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得不承認,《烏合之眾》是一本杰出的社會心理學著作。勒龐用理性到近乎冷漠的筆觸,尖銳的言辭細致描述了群體心理的一般特征,分析了人在群聚狀態(tài)下的心理、道德以及行為特征。
他所提出的社會問題就像隱藏在毛發(fā)里的一塊傷口,我們熟視無睹卻也無法忽視。他的筆鋒太過于冰涼,讓人讀完對“群體”這個詞產(chǎn)生恐懼,忍不住想要脫離群體。
然而,人類是群居動物,作為人類的一員,我們沒有辦法真正做到脫離群體而生活。我們無法逃離人群,因而我們只能融入人群,帶著冷靜。
《烏合之眾》寫在十九世紀末,法國大革命一百年之際,寫在資產(chǎn)階級呼風喚雨、工人運動方興未艾的時代。在這個微妙的時間點,我想勒龐的本意是在揣度資產(chǎn)階級統(tǒng)治下的群眾心態(tài),但不可忽視的是,書中的許多觀點放在今天也仍具有極大的現(xiàn)實意義。書中指出:當個體深陷群體的狂熱時,我們會失去作為個體獨立理性思考的能力,會因處在人群中而忘卻自我道德感與責任心,甚至會做出最原始而野蠻的殘暴行為。勒龐認為這是群體聚攏所必然導致的某種非理性,即“無意識”,而這種“無意識”的非理性在現(xiàn)代社會中幾乎可以說是比比皆是,例如面對校園暴力時的緘默,微博上的站隊對噴,網(wǎng)絡(luò)暴力……我在讀《烏合之眾》這本書時腦海中不自覺地聯(lián)想到了電影《讓子彈飛》中的某些情節(jié):六子到底吃了幾碗粉并不重要,因而他的剖腹自證毫無意義。只因他站在了群體的對立面,所以必須被群體所消滅。在這里,令人遺憾的是,勒龐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群體理性遠低于個人理性相加的總和。
當然,這或許也正是《烏合之眾》這本書的成功之處。它信筆勾勒出了群體心理的動向與可能性,全面而有條理,讀來清晰明白,讓人被理性精神折服,反省后又會為自己曾經(jīng)無意識地向群體屈從感覺后怕與警覺,對于現(xiàn)代人來說無疑具有重要的警示意味。
那么,作為一個必須融入群體的個體,我們又該如何盡量避免落入非理性的窠臼之中,成為“烏合之眾”呢?這是我在讀完這本書以后首先想到的一個問題。如果脫離群體絕無可能,我想,我們不妨讓“子彈多飛一會兒”,讓自己狂熱的腦子冷卻下來,用自己健全的三觀去做出理性的評判。我們可以愉快地融入人群的撒歡,但切記,請務(wù)必保持冷靜。
我們?nèi)谌肴巳?,像是找到了方向,又在其中迷失。有時候群體帶領(lǐng)我們走向敞亮,有時候又讓我們陷入泥潭。讀完《烏合之眾》,或許能給我們多一些機會遇上那敞亮。
十三別讓你的正義成了別人手中的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