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
春秋戰(zhàn)國時代有所謂“儒墨道法”,即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但自行法家之法的秦朝亡國后,漢朝有鑒秦亡經驗,乃先用道家之法治國,是為黃老之術。直到漢武帝時,思想上已有大改變,那就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為儒學深深影響中國文化之始。
史學
《史記》由司馬遷所著,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在中國的歷史學和文學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宗教
西漢時期宗教本意在于強化君權,但在方士的影響下,漢武帝時期的宗教大典其功能在于追求一己成仙。經過儒生的不斷努力,通過改變祭祀地點、儀式與主神等方式,才在西漢末期使國家宗教政治倫理化,并恢復了其世俗性功能,從此,封建王朝的國家宗教才成為維護統(tǒng)治為主要目的的宗教工具。
西漢末年,佛教傳入中國。
科學
《周髀算經》、《九章算術》是中國最古老的數學著作。另外,從西漢時期開始中國也有非常詳細的天文記錄,包括公認的人類第一次對太陽黑子的記錄,此外針灸和造紙術可能是在西漢時期被發(fā)明的。
藝術
繪畫
西漢時期的美術起點是戰(zhàn)國時代美術的水平,生活是直接描寫的對象,開始逐步發(fā)展寫實的風格,而這也是古代美術發(fā)展的新的起點。藝術的認識生活的作用,在范圍上和方法上,都因漢代美術的發(fā)展而進入新的階段。
西漢美術題材的多方面性,說明西漢美術的百科全書的性質。文學、歷史、天文、地理、哲學等社會思想意識的內容,美術家都企圖用造型的方法加以表現(xiàn)。相對于這一時代的歷史水平,西漢美術的題材是廣泛地來自社會現(xiàn)實生活的各個方面的。
雕刻
西漢長安城遺址中不斷出土的富有藝術裝飾趣味的磚瓦殘片,可作有力的證明。又從文獻記載中,也表明西漢時造像雕塑已有多方面的發(fā)展從長安城遺址中不斷出土的富有藝術裝飾趣味的磚瓦殘片,可作有力的證明。又從文獻記載中,也表明西漢時造像雕塑已有多方面的發(fā)展。
杜甫《秋興》詩有“織女機絲虛夜月,石鯨鱗甲動秋風”,即是詠此類石雕的。所有這些宮苑造像,除牛郎、織女石像現(xiàn)尚殘存外,其它已不可見。如今能見到的西漢雕塑,主要的是霍去病墓前遺留的一組巨型石雕和近年出土的陶俑。
樂舞
漢代人們善于把自己的喜、怒、哀、樂等情感通過歌舞的形式表達出來。這也是漢代歌舞盛行的一個主要原因,漢畫像石、漢俑中的圖像就充分地表明了這一點。
器樂的合奏與伴奏都不是獨立存在的,但是在民間音樂文化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歌、舞、百戲共同構成的宏大場面中,器樂演奏為更好地表現(xiàn)樂舞百戲,烘托氣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陶俑和漢畫像石中主要的樂器有吹奏樂器,如塤、排簫、笙、笛等;弦樂器,如琴、瑟、箜篌等;打擊樂器,如建鼓、鼗鼓、筑、節(ji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