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芪,豆科,以根入藥,味甘性溫,歸脾肺二經(jīng),甘溫升補,主以扶正,兼除水邪,既善補中氣、升益清陽,又善補肺氣,益衛(wèi)固表,還可托瘡毒并生肌,利水消腫,是與柴胡、葛根、升麻并稱的四大升陽藥之一,乃是玉屏風散的君藥,與白術群臣合用,再佐以防風,補中兼疏,寓散于收,可有效調節(jié)人體免疫力,為體質虛弱者預防感冒的良方。
即便不用來配制玉屏風散,用來做藥膳黃芪雞汁粥,與濃煎雞汁及梗米共煮,早晚溫食,益氣血,填精髓,補氣升陽,固表止汗,或與牛肉、黨參等燉湯食用,都是極佳之品。
有蒙古黃芪和膜莢黃芪,蒙古黃芪主產(chǎn)于山西、內蒙等地,膜夾黃芪產(chǎn)地則相對較多,以蒙古黃芪即北芪質量為佳。主要是在春秋兩季采挖,采挖后除去須根和根頭,曬干。圓柱形,淡棕黃色或淡棕褐色,有不整齊的縱皺紋或縱溝,質硬韌,不易斷,斷面纖維性強,粉性,有放射狀紋理及裂隙,氣微,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
且黃芪現(xiàn)今在現(xiàn)實世界早已大規(guī)模種植,映射界即為藥界,雖然自己猜測藥界對黃芪藥效不了解,但做為藥界,肯定要比現(xiàn)實界在藥物種植上,還要先進,想來藥界應該也有種植,并不需要自已自行采摘,只需要去產(chǎn)地收集便可,那樣即省時,又省力,目前任務藥清單中沒有此藥,想來也沒人和自己爭,應該是自己的一個機會,自己只需要做一次搬運工,從蒙城將此藥收購并帶回海城,即置出玉屏風散即可。腦中想著,項雪邁出通道,刷石片,入了蒙城。直接步入交易區(qū),開始尋找。
讓項雪十分意外的是,幾乎穿越了整個交易區(qū),有黃芪出售之人竟極少,偶有之,品相也欠佳,不是采收時間不對,就是采收部位不對,偶有可用者,也都是未處理之品,難怪任務藥中無此藥,看來,藥界對黃芪的功效好像并不了解,并無人開始種植,現(xiàn)在正值春天,到正是黃芪的采摘季,但自己并不知道蒙城哪里生長黃芪,尋找并采摘勢必比直接收集耗時要多,項雪現(xiàn)在要確定,自己是穩(wěn)妥一些,與其他人競爭,收集其他市場有的藥物,獲取不多的積分;還是自己在蒙城尋找黃芪生長地并采摘,新發(fā)現(xiàn)的藥物功能,新處方,如果藥物效果好,那么自己將獲得高倍的積分翻倍,但如果未能找到黃芪生長地,則白白浪費了自己本就不多的時間。最終,項雪決定賭一把,高風險,高收益,賭一把,單車變摩托。
項雪調動石片中的蒙城地圖,開始尋找自己的方向,視線在地圖上巡視了一圈,忽然一個地名落入項雪眼中——馬山,項雪眼前一亮,現(xiàn)實界,傳說中的扁鵲故里,黃芪產(chǎn)地,項雪直覺此地必有黃芪生長。再次通過石片,來到馬山地界,眼前一片群山環(huán)抱,云遮霧障、溪水潺潺、奇花異草的美景時,甚是迷戀。項雪順著溪水前行,果然在前方山坡的一片稀疏的樹林內,看到了大片的植物,高有半米到一米左右,,莖部粗,直立,其上頒著黑色或者白色長柔毛,上部分有分枝,邊上有細棱,剛剛開始返青,枝干上叢生頂芽,尚未分化莖葉,果然是一大片黃芪。看到此時采摘正當時,正在返青的黃芪,項雪一下子興奮起來,感覺眼前象是有無數(shù)積分在向自己招手。自己的身體恢復,也不再是夢了。興奮,很興奮。項雪直奔黃芪沖了過去。
PS:不善于寫作,寫這本書主要是用故事把一些中藥的藥效、藥性、鑒別串起來,以讓大家了解一些常用中藥的藥效及鑒別,但所謂是藥三分毒,就是補藥也不能濫用,大家還是要找專業(yè)人士診斷后,在其指導下才可以按需要服用。
就黃芪來講,春季,發(fā)陳之季,氣溫回升,雨水漸多,氣候濕熱,需要發(fā)散體內之邪,祛溫排毒,黃芪升陽固表止汗,服用后不利于病邪排出,反易助長健康人群陽盛熱氣,引起上火之癥,所以對于健康人來說,春季并不適合服用黃芪;
但同時,春天乍暖還寒,天氣變化無常,萬物復蘇,細菌及病毒也開始肆虐,體虛表不固、抵抗力差的人,容易串感冒。
而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則表明,黃芪補氣為主,增強免疫力,利尿、強心、降壓、抗菌、托毒、排膿、生肌、加強毛細血管抵抗力、止汗和類性激素的功效,治表虛自汗、氣虛內傷、脾虛泄瀉、浮腫及癰疽等。這部分體虛表不固人群常服用黃芪,可補氣固表,抵抗病邪入侵,避免經(jīng)常性感冒,對于體衰日久、言語低弱、脈細無力者的調養(yǎng)則可服用。但僅是預防之用,切記不可在感冒時服用。
總之,再重復一次,是藥三分毒,一定在專業(yè)人士指導下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