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資料
1. 《史記三家注》:【索隱】:按:皇甫謐云名猗房。
2. 《史記·外戚世家》:竇太后,趙之清河觀津人也。
3. 《史記三家注》:【索隱】:按:摯虞注決錄云“竇太后父少遭秦亂,隱身漁釣,墜泉而死。景帝立,太后遣使者填父所墜淵,起大墳於觀津城南,人間號(hào)曰竇氏青山也”。
4. 《史記三家注》:【索隱】:按:決錄云建字長君。
5. 《史記·外戚世家》:竇皇后兄竇長君,弟曰竇廣國,字少君。少君年四五歲時(shí),家貧,為人所略賣,其家不知其處。傳十馀家,至宜陽,為其主入山作炭,暮臥岸下百馀人,岸崩,盡壓殺臥者,少君獨(dú)得脫,不死。
6. 《史記·外戚世家》:呂太后時(shí),竇姬以良家子入宮侍太后。太后出宮人以賜諸王,各五人,竇姬與在行中。竇姬家在清河,欲如趙近家,請(qǐng)其主遣宦者吏:“必置我籍趙之伍中?!被抡咄?,誤置其籍代伍中。籍奏,詔可,當(dāng)行。竇姬涕泣,怨其宦者,不欲往,相彊,乃肯行。
7. 《史記·文帝本紀(jì)》:高祖十一年春,已破陳豨軍,定代地,立為代王,都中都。
8. 《史記·外戚世家》:至代,代王獨(dú)幸竇姬,生女嫖,後生兩男。
9. 《史記·外戚世家》:而代王王后生四男。先代王未入立為帝而王后卒。及代王立為帝,而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
10. 《史記·孝文本紀(jì)》:即位十七年,高后八年七月,高后崩。九月,諸呂呂產(chǎn)等欲為亂,以危劉氏,大臣共誅之,謀召立代王,事在呂后語中。
11. 《史記·孝文本紀(jì)》:正月,有司言曰:“蚤建太子,所以尊宗廟。請(qǐng)立太子。”上曰:“朕既不德,上帝神明未歆享,天下人民未有嗛志。今縱不能博求天下賢圣有德之人而禪天下焉,而曰豫建太子,是重吾不德也。謂天下何?其安之?!庇兴驹唬骸霸ソㄌ?,所以重宗廟社稷,不忘天下也。”上曰:“楚王,季父也,春秋高,閱天下之義理多矣,明於國家之大體。吳王於朕,兄也,惠仁以好德。淮南王,弟也,秉德以陪朕。豈為不豫哉!諸侯王宗室昆弟有功臣,多賢及有德義者,若舉有德以陪朕之不能終,是社稷之靈,天下之福也。今不選舉焉,而曰必子,人其以朕為忘賢有德者而專於子,非所以憂天下也。朕甚不取也。”有司皆固請(qǐng)?jiān)唬骸肮耪咭笾苡袊?,治安皆千馀歲,古之有天下者莫長焉,用此道也。立嗣必子,所從來遠(yuǎn)矣。高帝親率士大夫,始平天下,建諸侯,為帝者太祖。諸侯王及列侯始受國者皆亦為其國祖。子孫繼嗣,世世弗絕,天下之大義也,故高帝設(shè)之以撫海內(nèi)。今釋宜建而更選於諸侯及宗室,非高帝之志也。更議不宜。子某最長,純厚慈仁,請(qǐng)建以為太子。”上乃許之。因賜天下民當(dāng)代父後者爵各一級(jí)封將軍薄昭為軹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