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俞文帝天佑二十八年,帝禪位于皇長女寧陽長公主,退居清元觀,遠離朝政,潛心修道。
大俞文帝天佑二十八年夏,寧陽長公主即位,改元清平,為大俞國史上首任女皇,在位期間,廣開言路,明辨忠奸,百姓安樂,海清河晏,史稱昭帝。
清平元年,昭帝廢三公,設議閣,位六部之上,總攬全國政務,立軍情處,處理全國軍務,軍政之事直達天聽,各部人員均有檢舉監(jiān)察之權(quán),權(quán)力高度集中于皇帝一身。
清平三年,昭帝于帝京俞都城外建京郊學院,無論平民百姓之子,亦或達官顯貴之孫,經(jīng)入學考試,符合資格者,均可入學,此舉為大俞王朝培養(yǎng)大量棟梁之才。
清平五年,帝設文武科舉,改考期三年一度為兩年一度,文科分設詩、賦、策三科,武舉分設御、射、謀三科,另設禮、樂、德、數(shù)、工等科。凡通過考試者,不管身份之高低,均可進入相關(guān)部門實習,一年后,考核過關(guān)者,方能入職。因考核嚴格,所錄人員大都有真才實干,惠國利民,為后世所沿用。
清平七年,蜀地旱澇成災,帝下令修水渠,建大壩,以絕旱災,同年,黃河泛濫成災,帝親往河間,安撫難民,疏通河道,開鑿人工河,斷絕黃河數(shù)十年澇災,百姓大喜,感帝德,立生祠以謝。
清平八年,帝設密函樓,派遣人員前往各地,收集民生及官吏信息,經(jīng)密函樓及督察院核實,以此作為官員升遷貶謫之憑據(jù),一時之間,朝政風氣大好,政治清明。
清平九年,帝因疾纏身,自感時日無多,過繼盧陽王次子,立其為太子,同年十一月,帝崩,舉國同殤,帝京百姓自發(fā)送葬于泰陵。
帝一生傳奇,令人唏噓,早年為質(zhì)少陽,后歸國,又曾多次領(lǐng)兵出征,戰(zhàn)少陽,平太陰,一統(tǒng)華夏,手下能人志士眾多,知人善任,乃一代英明之君也。
——《俞史?昭帝本紀》
大俞江南某古樸小鎮(zhèn),細膩的小雨無聲地灑在大地上,街上行人漫步,既沒有躲雨,也未曾打傘,仿佛沒有察覺到雨神的降臨,又或是不懼這柔細之雨,想與它來個親密接觸,體會一番東坡居士的灑脫情懷。
一輛平平無奇的馬車在街道上緩緩行駛著,在臨近城東的一座小宅前停下,車上下來一位年輕貌美的女子,看那模樣不過雙十年華,雖穿著樸素,不施粉黛,卻掩蓋不了那舉手投足間絕代的氣質(zhì)。
那女子看著面前的匾額,不由搖搖頭,發(fā)出一聲輕笑,隨后徑直進了那道半掩的門。
小宅從外面看上去普通平凡,貌似與江南眾多古宅一般無二,內(nèi)里卻大有乾坤。
花園、池塘、會客廳、書房、練功房、起居室、廚房、廂房等一應俱全,就連馬廄都有,各種花草、武器、書籍、字畫應有盡有。
單從外面看,實在是想不出如此小的一宅之地是怎么能容納這么多東西,功能又那么齊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