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是我最喜歡的一本書。
每讀一遍,它都會 帶給我不一樣的震感。在那個灰色的社會里,扮演小丑的葉藏恰恰是唯一的正常人。作為太宰治的巔峰之作,里面所蘊涵的感情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就像兩個人只需要對視一眼,便勝過千言萬語。
對于葉藏,我恰恰有這種感受。迷茫,恐慌,以及深深的悲哀。這些東西從他的每一個表情,每一個動作中散發(fā)出來,這是魯迅先生的文章所不具備的。當(dāng)還是孩子時,他就已經(jīng)敏銳的察覺到了社會的病態(tài),但是弱小的他卻無力反抗,只能把自己變成一個小丑,去迎合別人。他并沒有受到過別人的愛,哪怕是父母也沒有給過他一點的愛。他們只是給予孩子衣服,住所,飯菜,以及玩具罷了,就像神賜給凡人東西,哪怕只是一根樹枝,凡人也會欣喜若狂,神會覺得自己做了一件好事,因為自己放下身段,給與了卑微的凡人快樂--這不叫愛,這叫施舍。
整個社區(qū)里,葉藏看似是一個異類,被其他人所不齒,甚至就連后輩也敢對他訓(xùn)話。但就如我面前所說的,這個社會是一個病態(tài)的社會,而葉藏代表是人性的善良與真誠。他所便顯出的種種情感,正是人們隱藏在內(nèi)心最深處,最不愿意面對感情。精準(zhǔn)得可怕。
犯了錯不要緊,但若是不知悔改,那就是最大的罪惡了。葉藏努力了,奮斗了,但終究是被世俗所打敗了。就連最后他所表現(xiàn)出來的悲哀,都不是最干凈,最純粹的感情了。里面摻雜著作者和葉藏對這個無可救藥的社會的憤怒與無奈。錯的不是他,而是整個世界!
最后一個問題,近乎于信仰一類的了。我不是單純地宗教,而是各種各樣的信仰。認(rèn)識靠信仰活著的,沒了信仰的人,就是一具行走尸走肉罷了。葉藏通過同學(xué)竹一,獲得了自己的信仰。他決心要通過繪畫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壓抑。但接踵而來的是來自家人的朋友的嘲笑與批評,從小養(yǎng)成的弱小的性格也使的葉藏不敢反抗。信仰的種子還沒有發(fā)芽便已經(jīng)死掉了。就連他好不容易找到的屬于自己的愛情,也被這個社會所奪走了。當(dāng)失去一切希望時,魔鬼便悄然來臨。葉藏最后還是敗在世俗手中,陪伴他一生的演技也沒能讓他在這個社會生存下去。
其實在太宰治的心中,葉藏并沒有失去做人的資格,而是沒有混混僵僵做人的資格。他的身上難得有善良與真誠,卻無法得到救贖。人性的光輝終究沒有照亮當(dāng)時的社會,反而被無盡的黑暗所吞噬。
葉藏所追尋的救贖,是人性的善良;而毀滅葉藏的,是人性的丑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