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輕推開她的房門,看著屋里熟悉的物件和窗邊落灰的錦瑟,他慢慢的捂住了臉,轉(zhuǎn)瞬,淚水透過手指,滴落地面,那無聲的哭泣
這天,一位二十多歲的已婚青年游蕩歸來。日間閑暇無趣,看著妻子做針線時教兩個兒子讀書。
青年自知自己旅游這段時間對家庭疏于照料,對孩子疏于管教,于是想趁機考驗下他們的學(xué)習(xí)情況。
這一考不知道,原來倆孩子的“水平”已經(jīng)快趕上他了。青年心想:這還了得,這么下去他倆得給我當“爹”了。不行,必須得迎頭趕上。
這位青年時年二十有七,正是我們的主人公蘇洵。
說起蘇洵這個名字,你首先想到的肯定是《三字經(jīng)》里的那段話:蘇老泉,二十七。始發(fā)奮,讀書籍。彼既老,猶悔遲。爾小生,宜早思。
不得不說,王應(yīng)麟這詩編的好啊,不僅有劉晏、謝道韞這些神童,還把這位少年不讀書的蘇大學(xué)生編進去了。不知蘇洵看到后會不會氣得吐血。我想應(yīng)該不會。那些人多有人教,而蘇洵這位老學(xué)生,卻是真真正正的自學(xué)成才。
蘇洵見兩個兒子學(xué)業(yè)這么好,一掃往日游逸之態(tài),終于下定決心,開始發(fā)奮讀書。
關(guān)于蘇洵當時的情況,他在后來歐陽修的信中說道:“我年輕的時候不讀書,整天思游閑逛,自視同輩之人皆不如我。后來想寫一點東西卻抓耳撓腮,思維停滯,方覺自己是書讀得太少了。我把以前寫的那些文章拿出來看,感覺都是垃圾,于是一把火燒了。從此以后只讀韓愈、孟子的文章?!?/p>
只讀韓愈等人的文章,那也就注定了蘇洵與科舉考試格格不入。眾所周知,韓愈是倡導(dǎo)古文的,反對駢體。但當時的考試還沒到歐陽修說了算。所以蘇洵盡管讀了不少書,但是在科舉這條路上,始終是無緣的。
等到三十七歲這年,第三次考試失敗了。蘇洵想:我已經(jīng)浪費了二十年時間在這件事上,如果再這樣耗下去這輩子就算完了。于是,他云淡風(fēng)輕地回到老家后,認真做好兩件事,那就是讀書和教孩子。
02
提到教孩子,蘇洵原來是有六個孩子的,最后夭折得只剩下這兩個。在蘇軾頭上還有個哥哥。讀者可以假想,如果他其他幾個兄弟姊妹健在,憑借老蘇家的基因,那在后世留下的佳話,恐怕就是“五蘇六蘇”了。
孩子們接連夭折,蘇洵更加重視對幸存者的教育。因為,光耀門楣的事就全靠他們了。
老蘇對孩子,那是相當友愛的。有一首詩叫《題三游洞石壁》,是這么寫的:
洞門蒼石流成乳,山下長溪冷欲冰。
天寒二子苦求去,我欲居之爾不能。
天冷得不行,老蘇想待在家里,倆孩子非鬧得不行,最終這位大學(xué)生不得不遷就兩個小學(xué)生,父子三人一同去寒洞里踏冰。看看,這像不像你家那調(diào)皮的小孩兒。母親陪兒子放鳥窩,父親冰天雪地里陪孩子游蕩,這種教育模式,就問你羨不羨慕?
因為沒有什么好的素材,蘇洵想:算了,直接拿你倆開涮吧。謝安是大雪天把孩子們叫來聯(lián)詩作句,老蘇呢,胡子一摸:“你們倆聽好,我給你們?nèi)〉拿侄际怯性⒁獾?。軾者,我害怕你不懂得掩飾自己,最終遭來禍端。轍者,車毀人亡也怪不到你頭上?!?/p>
老爹這一通訓(xùn)話,兄弟倆點頭稱是:您老人家說得都對!開涮完畢,兄弟倆接著讀書。這種日子一直持續(xù)到1056年(嘉佑元年)。
蟄居了這么久,老學(xué)生蘇洵終于再次出山,奔赴京城。不過這次不是為了自己,而且?guī)е鴤z孩子去見世面。這令人不由想起了送孩子上的大學(xué)的父母。蘇洵怎么也想不到,這次進京,是蘇氏家族歷史光耀的開始。
03
父子三人到了京城,倆孩子該干嘛干嘛,父親老蘇將自己這幾年寫的幾篇大作拿出來,投給歐陽修。歐陽修這時已經(jīng)是翰林學(xué)士了,名副其實的文壇盟主。
蘇洵給他寫了封信,說他的文章已經(jīng)到了一定境界,不是第二個韓非、孟子,而是第一個歐陽子。歷代的大儒中,勉強能和他相提并論的,也就數(shù)李翱還有幾分神態(tài)。
老蘇做了多年農(nóng)民,這次為了倆兒子的前途命運,一番吹捧在所難免,并無多少吸引讀者之處。只是他后面又給歐陽修吐露了幾句掏心窩子的話:我讀韓愈、孟子等賢人的文章有七八年,兀然端坐,一天讀到晚。慢慢地,覺得胸中豐盈明朗,開始想寫一點兒東西了。這就是我寫的幾篇文章,請您查收。
歐陽修讀了蘇洵的《權(quán)書》十篇,大為贊嘆,轉(zhuǎn)發(fā)朋友圈,并配文道:此當代之賈誼、劉向也。
這話是不是名副其實?暫且不必理會。只不過從這時開始,蘇洵的才華正式得到了主流文學(xué)的認可。一大批學(xué)子們整天追向他學(xué)習(xí)寫文章。甚至后來蘇軾的學(xué)生黃庭堅也說:“我要是見到,恨不得給他跪下,請教作文的方法?!笨梢?,蘇洵這十多年的苦讀,其影響是十分巨大的。
他的文章結(jié)構(gòu)巧妙,渾厚通達,就連罵人也罵得很有趣味,傳聞是他寫了一篇《辨奸論》。
文章開頭,老蘇說了寫很有意思的話,列舉了王衍、盧杞的事,把這兩人作亂之事歸因到皇帝的昏庸無能上。又說:現(xiàn)在有這么一個人,嘴里整天說著孔老之言,裝成伯夷、叔齊的樣子,喜歡招納名士。大家都以為是顏淵、孟軻復(fù)生了,但其實他是一個陰險狡詐,將王衍、盧杞合而為一的人。這人是誰呢?就是王安石。讀罷全文,罵人是很有藝術(shù),但頗與事實不符,因此印象最深的也就是四個字:囚首喪面!這是說王安石不洗澡,也不洗臉,樣子忒難看。
蘇洵的文章沒用多少的典故,也寫得從不晦澀,讀起來明白充實又帶著思考。閑暇之時,我可以一口氣讀半本。
04
蘇氏父子在京城滯留了一年,盤纏用了不少,但也確實沒白待。嘉佑二年,二蘇兄弟一同中了進士,這時蘇軾二十一,蘇轍十八,正是“春風(fēng)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年華。老蘇撫摸著倆兒子頭笑道:這下終于不會愧對祖宗了。
然而,就像蘇軾后來寫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這個世界每天都在上演著悲喜交加。父子仨人高興之余,眉州突然傳來消息:蘇軾的母親病逝了。他們極速返回,一路上痛苦不堪,喜慶全無。
對于蘇軾兄弟來講,母親是他們讀書之初的啟蒙老師;而對于蘇洵而言,妻子也是他讀書路上的引路人。原來這父子三人如此傷心,不僅是失去了親人,還是因為失去了老師。
蘇洵傷心之余,寫了篇祭文,哭道:
自子之逝,內(nèi)失良朋。
孤居終日,有過誰箴?
昔予少年,游蕩不學(xué),
子雖不言,耿耿不樂。
我知子心,憂我泯沒。
感嘆折節(jié),以至今日。
嗚呼死矣,不可再得!
少年不學(xué)習(xí),像教孩子一樣啟迪你,現(xiàn)在呢,想再受到啟迪卻失去那位鞭策者了。蘇軾的母親是位典型的賢妻良母,可能沒有多少文化,但從蘇洵的筆下娓娓道來,其品性風(fēng)貌,完全不輸給他后來的那幾個兒媳。蘇洵在文章最后寫道:
隸武陽縣,在州北東。
有蟠其丘,惟子之墳。
鑿為二室,期與子同。
骨肉歸土,魂無不之。
我歸舊廬,無不改移。
魂兮未泯,不日來歸。
無論是愛情還是親情,永遠是有今生沒來世。觀蘇洵的心境,我以為可以和潘岳的悼亡詩相比了。
05
嘉祐三年(1058年),宋仁宗召蘇洵到舍人院參加考試,蘇洵推脫有病,不肯前去。關(guān)于其中理由,不外有三:
第一,朝廷既然已經(jīng)讀了我的文章,還設(shè)置考試,那不是質(zhì)疑我的能力嗎?
第二,倆兒子都考上了,然后我去考,萬一沒考上,那臉面往哪兒擱。
第三,我已經(jīng)徹底厭倦了考試,您還是找別人考吧。筆者以為厭倦考試,稱得上是最正經(jīng)的回答。
后來朝廷沒有舉行考試,而且直接認命他為秘書省校書郎。這都是韓琦的功勞。當然,也是因為老蘇想做官。他已經(jīng)是個大學(xué)者了,那么做做官有什么要緊的。于是,他在給韓琦的詩中寫道:
晚歲登門最不才,蕭蕭華發(fā)映金罍。
不堪丞相延?xùn)|閣,閑伴諸儒老曲臺。
佳節(jié)久從愁里過,壯心偶傍醉中來。
暮歸沖雨寒無睡,自把新詩百遍開。
——《九日和韓魏公》
這時蘇洵已經(jīng)年近五十,寫出這首詩來確實令人憐惜。但這就是科舉制的現(xiàn)實。不過好在他最終如愿得到了官職。受命與項城縣令姚辟一同修撰禮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