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舊黨爭
主詞條:新舊黨爭
臺北故宮博物館藏《宋哲宗坐像軸》
臺北故宮博物館藏《宋哲宗坐像軸》 [166]
元豐八年(1085年)正月初,宋神宗立六子趙傭(后改名趙煦)為太子。而宋神宗頒布的新法雖然曾短暫被其母高太后廢除,但不久又陸續(xù)恢復(fù),不少甚至沿用到南宋時期 [47] 。宋神宗駕崩后,太后高氏垂簾聽政,對剛即位的宋哲宗趙煦嚴加鉗制。高太后信用以司馬光為首的舊黨,進行“元祐更化”,并冷落哲宗,結(jié)果引發(fā)嚴重的新舊黨爭。元祐八年(1093年),高太后去世,哲宗開始親政,貶斥舊黨,信用新黨,開啟“紹圣紹述”。 [43] [48] 哲宗起用章惇、曾布等新黨執(zhí)政后,逐步恢復(fù)免役、青苗、市易等新法。后來新黨內(nèi)部分裂,使新法大受影響,黨爭愈演愈烈。 在軍事上,哲宗重啟河湟之役,收取青唐地區(qū),并發(fā)動兩次平夏城之戰(zhàn),使西夏臣服。
靖康之恥
無道天子
主詞條:六賊當政、宋江起義、方臘起義、宣和北方大暴動
宋徽宗趙佶
宋徽宗趙佶
宋哲宗沒有留下子嗣,死后由他弟弟趙佶即位,是為宋徽宗。宋徽宗專好享樂,對朝政毫無興趣,他自幼愛好筆墨、丹青、騎馬等。趙佶的生活糜爛,喜好逛青樓。還大興土木,聽信道士所言,在開封東北角修建萬歲山,后改名為艮岳。艮岳方圓十余里,其中有芙蓉池、慈溪等勝地。里面亭臺樓閣、飛禽走獸應(yīng)有盡有?;兆谶€在蘇州設(shè)立應(yīng)奉局,專門在東南搜刮奇石,是為花石綱,引得民怨沸騰。 [49]
宋徽宗不理朝政,政務(wù)都交給以蔡京為首的六賊。蔡京以恢復(fù)新法為名大興黨禁,排斥異己。蔡京即位次日,就下達了一個禁止元祐法的詔書。此即謂元佑奸黨案。正直的大臣因此全被排斥出政治中心。
宣和元年(1119年),宋江聚眾起義,攻陷十余州縣城池,南下攻打至海州(今江蘇連云港),在宣和三年(1121年)遭海州知州張叔夜伏擊,戰(zhàn)敗被俘,起義失敗。與此同時,漆園主方臘于宣和二年(1120年)十月率眾在歙縣起義。他本人雖于起義第二年被俘,但余部仍在戰(zhàn)斗。苦于官吏掠奪的百姓紛紛響應(yīng)義軍,使其很快接連攻陷幾十座州縣,部眾發(fā)展到近百萬,威震東南。直到宣和四年(1122年)三月,起義軍余部才完全被宋軍鎮(zhèn)壓下去。這次起義給富庶的江浙帶來了巨大的破壞,為五年后的靖康之亂埋下了伏筆。
靖康之恥
主詞條:海上之盟、靖康之恥
宋徽宗本人好大喜功,當他看到遼被金進攻后,便于重和元年(1118年)春,派遣使節(jié)馬政自登州渡海至金。雙方商議兩國共同攻遼,北宋負責攻打遼的南京和西京。滅遼后,燕云之地歸宋,過去宋給遼的歲幣改繳金。此即為海上之盟。但宋朝軍隊卻被打得大敗。最后金兵掠去燕京的人口,并克扣營、平、灤三州。宣和七年(1125年),金兵分兩路南下攻宋。趙佶嚇得立刻傳位其子宋欽宗趙桓。宋欽宗患得患失,在戰(zhàn)和之間舉棋不定。后來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啟用李綱來保衛(wèi)東京。雖然一度取得了勝利,但是金朝并未死心,二度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