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三百余年后的晉朝《通典》曾記錄“諸侯諱祖與父”,并未提及避曾祖父諱,但晉以前的魏帝曹芳即位時(shí),朝臣觀念已為“諸侯則五代不諱”,而王信為文信的曾祖父,仍在五代以內(nèi),理應(yīng)避諱;縱觀“以孝治天下”的西漢一朝,列侯中亦無有子孫與先祖重名者;且漢元帝毀祖宗廟時(shí),只追溯保留到四代祖先——“立親廟四,親親也”,即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這四代祖先為祭祀之親,漢元帝高祖父以上祖先如漢景帝宗廟便被毀。既然西漢時(shí)曾祖父亦為祭祀之親,那么子孫理應(yīng)避諱。因此,公主兒子“文信”與其曾祖父“王信”的重名便難以解釋。
其三,公主的丈夫?yàn)榈谒拇鷺烦珊疃×x,而居延漢簡中記載的丁子沱是公主與丁義的孫子。
【《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四十二。丁禮:以中涓騎從起碭中,為騎將,入漢,定三秦,侯。以都尉擊籍,屬灌嬰,殺龍且,更為樂成侯,千戶。高祖六年八月甲子,節(jié)侯丁禮元年。 孝文五年,夷侯馬從元年。 后七年,武侯客元年。 元鼎二年,侯義元年。 元鼎五年,侯義坐言五利侯不道,棄市,國除?!?[12]
自西漢建國至元鼎年間仍保有爵位,功臣中排名四十二封侯,兩千四百戶。如此樂成侯便有尚主(娶公主)的資格。
巧合的是,公主的面首丁外人是河間人。根據(jù)居延漢簡,公主有一孫女嫁給河間王作王后。而樂成此地,在《漢書·地理志》中有兩個(gè),一個(gè)在南陽郡,另一個(gè)就在河間國。所以很有可能樂成侯的封地就在河間,公主與樂成侯丁義的孫女就近嫁給了河間王。
《史記》《漢書》中皆無“五利侯”此人,只有五利將軍欒大。兩部史書里也多以五利稱之,且時(shí)間相符合。元鼎二年丁義嗣侯位。元鼎四年,樂成侯以天子女婿身份得以見天子、推薦欒大——《孝武本紀(jì)》載:“乃遣欒大因樂成侯求見言方”。元鼎五年,欒大因方術(shù)不驗(yàn)被腰斬,作為欒大舉薦人的樂成侯丁義,被棄市,國除。但欒大冢在衛(wèi)長公主的食邑當(dāng)利故城南且墓葬規(guī)格很高,而樂成侯墓葬無考。但公主與丁義的兒子并無死亡記錄,故公主與丁義有孫子,也不無可能。
或許河間人丁外人便是樂成侯丁義的族人或門客,故鄂邑公主與丁外人有私,而昭帝母趙婕妤為河間人,又在昭帝幼時(shí)被武帝賜死,故鄂邑公主愿意親近撫養(yǎng)漢昭帝。
更加巧合的是,若文信是公主與樂成侯的兒子,正因丁義被除國丟了爵位,所以文信并不是列侯。且二人的孫子姓丁,叫丁子沱便說得通。
食邑
鄂邑公主的封地,即是鄂邑,位于江夏郡。相比武帝其他女兒,鄂邑公主的封邑鄂邑實(shí)在不算佳選。
【《漢書·地理志上》江夏郡,高帝置。屬荊州。戶五萬六千八百四十四,口二十一萬九千二百一十八??h十四:西陵,有云夢官。莽曰江陽。竟陵,章山在東北,古文以為內(nèi)方山。鄖鄉(xiāng),楚鄖公邑。莽曰守平。西陽,襄,莽曰襄非。邾,衡山王吳芮都。轪,故弦子國。鄂,安陸,橫尾山在東北。古文以為陪尾山。沙羨,蘄春,鄳,云杜,下雉,莽曰閏光。鐘武。侯國。莽曰當(dāng)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