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今天不打算更新了
日漸煩躁
作者給大家分享一篇文章
賢尼么么噠小妍妍
賢尼風總不過那么幾種,可就數江南的風最溫和愜意,最能牽動人的思念。一夜春風,吹開了百花,吹醒了大地。即使是遠方的游子,想起“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盛景,又怎能不產生“明月何時照我還”的憂思呢?邊塞的軍人血氣方剛,鐵骨錚錚。邊塞的風也格外凜冽,透著刺骨的寒氣。它將邊塞的軍人雕刻得有棱有角。它與烈酒為伴,讓將士們的血液沸騰。即使在營帳中也是“夜闌臥聽風吹雨”,不知不覺間“鐵馬冰河入夢來”。此中玄妙,唯有歷經沙場或久戍邊塞的將士才能明白。風是情感的媒介,它承載著那些敏感多變的情緒,它孕育了一代代人們的筋骨和許許多多瑰麗的文字。風更是一種語言,大地用它與天空交流,天空用它與河流溝通。人類早在蠻荒之時,就懷著對大自然的敬畏之心。風作為一種神秘的物質,受到遠古人類的崇拜。大自然中風能充當植物傳粉的媒介,它幫助許許多多的植物繁衍,從某種意義來說,它參與創(chuàng)造了多姿多彩的植物界。它還是個音樂家,無論它是追逐著落葉,還是撥弄它的管弦樂器,它演奏出的音樂都能讓我們迷醉。其實,它的神奇之處皆出于其無色無形,卻又能被人看到、聽到、觸到。風這個家伙永遠在路上奔徙,永遠不知疲倦。它喜歡穿行于城市的大街小巷,喜歡漫步于鄉(xiāng)村小路或土埂上,它喜歡向行人吐露它的欣喜和它的憂郁,然后叫他們用文章和詩歌記錄下它的境界。風是時間的使者,它聯(lián)系著歷史中不甚清晰的破碎的片段,它在歷史和歲月的長河上泛起漣漪,就成了不堪回首的記憶,它的使命就是敘述一首全人類、全世界的史詩。每當我想到風,腦海中總會浮現一幅寂靜的畫面:我端坐在院子里,看著漫天飛舞的樹葉鋪天蓋地地往下落,聽著北風追逐落葉的呼嘯,感慨著正離我而去的時光,假裝滄桑,假裝悲傷?!靖呷@獎作文】有言曰:“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笨梢姽艜r的鏡子是用銅制成的。然而磚塊不是銅,磨磚成鏡無異于緣木求魚,連事物的根本都沒能抓住,怎么能求得事物的正確發(fā)展呢?道一從懷讓的“磨鏡”中得到點化,最終修得正果,成為一代大師。而如今的我們是否也當從懷讓的“鏡”中看見些什么呢?“潭面無風鏡未磨”,縱然我們與佛學之間有著千座山萬條水的距離,但從那隱隱約約的圖象中,我仍看到了懷讓禪師帶給我們的三面鏡子。第一面鏡是源泉之鏡。“欲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本,欲求源之遠者,必竣其源。”然而樹木的根部往往隱在繁雜的草叢與粗糙的沙石中,江河的源頭常常匿于幽深的山谷河網中,而人們此時便會迷亂了雙眼,將那些雜草與河網當做至寶,以為找到了樹根與河源,費盡心力地加以修整與愛護,實在是可惜可嘆。惜在他們明白根源的重要卻最終與根源失之交臂,嘆在他們仍被眼前的表象所迷惑,沒能看見真正的根源是什么。環(huán)保問題為人們關注很久,政府關停重污染企業(yè),企業(yè)提高排污的標準,公民加強環(huán)保意識,垃圾分類,這些都是根本嗎?不然。只要人們過度征服自然之心一日不息,環(huán)保問題便一日不能緩解。撥云見日,尋根溯源,方是正道。第二面鏡是行動之鏡。懷讓禪師用磨磚這一行動而非言語上的勸誡去點化道一,顯然是有他的高妙之處的。常言道:“言傳身教”,將“身教”置于“言傳”之后,必有其深意。行動較言語更加切身直觀,想必人人都聽說過黃河的壺口大瀑布極為壯觀,氣吞山河,可是每一個人身臨壺口瀑布時仍會情不自禁地贊嘆連聲,為什么呢?因為我們見到了那飛迸的水花,那如猛獸出籠般的河水,聽見了那滔天的聲響。這些東西無一不通過我們的感官直接刺激著我們的神經,震懾著我們的心靈。行動正是用這樣無聲的力量昭示著它的存在。如同 最后一課 中那位教師在黑板上寫下的“法蘭西萬歲”,此時無聲勝有聲,以這樣的方式傳達愛國勝于千萬首愛國主題的歌曲。無言的行動直接感化著我們。而這第三面鏡與第二面鏡恰恰相反,叫做靜止之鏡。懷讓磨磚,磚塊與地面“沙沙”作響,禪師低頭凝神,只專注于磚塊。在這世界中只剩下禪師和他手中的那塊磚塊,如同一幅歐洲的油彩畫,用黃昏溫暖的色調勾勒出祥和的畫面?!吧w將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大概當年的蘇老夫子也正是感受到了這樣的靜美。我們世界的腳步越來越快了,而我們的心也越來越躁了。霓虹照耀之間青衣花旦的水袖終于也閃爍著消失了;汽笛嗚鳴之中一板一眼的水磨腔終于也低不可聞?,F代都市中的我們感嘆寧靜的逝去,卻忽略了我們也正是逝去過程的助推器。我很喜愛篆刻,因為在刀與材料的一點點接觸、摩擦之中,我似乎也聽見了禪師用青磚磨鏡的“沙沙”之聲。懷讓禪師用磨磚成鏡點化了道一,而此刻禪師亦用這三面鏡啟發(fā)了我,但愿現在對你又能有所裨益,如此綿綿不盡,生生不息,何其妙哉!何其快哉!【火星救援觀后感】好萊塢電影 火星救援 改編自安迪·威爾的同名小說,由二十世紀福斯電影公司出品,雷德利·斯科特擔綱執(zhí)導,馬特·達蒙、杰西卡·查斯坦、克里斯汀·韋格等主演。該片根據安迪·威爾的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由于一場沙塵暴,馬克與他的團隊失聯(lián),孤身一人置身于火星面臨著飛船損毀,想方設法回地球的故事。雷德利·斯科特作為科幻電影導演的開山鼻祖,他的大名可以說是不脛而走,聲名遠播。從 異形 到 銀翼殺手 再到 角斗士 都是觀眾熟知的佳作。嚴蓬曾評論說:“ 火星救援 不是哪個導演都能拍的,而雷德利·斯科特拍這部影片確實很適合。”同時他認為:“斯科特幾乎拍過所有類型、風格的影片,但唯獨沒有拍過喜劇。這部 火星救援 是一部特別純粹的影片,除了生存,就是靠科學來解決問題,斯科特大師真的是把原著真的拍了一遍?!弊鳛榭苹闷?火星救援 這次也是獨具匠心的將科幻和科學“運用一妙,存乎一心”了。 火星救援 將“科幻片”中的“幻想”成分減到最小,將“科學”成分增到最大,通過紀實性的表現手法,用大量基于現實科技與科學理論的細節(jié),展現了宇航員火星求存與營救的壯舉,堪稱創(chuàng)造出一個前所未見的寫實(紀實)科幻片的全新類型?;鹦蔷仍?的開場沒有過多的鋪墊和煽情,而是開門見山的將整個劇情擺在了觀眾的面前,就是在火星遭遇困境,進行自救的過程。和 星際穿越 相比,雖然失去了野心,也沒有上升到全人類利益的角度。但是正是因為這份“安分守己”才讓 火星救援 的口碑大贊。 火星救援 里有著簡單易懂的科學知識,自帶吐槽模式的幽默男主,還有NASA內部的小爭小吵。隨著主人公一點點克服困難回到家園,觀眾得到了較為真實的體驗同時也滿足了觀眾對于外太空生活的好奇?;鹦蔷仍?是一部讓你在為主角獲救激動的熱淚盈眶時還能好好的開懷大笑一把。 火星救援 有著明確的敘事線,以達蒙在火星的種種遭遇為主,輔以恰到好處的支線情節(jié),點到為止的笑點,令人大開眼界的小發(fā)明,5分鐘一轉折,10分鐘一起伏?!疤幪幰饬现?,卻又是往往出人意表”。如電影中達蒙聽音樂,洗澡,種植,生存,對著攝像頭開玩笑等等,他活生生的將孤獨和恐懼活成了幽默和樂觀?;鹦蔷仍?展現除了展示出宇宙的神秘和不可知外,故事通篇放在了“人”字上。在蒼莽寂寥的火星上、在浩瀚無垠的宇宙中,只有人類不斷開拓進取的科學精神以及百折不撓的頑強意志才能生存,才能發(fā)展。當達蒙一個人孤立無援的面對浩瀚的宇宙時;當無數次的希望和絕望交替,幾經絕境時達蒙卻始終沒放棄哪怕一絲絲求生的希望,他沒有崩潰也從不輕言放棄,永遠是在想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實踐,還能自娛自樂自嘲,保持樂觀。也許正是這樣的一份不放棄和努力才使得達蒙“幸遇解救,絕處逢生”,回到了他摯愛的地球。古語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不斷的努力最后一定會得到最好的結果。只要你盡力的去嘗試了,也許嘗試的盡頭就會有好運來臨。【點燃一個冬天】山村的冬天就是來得早,寒氣在十月剛過就開著隊伍鋪天蓋地地卷過來。村里的人似乎都有些怕了,早上八點還沒有多少人起床。只有幾根玉米桿子被寒氣凍得瑟瑟地顫抖。孫老師和自己的女人卻早早地起床了?!拔撂?,又是下雨?!迸藳]好氣地罵著,“一連倒了這么多天,天上的水也該倒得差不多了。”孫老師笑了笑。大塊大塊的煤早就堆在了操場的角落。孫老師說:“生火吧,我已經聽到孩子們的腳步聲了?!迸送?,嘆氣?!拔撂?”女人又咧咧地罵。走路的時候一步比一步用力,只差把地踏出一個坑。女人用了幾塊木炭放在了煤的中央,然后嗤地劃了根火柴。“瘟天,還下雨,我們這冬天就無法過了。”女人說。孫老師知道,女人說的是煤。這點煤是女人用背簍一塊一塊背回來的,女人背煤背得很辛苦。女人想用這些煤度過這個冬天。孫老師不說話,他聽見了孩子們的腳路著水的聲音。這聲音漸行漸近。孫老師就想起他們沾滿黃泥的褲腿,露出腳趾的膠鞋,貼著臉皮的頭發(fā)和準備鉆進嘴里的鼻涕……孫老師說:“但愿這是最后一個雨天?!边@時孩子們來了。整整齊齊的叫了一聲老師好。孫老師喂喂的應著,說放下書包,快來烤烤,烤干身上我們馬上上課。學生們就如一群魚兒一樣游在那堆火旁邊,一邊伸出濕漉漉的褲腿和鞋,一邊在霧氣里說著誰早上沒等誰,誰昨天放學后看見了孫老師做什 么了。孫老師笑著招呼,都來烤烤,別凍著了。女人在一邊默默地看著。半晌,女人說,我有事先走了,你們慢慢烤。女人挎著背簍慢慢地被霧簾遮住。遠處漸漸的有了狗叫或者一兩聲鳥兒的私語。下午放學了,霧還沒怎么散。孫老師和孩子們揮手,不斷說著再見。孫老師說:“天黑得早,早點回。住遠一點的,要走兩個多小時呢。”孩子們點頭??春⒆觽冏哌h,女人放下背 簍。背簍里是滿滿的一背姜干柴。“喲,原來你是在弄柴,有了柴我們不就沒事了嗎?”女人給了孫老師一個白眼。女人說:“你早早地就把學生放回家了,人家還不是在路上貪玩?”“誰說的?他們可都是聽話的孩子,放學就回家了呀。”孫老師說。“你不相信?我今天上山遇到了一個家長,他說你們怎么老留學生的課呀??晌覀兎艑W很早的。你想想,學生們是不是沒聽話?枉你還那么熱心?!迸藨崙嵉卣f。女人說完,就看見孫老師已經出了學校的門,腳步把寒氣撞得嘩啦嘩啦響。傍晚的時候,女人做好了飯菜。孫老師才回來?;貋淼臅r候抱了一大捆干柴?!翱吹缴读?”女人問。孫老師放下柴火,說:“看見了。他們在路上的一個草坪里玩。我批評了他們幾句, 放學是得早點回家。”女人說:“你看你。唉?!迸藫u搖頭,想說什么,但沒說出來。這天晚上,寒風又把村莊嘩嘩破破搖了一個晚上。女人和孫老師在床上翻來翻去。女人說:“聽見沒有,下雪了?!睂O老師說:“聽見了,下就下唄?!薄翱晌覀儧]有煤了,準備著凍死?”“我們不是有干柴嗎?怕什么呢?!薄澳屈c干柴能維持多久?”孫老師翻了翻身:“能維持多久就多久。睡覺,睡覺,明天還有課?!薄澳恪迸艘呀浡犚妼O老師的呼嚕聲了。第二天一大早,大地上到處插滿了白旗,空氣里僅有的一點暖氣算是徹底投降了。寒氣四掠,厚厚的積雪很刺眼。孫老師和女人還蒙在被子里,就聽見了有人踩著積雪撲哧撲哧的聲音。接著有人走進學校。孫老師一個骨碌爬起來,難道是學生們來了?這么早?女人跟著起了床。女人看見孫老師打開門,站在那里不動了?!罢α?,咋了?”女人趕緊跑過去。門口,齊刷刷地站著孫老師的學生們。他們手中都提著一袋木炭,正一個接一個地把木炭往孫老師的門口放。門口已經堆了好大一堆木炭?!袄蠋?。”孫老師還沒來得及說話,已經有人說話了。“這些都是我們自己在放學后燒的,這種木炭特別耐燒。”原來……這時學生們又說:“老師,夠你們燒了嗎?不夠我們繼續(xù)燒,我們能燒?!睂O老師的眼里已經有了淚水,他回頭看了看女人。女人的臉紅撲撲的。女人眼里也閃著東西,她嘴里冒著熱氣,一個勁兒地說:“夠了夠了。都可以點燃一個冬天了?!薄咎觳诺哪е洹课矣X得自己的人生好像中了一種“天才的魔咒”。天才的并不是我,而是身邊的同學和朋友。自從小學開始,我身邊都包圍著一些閃閃發(fā)光的天才。那個喜歡濱崎步的男生,長大后去卡耐基音樂廳開了音樂會;隔壁班的前輩,奪得了克萊本鋼琴比賽冠軍;我的師弟,還沒有上中學就已經跟倫敦某知名樂團合作;如今與我關系最好的閨蜜,她12歲的時候就上高中,是個擅長理科的小能手。站在這樣的天才身旁,我不是沒有焦慮。他們少年時代所獲得的成就,已經是許多人奮斗幾十年后仍然無法觸碰的高點,大部分人無論如何努力都夠不著他們的一半。而我,就是這些“許多人”中的一份子:你苦苦練習一個月的技巧難題,他只需要幾個小時就能彈得順暢自然;你需要花費大工夫背下的整部協(xié)奏曲,他可能聽著唱片翻著樂譜就能背個三五成。天才是世界上最美妙的生物,他們?yōu)闊釔蹫樗囆g傾其所有天賦,為世人創(chuàng)造美好。在天才的光芒之下,我們被時時刻刻地提醒著自己究竟有多么的平庸。他們經常讓我感到挫敗,逐漸地挫敗變成愧疚,愧疚自己占用資源,卻無法創(chuàng)造美好。在這樣的愧疚之下,我變成不太敢輕易放棄的人。對我這樣的人來說,放棄就是意味著更徹底的失敗。幸與不幸,似乎同時發(fā)生在我身上。我的挫敗,是源自身處于天才之中,又無法成為他們其中的一員;我的幸運則是,被賦予了相對應的機會以及師長們的教導,得以讓我習得如何為小小的興趣而努力。有時候,我真的很感激那些善良的天才。他們才能視野都遠遠高于我,卻從未以居高臨下的態(tài)度對待我,相反還經常對我指教一番。他們通過自身的善意,深深地影響著我;當我看見他們?yōu)樽约合矏鄣膶W科、信念奮不顧身之時,漸漸也萌生一種“要對生命負責任”的信念——雖然平庸無奇,但也要讓自己不受時代和天賦的局限,盡可能地追尋自己所渴望的生活。之所以選擇寫作,大概也源于此。當然,寫作的動機還有很多很多,有渴望記錄時代的愿望,有希望帶給他人溫柔的想法,還有想要嘗試新鮮事物的好奇心……總而言之,這件事情就這樣發(fā)生了。剛剛開始練習寫作的時候,我根本不敢抱有成為作家,或者出版文字的奢望。當時的我,既沒有好好寫過文章,也沒有相熟的編輯可以請教,更別談天生的好文筆。稍微有點點交情的一位作者是在FanFiction里寫東西的一個女生。她專門寫硬科幻的題材,具有非凡的想象力,能夠通過文字搭建起故事所需的邏輯、人物、沖突,長篇和短篇都寫得相當出色。我卻完全沒有這種能力。為此,我唯一的方法仍然是多練習,多琢磨。至于練習的方式,也完全是基于個人的摸索,無非是多讀書,多看寫作理論的書籍,每天也堅持寫個幾千字??偠灾?,天資平庸的人成長的方式無非是通過高壓大量的練習,以此尋求量變的可能性。從苦苦思索著筆點,到逐步在題材,結構上都稍微摸索到些許門道,寫作效率伴隨著恰當的練習漸漸提升。神明并未賜予我超越凡人的藝術天賦,但是讓我懷著無法成為天才的愧疚感生活在這個世界上。說得具體些,愧疚是堅持和勤奮的源泉;也是這些復雜的情感,支撐著我寫完豆瓣專欄,也由此獲得兩本圖書的出版合約。寫書的過程中,自然會遇到懷疑自我,寫不出來想拖稿之類的心情。我總是在做校對的時候覺得自己寫得不好,然后又刪掉重來,反反復復的折騰,難免讓人覺得心力交瘁。也許再有多點天賦,再多些才能,情況會變得更好?不過,人又怎么能因為天資不夠出色,就放棄自己所熱愛的東西呢?我雖平庸,可我亦有不忍舍棄的夢想,我亦渴望能得以記錄自身所處的時代;我雖愚笨,但通過不斷地實踐與修正,同樣能獲得些許成績。我小時候有過很多夢想,當科學家,當音樂家,最終都漸漸越來越遠。不過,我們會在實踐中找到新的夢想,新的道路。但是無論我們選擇以什么方式去追逐夢想,路上必然存在各種荊棘。你又可能與我一樣,都曾直視天才之光,為此而震撼,為此信念碎成玻璃渣。但是,如果只因為不是天才就干脆什么都不做,那未免過分消極。鴻溝無法超越,但努力本身對于個體還是具有意義的。雖說自怨自艾是人生不可避免的情感;不過,太早放棄,總是在放棄,或者從不愿意為目標奮不顧身,終究是對自己的人生不太負責任,不是嗎?前兩天,在妳的站看到SK-II為日本芭蕾舞者倉永美沙拍的視頻。在這段視頻中,她講述自己是如何被生理條件所限制,但依然改變了自己作為舞者的命運。她作為亞洲人,天生注定她無法擁有修長優(yōu)雅的雙腿,因為身材嬌小無法在人群中脫穎而出;但是身體上的局限也引領她成為“注定不向命運低頭”的人。最后她在舞臺上大放光彩,成為波士頓芭蕾舞。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夠改寫自己的命運。或者說,改變命運到底需要多大的運氣,又有多少女性能夠如同倉永美沙一樣,從平級的舞臺。從努力、堅持到真正的改變命運,這一路必然少不了運氣,教育資源,前輩的指引等外在因素。但是,從個體的角度來說,改變自身的命運大概需要“不瘋魔不成活”的熱愛;還需要對智識,對德行,對超越功利的目標擁有高標準的渴望與追求。注定無法成為天才的我們,同樣有資格以普通的天賦,選擇為命運和理想而戰(zhàn),以努力和渴望,打開智識的大門。深知自身的平庸,卻不能也不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