億千萬世,都可以知道。人都知道仲尼叫仲尼,
卻不知道仲尼為什么叫仲尼。
不想知道仲尼為什么叫仲尼則已,
若想知道仲尼為什么叫仲尼,
則舍棄天地會怎么樣?
人都知道天地為天地,
卻不知道天地為什么為天地,
不想知道天地為什么為天地則已,
若想知道天地為什么為天地,
則舍棄動靜會怎么樣?
一動一靜,天地至妙,
一動一靜之間,天地人至妙。
因此仲尼之所以能盡三才之道,
是因其行沒有轍跡。
所以有人說:‘
仲尼什么也沒說。’
又說:
‘天什么也沒說!
但四時運行,百物出生?!?/p>
這些你知道嗎?”
漁者接著說:
“大事中:權(quán)力與變化誰重要?
并非圣人不能講清楚。
變化過后可知天地的消長,
掌權(quán)之后可知天下的輕重。
消長是時間的表現(xiàn),
輕重是事物的表現(xiàn)。
時間有亨通與閉塞,
事物有損耗與收益。
圣人若不知隨時間亨通與閉塞之道,
又怎知變化之所為呢?
圣人若不知隨時間損耗與收益之道,
又怎知權(quán)力之所為呢?
運用消長的是變化,
處置輕重的是權(quán)力。
因此權(quán)力與變化,
是圣人的修行之一?!?/p>
【原文】
樵者問漁者曰:“人謂死而有知,有諸?”
曰:“有之。”
曰:“何以知其然?”
曰:“以人知之。”
曰:“何者謂之人?”
曰:“目耳鼻口心膽脾腎之氣全,謂之人。心之靈曰神,膽之靈曰魄,脾之靈曰魂,腎之靈曰精。心之神發(fā)乎目,則謂之視;腎之精發(fā)乎耳,則謂之聽;脾之魂發(fā)乎鼻,則謂之臭;膽之魄發(fā)乎口,則謂之言。
八者具備,然后謂之人。夫人也者,天地萬物之秀氣也。然而亦有不中者,各求其類也。若全得人類,則謂之曰全人之人。夫全類者,天地萬物之仁人之謂也。
唯全人,然后能當之。人之生也,謂其氣行,人之死也,謂其形返。氣行則神魂交,形返則精魄存。神行于天,精魄返于地。行于天,則謂之曰陽行;返于地,則謂之曰陰返。陽行則晝見而夜伏者也,陰返則夜見而晝伏者也。
是故,知日者月之形也,月者日之影也。陽者陰之形也,陰者陽之影也。人者鬼之形也,鬼者人之影也。人謂鬼無形而無知者,吾不信也。”
——【譯文】——
樵者問漁者:
“人死后有靈魂存在,
有這種事么?”
答:“有。”
問:“如何才能知道?”
答:“以人為知?!?/p>
問:“什么樣的叫人?”
答:“
目耳鼻口心膽脾腎之氣全的叫人。
心之靈稱神,
膽之靈稱魄,
脾之靈稱魂,
腎之靈稱精。
(中醫(yī)認為:心之靈稱神,肝之靈稱魂,脾之靈稱意,肺之靈稱魄,腎之靈稱精。這里有不同的見解,不知原文有誤?還是有此深意?)
心之神表現(xiàn)在目,稱為視;
腎之精表現(xiàn)在耳,稱為聽;
脾之魂表現(xiàn)在鼻,稱為臭;
膽之魄表現(xiàn)在口,稱為言。
八者具備,才可稱之為人。
人,稟天地萬物之秀氣而生。
然而也有缺少某一方面的人,
各歸其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