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涮兔肉火鍋和撥霞供
也許你還記得灰太狼一直念念不忘的“涮羊肉”,不過在宋代,我們先來看看這有明確歷史記載的“涮兔肉火鍋”。
“涮”是火鍋進食的基本標配,南宋時期,有一福建泉州人林洪,在其所編撰的《山家清供》中便提到了“涮兔肉火鍋”。
書中記載道,林洪在游訪武夷山時偶然得到了一只兔子,但是當時卻沒有廚師為其烹飪,然后就有人說:“山間只用薄米比,酒、醬、椒料沃之,以風爐安桌上,用水半銚,候湯響一杯后,各分以箸,令自夾入湯擺煮,啖之,乃隨意各以清供。”
“將兔肉切成薄片,以酒、醬、椒料稍漬;繼而在小火爐上煮沸一小鍋清水,用筷子夾住一片兔肉在沸水中‘擺熟’,即可取出再蘸佐料汁食之?!?/p>
由此,“火鍋”便得了一個“撥霞供”的雅稱。
在宋代,火鍋已經(jīng)成為了一種平民化的食物。當時民間有“暖冬”的風俗,在每年的十月初一便會舉辦“暖爐會”。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中有載:“十月朔,有司進暖爐炭,民間皆置酒作暖爐會?!?/p>
每到這一天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圍著自家的火爐慶祝,或是吃吃燒烤,或是吃頓火鍋。7.“涮火鍋”
清朝是火鍋真正在民間深入的時期。
“火鍋”這一稱謂在袁枚《隨園食單》中被明確提出。
當時的其他歷史文獻中也出現(xiàn)了如“暖鍋”“火鍋”的字樣。
顧祿在《清嘉錄·暖鍋》中寫道:“中央則置以銅錫之鍋,雜投食物于中,爐而烹之,謂之暖鍋。”
徐珂的《清稗類鈔》中也有記載:“酒家飲,案輒有一小釜。沃湯其中,熾火于下,盤置雞、魚、羊、豕之肉片,俾客自投入,俟熟而食,故曰:‘生肉火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