的時候進行過一次改革,讓這些旗人自己種地,也和漢人一樣向國家交稅。而且這些旗人還要承擔戍邊義務。
再說,明朝為了修建長城耗費大量人力、物力,這也不能說是明朝的黑暗。往前說秦朝修建阿房宮、咸陽城;隋煬帝修建大運河、洛陽城;往后說清朝的三山五園、避暑山莊,哪個不是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而且修筑長城除了元朝和清朝兩個少數民族朝代,其余的朝代都一直在修筑。
有人說明朝的思想文化比較禁錮,但是我們中國的四大名著有三個出自明朝,而且永樂皇帝還編撰了著名的《永樂大典》,這本巨著的可貴之處在于它完全無刪改的收錄了前代各種典籍名著,可惜的是現在已經所剩無幾了。而且明朝還出現過像王陽明、顧炎武等思想大家。
為什么史書會對明朝有這么多負面的記載,我覺得這只有一種解釋,史書是后朝編撰的,也就是清朝人編的。清朝人為了體現自己的正統(tǒng),所以將明朝寫的如此不堪。
但是我們從一個事實可以看出來,明朝如果真的像史書寫的那么的不堪,它怎么可能存在276年呢?回頭看看中國歷史上超過200年的大一統(tǒng)王朝能有幾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