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6年,俞宗本著《種樹書》(記載了多種樹木的嫁接方法,如桃、李、杏的近緣嫁接和桑、梨的遠緣嫁接等)。
1406年,朱橚《救荒本草》問世(收集四百一十四種可供食用的野生植物資料,載明產地、形態(tài)、性味及其可食部分和食法,并繪有精細圖譜)。
1547年,馬一龍著《農說》(記載了水稻的精耕細耘、密植、育苗、移栽等的種植經(jīng)驗,是中國第一部運用哲學觀點來闡述農業(yè)技術的著作)。
1596年,屠本畯(jùn)著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海洋生物專著《閩中海錯疏》(記載了沿海一帶以海生無脊椎動物和魚類為主的二百多種水族生物的形態(tài)和生活習性等)。
1608年,喻仁、喻杰合著《元亨療馬集》(著名的獸醫(yī)學著作,內容包括對馬、牛和駱駝的治療經(jīng)驗,現(xiàn)今仍有實用價值)。
1617年,趙蛹著《植品》(有關西紅柿的種植技術等)。
1628年,徐光啟撰《農政全書》。
地理科技
1405-1431年鄭和率大型遠洋船隊到達西洋三十余國;1425年《鄭和航海圖》編成。
1536年,黃衷著《海語》(記錄東南亞史地與中國南洋交通情況)。
1565年,胡宗憲編《籌海圖編》記錄中日交通及抗倭事。 [240]
1589年,出現(xiàn)最早的世界地圖《坤輿萬國全圖》。 [241]
1639年,顧炎武開始編著《肇域志》、《天下郡國利病書》。
明末徐霞客開始著《徐霞客游記》。 [242]
化學化工
1521年,四川嘉州(今樂山)鑿成深達數(shù)百米的石油豎井。
1596年,《唐縣志》記載以火爆法的采礦技術。 [243]
1596年,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了二百七十六種無機藥物的化學性質以及蒸餾、蒸發(fā)、升華、重結晶、沉淀、燒灼等技術。 [244]
1637年,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記述冶煉技術時,把鉛、銅、汞、硫等許多化學元素看作是基本的物質,而把與它們有關的反應所產生的物質看作是派生的物質,從而產生化學元素概念的萌芽。 [245] 《天工開物》中記載了中國古代冶金技術的許多成就,如冶煉生鐵和熟鐵(低碳鋼)的連續(xù)生產工藝,退火、正火、淬火、化學熱處理等鋼鐵熱處理工藝和固體滲碳工藝等。
方以智在《物理小識》卷7中記載了煉焦炭的方法:"煤則各處產之。臭者,燒熔而閉之。成石,再鑿而入爐,曰礁。"歐洲到1771年才開始煉焦。 [246]
西學東漸
徐光啟重視演繹推理,并特別把重點放在數(shù)學上,認為數(shù)學是其他一切自然科學和工程學的基礎。徐光啟在1629年即成立西局同年的七月二十六日,給崇禎帝上奏,提出“分曹”料理,即分學科研究的思想,并論述數(shù)學和其他科學的關系,及數(shù)學在生產實踐中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