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還對北元蒙古官民采取勸諭歸降、恩惠懷柔的招撫政策。一大批故元官民歸附明朝。這些歸附官民逐漸融入當?shù)厣鐣?,并對明朝有了新的認同。 [166]
藏族
朱元璋采取“多封眾建,尚用僧徒”的統(tǒng)治政策,“制御”藏區(qū)。洪武二年(1369年),明朝派人進藏詔諭各地首領(lǐng)。洪武六年(1373年),一些藏族首領(lǐng)到南京,明朝對他們授予官職,并設(shè)立朵甘衛(wèi)、烏思藏衛(wèi)和河州衛(wèi),后來朵甘衛(wèi)和烏思藏衛(wèi)升為朵甘都指揮使司和烏思藏都指揮使司。 [167]
外交
海外示統(tǒng)
從漢朝臨淮海賊出現(xiàn),經(jīng)孫吳朱應、康泰出使扶南(今柬埔寨) ,至唐朝杜環(huán)、楊良瑤、達奚弘通往返西洋,沿海地區(qū)逐漸形成重海貿(mào)、流行學習諸蕃外語和追逐海外時尚的風俗傳統(tǒng),所謂“巷南巷北癡兒女,把臂牽衣學蕃語?!奔创朔N海貿(mào)風俗的體現(xiàn)。明代元立,洪武為此昭告天下。洪武朝正是運用東南沿海地區(qū)的風俗優(yōu)勢得以出使密斯兒(埃及)、阿拉伯滿覬(麥加)、西洋瑣里、瑣里等西洋國。西洋瑣里,洪武二年,命使臣劉叔勉以即位詔諭其國。三年,平定沙漠,復遣使臣頒詔。其王別里提遣使奉金葉表,從叔勉獻方物。賜文綺、紗羅諸物甚厚,并賜《大統(tǒng)歷》?,嵗?,近西洋瑣里,而差小。洪武三年,命使臣塔海帖木兒赍詔撫諭其國。五年,王卜納的遣使奉表朝貢,并獻其國土地山川圖。正因為有洪武朝下西洋使臣的開拓,所以永樂元年寧善(寧宗美)出使西洋瑣里時,聞良輔、寧善、馬彬等使臣才能如此順利的“歷占城、爪哇、暹羅、真臘諸番,窮夫西洋絕域。”劉叔勉、塔海帖木兒及寧善出使海外恰好在鄭和下西洋之前,可謂有奠基之功。 [168]
“不征之國”
在對外政策上,在皇明祖訓中說:四方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來擾我邊,則彼為不祥。彼既不為中國患,而我興兵輕伐,亦不祥也。吾恐後世子孫,倚中國富強,貪一時戰(zhàn)功,無故興兵,致傷人命,切記不可。但胡戎與西北邊境,互相密邇,累世戰(zhàn)爭,必選將練兵,時謹備之。他將朝鮮、日本、安南、真臘、暹羅、占城、蘇門答臘、爪哇、湓亨、白花、三佛齊、渤泥等國列為“不征之國”。 [169]
高麗、朝鮮
1368年明軍攻克大都,明與高麗即分別主動遣使聘問。1369年,高麗對明稱臣。 [170] 但高麗王朝面對北元與明朝兩大勢力一時尚未作出選擇,致使兩國關(guān)系十分緊張。 [171] 1392年,高麗大將李成桂篡位。之后,李成桂參考了高麗古名“朝鮮”和李父就仕之地“和寧”,請朱元璋裁定,朱元璋表示“東夷之號,惟朝鮮之稱最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