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苦便是“死”,死的可怕不在過程——那短暫得可以忽略不計(jì)——而在它的不可抗拒性。人對自己命運(yùn)的認(rèn)知,唯一明確的便是一定會死,大多數(shù)人不會喜歡死,對它無可逃避的終極性自然也恐懼有加。
第五苦稱作“怨憎會”,便是跟你無比討厭的人處在同一屋檐下,抬頭不見低頭見,想不理他還不行,委實(shí)煩人;煩得久了,也便是苦難了?,F(xiàn)代社會,朝夕相處的,無外父母、親人、愛人、同事。對父母,任性可以,怨憎是過分了些的;若是如林黛玉那般寄于親人籬下,恰好碰到個(gè)不厚道的,便大可候選第五苦難;與愛人相處,不怕怨憎——那樣分手就完了——就怕淡漠。午夜夢回,枕邊人看上去陌生而蒼老,一點(diǎn)也不可親,生活了無意義的疑問從心底油然而生,怨憎會的苦難便埋下了種子。至于同事之間的齟齬,那是現(xiàn)代病,是人際關(guān)系上長出的毒瘤,所以在七苦之中,有兩苦是可以主動放棄的,只要橫下一條心,放棄一些人際關(guān)系,怨憎會也便無存;另一個(gè)可以放棄的苦難,便是“生”。若說主動去求這苦難,倒也有先例,越王勾踐便是。所以成大事之人,必吃大苦。
第六苦“愛別離”是一種執(zhí)著的苦。人生本來聚少離多,若能看透這點(diǎn),愛別離的苦也便不存在了;但真要做到如此“空”,非有大智慧者不能為。所以佛還說,七苦之上的苦,便是不知佛法苦,謂之“苦苦”。佛主張超脫苦樂,凡人偏偏不想如此無味,明知最終是苦,也要先樂了再說;家人愛之溫暖,戀人愛之熾烈,朋友愛之淳厚,在在令人不舍,就算最終一個(gè)別離,又有幾人能抵御沉浸其中的歡愉?待到花落云散,冬雷震震夏雨雪之時(shí),才驚覺昨天的生活已是今天的美夢,所愛的終究像手中的沙一般飄揚(yáng)而去,午夜夢回之際,這“愛別離”的滋味,怎一個(gè)“苦”字了得?
第七苦乃是“求不得”。天下熙熙,皆有所求;天下攘攘,皆有不得。如此便有苦惱。其實(shí)若是雞毛蒜皮,一針一線,不得也就算了,頂多惱一陣子,算不得苦。世間最怕兩種求不得,一種是“得到再失去”,一種是“可望不可及”,因此若要細(xì)細(xì)追究這其中的緣由,這“求不得”便也是謂之一苦了。
“楠楠!楠楠!你沒事吧?”母親的聲音讓馮楠迅速回過神來,看來自己還是又忍不住打瞌睡了,她望了望對方勉強(qiáng)笑了笑搖了搖頭。
不自覺的望向眼前外婆那張照片,馮楠在心里默默的祈禱:“外婆啊外婆,你在天之靈一定要保佑我們一家人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還有啊,我爸他不是不來看你,實(shí)在是太忙了走不開,一定又是他那個(gè)難纏的領(lǐng)導(dǎo)不肯放人!你可一定不要生他的氣?。 ?/p>
雖然沒有任何回應(yīng),但她總覺得外婆一定可以聽得到自己心里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