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聽得連連稱奇。不管是不是真的有“錦鯉報恩”,這都是個暖心的故事,對大眾的教化作用非常大,很容易引起人們的共鳴。她想了想,認真地回答說:“這個新聞我肯定會盡全力去做的,但具體怎么做,還得請示一下領(lǐng)導(dǎo),畢竟我們電視臺面對的是公眾,可不能宣傳迷信?。 ?/p>
林麗說完笑了笑,馬不停蹄地回到單位,向主任進行了匯報。她相信,這個新聞如果播出來,肯定能引起不小的轟動。
主任沉吟了一會兒,說:“小林啊,我也寧愿相信這世上善惡有報,不過以我的經(jīng)驗,這只是我們的美好愿望而已。所以我的建議是,對這類新聞要慎之又慎?!?/p>
林麗被兜頭潑了盆冷水,心一下子涼了半截,她剛想說什么,主任攔住她,繼續(xù)說:“做新聞不是講故事。我們新聞工作者的原則是基于事實,尊重事實,建議你就這件事再做一次深入采訪和調(diào)查,比如這個神秘電話的真實性,還有這個張愷的職業(yè),甚至報料者的身份等等。先把事實弄清楚了,再做節(jié)目也不遲?!?/p>
林麗雖然有些失望,可是冷靜下來想想,主任的話也不無道理。
那怎么查呢?林麗想了想,決定從那個神秘電話查起。于是她找到一家移動營業(yè)廳,暗中打開手機攝像頭,對營業(yè)員說要充話費。
營業(yè)員輸入她報出的號碼,問道:“叫李曉蘭對嗎?”林麗愣了一下,連忙說聲“沒錯”,遞上事先準(zhǔn)備好的二十元現(xiàn)金。
接著,林麗又找了個僻靜處,打開手機錄音功能,撥通了那個號碼:“請問是李曉蘭女士嗎?”
對方十分肯定地回答:“對,我是,請問你是哪位?”
林麗心里明白了七八分,說:“我是都市頻道的記者,有個事情想找您核實一下。今天早上市郊發(fā)生了一起交通事故,據(jù)當(dāng)事人稱,是您無意錯撥的一個電話,讓他們與死神擦肩而過,請問有這回事嗎?”
“有的有的,早上將近五點的時候,我去送一個客戶,卻迷迷糊糊地撥錯了電話……”
林麗接著問:“那您是不是還有一個名字叫李錦?”
對方明顯遲疑起來,林麗趁熱打鐵地說:“我們的節(jié)目是對公眾播出的,必須以事實為根據(jù),對觀眾負責(zé),對社會負責(zé),希望您能配合一下采訪?!?/p>
對方下定決心似的說:“打錯電話是事實,但我并不叫李錦,只是當(dāng)時為了表達歉意,才答應(yīng)幫那個人圓一下。既然我無意中救了他,你這又是電視臺采訪,我也就沒必要藏著掖著了,我也得對我說的話負責(zé)?!?/p>
采訪完李曉蘭,林麗心里基本有了答案。為了進一步求證,她再次趕往事故現(xiàn)場,采訪了張愷的幾位鄰居。結(jié)果如她所料,大家一致稱,張愷兩口子是做蔬菜批發(fā)生意的,每天凌晨三四點就要開車去郊區(qū)大棚裝蔬菜,然后運到市內(nèi)的菜市場批發(fā)掉。
“那么有誰知道今天早上他們是什么時候出發(fā)的嗎?”林麗又問。
一個大嫂搖搖頭道:“這個真不太清楚,誰沒事會起那么早?不過應(yīng)該和以往差不多吧……他家房子被撞塌是早上五點多一些,當(dāng)時俺當(dāng)家的立馬給張愷打電話,他趕回來最多也就六點鐘光景。”
這下林麗心里有譜了。交通事故發(fā)生的時候,張愷要么在郊區(qū)大棚,要么在菜市場,根本不像他所說的那樣在自己家里。至于起身修馬桶躲過一劫的事,不過是編造罷了。
大嫂還告訴林麗,他們兩口子上午把菜批發(fā)完,下午就沒什么事了,張愷要么出去釣魚,要么在家拍抖音玩兒。他是這一帶小有名氣的網(wǎng)紅。
一切真相大白。也許是為了博眼球,也許是為了漲粉,張愷巧妙地把神秘電話、交通事故和釣魚這幾件事聯(lián)系起來,偷梁換柱,移花接木,精心編造了一個動人的“錦鯉報恩”的故事。可惜的是,故事再動人,畢竟只是故事,而不是事實。
林麗想了想,打電話告訴主任,這期節(jié)目就叫《當(dāng)“錦鯉”遭遇“事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