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楠忽然記起自己的這個想法出自什么書了,那是在《現(xiàn)代因果報應(yīng)錄》上面所看到過的一段話,意在言明佛法說的這一句話的含義,那就是:“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
而細(xì)細(xì)想來確是深有道理,否則也不會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一說法了,只是距離翻看這本經(jīng)書已經(jīng)過去大約五六個年頭了,因此借著忽然想起來此事的契機(jī),馮楠便在做完母親吩咐好的事情之后,掏出手機(jī)又細(xì)細(xì)品閱了起來。
印光大師說:“道德仁義,乃吾人本具性德;因果報應(yīng),實天地化育之大權(quán)”。馮楠知道這“道德”二字便是世人行因果的本末所在,而書中說各人氣質(zhì)稟性不同,根機(jī)深者,自然能恪遵道義,能盡做人本分,但若宿生習(xí)氣重者,則障蔽性德,以致心念、口說、身行都與道義違背。可是由于他聽到福善禍因道理,及見到善惡報應(yīng)之事,沒有不戰(zhàn)兢惕厲、自修反省希望獲福而免禍。故知天地以福善禍因,為攝得眾生遵守道德仁義之大權(quán),圣人本著天地之心,來行教化。故惠吉逆兇——順理而行則吉祥,逆理而作召兇惡;而所提到的五福即是指:長壽、富貴、康寧、好德、善終;六極也即:短命、疾病、哀愁、貧苦、惡事、耗弱。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了解這些的用意是為了感發(fā)人之善心,懲罰人之放佚。所以因果報應(yīng)之吉兇禍福,就是你是否奉持或違背道德仁義真?zhèn)螌嶒?,既知是實驗,則想為善便要更加勉力,以致于成;想為不善遂生恐懼,有所不敢。所以提倡因果報應(yīng),乃是仰承天地圣人之苦口婆心,以成就世人本具道德仁義之性德也。
若你以為因果報應(yīng)為渺茫無稽,不但違背天地圣人之心,自己這種邪知邪見,將來也將永墮惡道。若沒有因果報應(yīng),則上智之人不肯立愿用功,努力修德;下愚之人無所忌憚,敢于造惡,那這樣天地圣人化育之權(quán)便不能表彰,我們本具性德,也隱而不現(xiàn),這是災(zāi)禍的來源。因果報應(yīng)提倡如此重要,但是世間圣人論此都語焉簡略,而且只說今生及子孫,而對于未生之前,死了以后,及從無始以來、眾生隨著罪福因緣,輪回六道,均未說明清楚。以致造成見識淺薄的人,雖然每日讀圣人因果報應(yīng)之言說,心中仍然不信因果報應(yīng)。
而佛法則不同,他不僅指出我們心性智能不可思議之理,也強(qiáng)調(diào)了三世因果微妙之事。舉凡格物致知誠正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世間法道理,及斷無明證佛性了生死之出世間法,均完備具足。所以佛家講到遇父言慈、遇子言孝、兄友弟恭、夫唱婦隨、主仁仆忠、各盡本分則與世間圣人所說沒有任何差異;但佛家提到前因后果,則是世間圣人所不能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