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的祠殿源自唐德宗的昭德皇后,據(jù)《宋會要輯稿?禮一○/后妃廟》記載“政和四年七月三日,禮部、太常寺言:「………臣等竊考禮經(jīng),宗廟謂之廟,使人朝焉;陵墓謂之墓,使人慕焉。宗廟、陵墓,禮意不同,三代之制,未有即陵以為廟者。唯唐貞元間昭德皇后王氏既葬,德宗不欲立廟,就陵建殿奉安神主?!沟伦陔m不想祔廟,單獨祭祀,但因禮數(shù)齊全,而被迫祔。趙匡胤有德宗的前車之鑒,而不得不將禮數(shù)一并省去。后來仁宗的溫成皇后,徽宗的明達皇后,這些盛寵級的后妃也一一效仿。
“不設(shè)牙盤祭器,惟常食祭奠?!备鞘趟廊缟?,長編里有這麼一段記載“先是,上入太廟,見其所陳籩豆簠簋,問曰:「此何等物也?」左右以禮器對。上曰:「吾祖宗寧識此?」亟命撤去,進常膳如平生。既而曰:「古禮亦不可廢也?!姑鼜?fù)設(shè)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九 開寶元年(戊辰,968))長編中有記載的饗太廟始于乾德元年十一月。趙匡胤在饗太廟的時候親眼見到了,才想到“「吾祖宗寧識此?」亟命撤去,進常膳如平生?!倍诮∪曜穬援?dāng)時并未親見,即特意下此詔,可見心細如發(fā),待其情意這深厚。
無奈的遷葬
由于賀氏是追冊的皇后,而“追尊皇后,盡管出于各種復(fù)雜的原因,但追尊以后卻使一些生前并不具備此尊崇地位者從名義上享有了皇后之號,由此歷代對此頗有異議”(《謚法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汪受寬著,頁82),五代至宋的異議就在于:以生前地位的高低來定尊卑。也正因為追冊與冊立的天淵之別,不僅體現(xiàn)在由于生前并無此尊崇地位卻擁有皇后名號而產(chǎn)生的異議,更有甚者還不能袝葬帝陵。(皇后死后一般袝葬其夫陵墓,沒有皇后單獨的陵號。但有時,皇后之號為追尊,不能袝葬帝陵,單獨安葬就有自己的陵號了。(汪受寬著《謚法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版,頁74)賀氏的葬制才會低于正式冊立的王氏,在別廟中的地位也處于次位,甚至宋氏也差點在她之上。這一點宋會要記載得很明確。為此當(dāng)年做出這一提議的太常博士和峴于太祖一朝最高只做到七品官。趙匡胤為了不委屈這位結(jié)發(fā)妻子,親自下敕,讓其與正式冊立的皇后同時祔廟,并且想遷葬當(dāng)新葬辦,給她造虞主,卻被太常禮院回絕了,說只能“于葬所西南設(shè)一虞祭”,于是,詭異的事情發(fā)生了,賀氏祔葬的永安陵的下宮,恰好就在她的西南方。而按照傳統(tǒng),下宮只能放在主陵的西南方。整個北宋皇陵,只有賀氏的陵寢在建的時候就如此安排。
多余的謚冊與哀冊
不了解追封情況的話,都會認為她上謚遲了一年,實際上,她追冊當(dāng)年就已經(jīng)上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