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史記·卷五十八·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二十九年十月,梁孝王入朝。景帝使使持節(jié)乘輿駟馬,迎梁王於關(guān)下。既朝,上疏因留,以太后親故。王入則侍景帝同輦,出則同車游獵,射禽獸上林中。梁之侍中、郎、謁者著籍引出入天子殿門,與漢宦官無異。
14. 《史記·卷五十八·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十一月,上廢栗太子,竇太后心欲以孝王為後嗣。大臣及袁盎等有所關(guān)說於景帝,竇太后義格,亦遂不復(fù)言以梁王為嗣事由此。以事秘,世莫知。乃辭歸國。
15. 《史記·卷五十八·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夏四月,上立膠東王為太子。梁王怨袁盎及議臣,乃與羊勝、公孫詭之屬陰使人刺殺袁盎及他議臣十馀人。逐其賊,未得也。於是天子意梁王,逐賊,果梁使之。乃遣使冠蓋相望於道,覆按梁,捕公孫詭、羊勝。公孫詭、羊勝匿王後宮。使者責(zé)二千石急,梁相軒丘豹及內(nèi)史韓安國進(jìn)諫王,王乃令勝、詭皆自殺,出之。上由此怨望於梁王。梁王恐,乃使韓安國因長公主謝罪太后,然后得釋。
16. 《史記·卷五十八·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上怒稍解,因上書請朝。既至關(guān),茅蘭說王,使乘布車,從兩騎入,匿於長公主園。漢使使迎王,王已入關(guān),車騎盡居外,不知王處。太后泣曰:“帝殺吾子!”景帝憂恐。於是梁王伏斧質(zhì)於闕下,謝罪,然後太后、景帝大喜,相泣,復(fù)如故。悉召王從官入關(guān)。然景帝益疏王,不同車輦矣。
17. 《史記·卷五十八·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三十五年冬,復(fù)朝。上疏欲留,上弗許。歸國,意忽忽不樂。北獵良山,有獻(xiàn)牛,足出背上,孝王惡之。六月中,病熱,六日卒,謚曰孝王。
19. 《史記·卷五十八·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太史公曰:梁孝王雖以親愛之故,王膏腴之地,然會漢家隆盛,百姓殷富,故能植其財(cái)貨,廣宮室,車服擬於天子。然亦僭矣。
20. 《漢書·文三王傳》:孝王慈孝,每聞太后病,口不能食,常欲留長安侍太后。
26. 《漢書 卷五十一 賈鄒枚路傳第二十》:及梁事敗,勝、詭死,孝王恐誅,乃思陽言,深辭謝之,赍以千金,令求方略解罪于上者……鄒陽行月余,莫能為謀,還,過王先生,曰:“臣將西矣,為如何?”王先生曰:“吾先日欲獻(xiàn)愚計(jì),以為眾不可蓋,竊自薄陋不敢道也。若子行,必往見王長君,士無過此者矣?!编u陽發(fā)寤于心,曰:“敬諾。”辭去,不過梁,徑至長安,因客見王長君。長君者,王美人兄也,后封為蓋侯。鄒陽留數(shù)日,乘間而請?jiān)唬骸俺挤菫殚L君無使令于前,故來侍也;愚戇竊不自料,愿有謁也。”長君跪曰:“幸甚?!标栐唬骸案`聞長君弟得幸后宮,天下無有,而長君行跡多不循道理者。今爰盎事即窮竟,梁王恐誅。如此,則太后怫郁泣血,無所發(fā)怒,切齒側(cè)目于貴臣矣。臣恐長君危于累卵,竊為足下憂之。”長君懼然曰:“將為之奈何?”陽曰:“長君誠能精為上言之,得毋竟梁事,長君必固自結(jié)于太后。太后厚德長君,入于骨髓,而長君之弟幸于兩宮,金城之固也。又有存亡繼絕之功,德布天下,名施無窮,愿長君深自計(jì)之。昔者,舜之弟象日以殺舜為事,及舜立為天子,封之于有卑。夫仁人之于兄弟,無臧怒,無宿怨,厚親愛而已,是以后世稱之。魯公子慶父使仆人殺子般,獄有所歸,季友不探其情而誅焉;慶父親殺閔公,季子緩追免賊,《春秋》以為親親之道也。魯哀姜薨于夷,孔子曰‘齊桓公法而不譎’,以為過也。以是說天子,僥幸梁事不奏?!遍L君曰:“諾?!背碎g入而言之。及韓安國亦見長公主,事果得不治。
27. 《史記 卷一百四 田叔列傳第四十四》:梁孝王使人殺故吳相袁盎,景帝召田叔案梁,具得其事,還報(bào)。景帝曰:“梁有之乎?”叔對曰:“死罪!有之?!鄙显唬骸捌涫掳苍冢俊碧锸逶唬骸吧衔阋粤菏聻橐??!鄙显唬骸昂我??”曰:“今梁王不伏誅,是漢法不行也;如其伏法,而太后食不甘味,臥不安席,此憂在陛下也?!本暗鄞筚t之,以為魯相。
28. 《資治通鑒 卷十六 漢紀(jì)六》:冬,十月,梁王來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