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薄熬瞎M瘁,死而后已。”這,便是古今傳頌的君臣楷模。
要說他倆的緣分是由諸葛亮好友徐庶續(xù)來的。而后便是三顧茅廬,求得水助魚化龍飛天。待劉備見到諸葛亮之前,諸葛亮便已夜觀天象,此行助劉備必當萬劫不復,即使有神仙相助,這天下也不會屬于漢室,屬于劉備。二顧,備不見亮。三顧,縱有鐵石心腸,這誠意感天動地,也會動容,便毅然離開這昔日隆中。此后即使刀山火海、水深火熱、以身試險,在所不惜。逆天取道,愿為馬前卒。因為這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尤其深重,因為,魚離了水,活不成。
魚離水不生,水離魚活水不再。
或是時光匆匆,或是報仇心切,那江東大都督陸遜一把火燒了劉備的連營,燒了劉備的理想,似乎也燒來了白帝托孤。
他有理想啊,他自比管仲、樂毅,常想諸葛亮半生清高,大抵不愿參與這亂世,自幼耕織于南陽,遠離漢室紛爭,似乎這些所謂的忠于漢室也是劉備那毫不掩飾的、源遠流長的對漢室的一片忠心一點點感染的。所以他用盡精力向著先主的理想奔發(fā),只是結局從一開始就已成定局。是為了不欠隆中門前那抹謙和溫順的身影,是為了不負那白帝塌前依舊和善依舊充滿英雄之氣的那聲低語,他將蜀漢托付給了諸葛亮,他將他一生的努力交付給了諸葛亮。說不清是什么,是信任嗎,只是那簡簡單單的君臣之情,魚水之情。
諸葛亮后半生或敗或勝,他都是為了將那天下收復于先主的漢室。他勤政愛民、以公為法、兩袖清風、無私忘我,為了報答先主的知遇之恩,先主的托孤之恩,為了報答先主曾化為魚在他這汪平靜的水里劃起大片波瀾。勤勤懇懇、兢兢業(yè)業(yè),勞累致病,直至流盡最后一滴血才肯停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武侯祠前香火旺”只因諸葛亮后半生都在為他的先主而奮斗。
一世君臣魚水情,生生世世為君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