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信子(學名:Hyacinthus orientalis L.):是天門冬目、風信子科、風信子屬多年草本球根類植物,鱗莖卵形,有膜質(zhì)外皮,皮膜顏色與花色成正相關(guān),未開花時形如大蒜,原產(chǎn)地中海沿岸及小亞細亞一帶,是研究發(fā)現(xiàn)的會開花的植物中最香的一個品種。喜陽光充足和比較濕潤的生長環(huán)境,要求排水良好和肥沃的沙壤土等。
全世界風信子的園藝品種約有2000種以上,主要分為“荷蘭種”和“羅馬種”兩類。前者屬正宗品種,絕大多數(shù)每株只長1支花葶,體勢粗壯,花朵較大。而后者則多是變異的雜種,每株能著生二三支花葶,體勢幼弱,花朵較細,多數(shù)消費者喜購荷蘭風信子。
風信子原產(chǎn)地在地中海東北部,有著很長的栽培歷史,可追溯到15世紀。300多年來,風信子一直是歐洲園藝植物育種家喜愛的花卉育種對象,育種目標是培育新奇的花色、重瓣花和大而美麗的花朵。風信子的栽培種數(shù)量在19世紀末達到了最高峰,隨后的100年隨著許多栽培種的丟失,風信子的品種有所下降。遺留下來的風信子資源,由于風信子愛好者阿倫(Alan Shipp)等人的努力而得以保存,阿倫在立陶宛建立了風信子種質(zhì)資源收集中心。[2]
風信子最早是作為來自土耳其的植物在花園中種植。1453年,土耳其的回教君王默罕默德二世征服了伊斯坦布爾后喜歡上了種植風信子。1520-1566年,奧斯曼帝國的統(tǒng)治者也喜歡種植風信子、郁金香和許多其它的球莖花卉。由于受帝王貴族愛好種植的影響,風信子很快從土耳其傳到了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奧地利、法國等歐洲國家。1613年,德國出版的一本書《Hortus Eystettensis》首次刊登了一張重瓣花風信子的照片,1622年,法國巴黎出版的一本書《Theatrum Florae》中有藍色單瓣花、白色單瓣花和重瓣花的風信子圖片,1629年,英國出版的《Paradisus Terrestris》一書中有6種不同的風信子圖片,其中有兩種是重瓣花的品種,后來黃色花的風信子品種由俄國傳到了英國。因風信子的球根植物,因此生有(扁)球形的鱗莖,還生有紫藍、白色的膜質(zhì)的外皮,通常和花的顏色相仿。風信子的葉子為綠色有光澤的肉質(zhì)葉,較為肥厚,形狀是帶狀的披針形。風信子開花時在莖的上部密集開有約10-20朵的小花,一般為橫向生長,極少數(shù)會下垂,與花冠的形狀相同整體呈漏斗形狀,花色十分得豐富,有藍色、粉紅色、紫色、黃色和白色等諸多的品系。
風信子的生長需要充足的光照,本身的抗寒性較強,涼爽濕潤的生長環(huán)境比較得適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