釜底抽薪是一個成語,出自《三十六計》第十九計,意思是把柴火從鍋底抽掉,才能使水止沸。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也指暗中進行破壞。
按語
水沸者,力也,火之力也,陽中之陽也,銳不可當(dāng);薪者,火之魄也,即力之勢也,陰中之陰也,近而無害;故力不可當(dāng)而勢猶可消。尉繚子曰:“氣實則斗,氣奪則走?!泵鎶Z氣之法,則在攻心,昔吳漢為大司馬,有寇夜攻漢營,軍中驚擾,漢堅臥不動,軍中聞漢不動,有傾乃定。乃選精兵反擊,大破之:此即不直當(dāng)其力而撲消其勢也。宋薛長儒為漢、湖、滑三州通判,駐漢州。州兵數(shù)百叛,開營門,謀殺知州、兵馬監(jiān)押,燒營以為亂。有來告者,知州、監(jiān)押皆不敢出。長儒挺身徒步,自壞垣入其營中,以福禍語亂卒日:“汝輩皆有父母妻子,何故作此?叛者立于左,脅從者立于右!”于是,不與謀者數(shù)百人立于右;獨主謀者十三人突門而出,散于諸村野,尋捕獲。時謂非長儒,則一城涂炭矣!此即攻心奪氣之用也?;蛉眨簲撑c敵對,搗強敵之虛以敗其將成之功也。
出處
《釜底抽薪》選自《三十六計》
《三十六計》或稱“三十六策”,是指中國古代三十六個兵法策略,語源于南北朝,成書于明清。它是根據(jù)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斗爭經(jīng)驗總結(jié)而成的兵書,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遺產(chǎn)之一。
“三十六計”一語,先于著書之年,語源可考自南朝宋將檀道濟(?—公元436年),據(jù)《南齊書·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為上計,汝父子唯應(yīng)走耳?!币鉃閿【忠讯?,無可挽回,唯有退卻,方是上策。此語后人賡相沿用,宋代惠洪《冷齋夜話》:“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語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書,編撰成《三十六計》。但此書為何時何人所撰已難確考。
原書按計名排列,共分六套,即勝戰(zhàn)計、敵戰(zhàn)計、攻戰(zhàn)計、混戰(zhàn)計、并戰(zhàn)計、敗戰(zhàn)計。前三套是處于優(yōu)勢所用之計,后三套是處于劣勢所用之計。每套各包含六計,總共三十六計。其中每計名稱后的解說,均系依據(jù)《易經(jīng)》中的陰陽變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剛?cè)帷⑵嬲?、攻防、彼己、虛實、主客等對立關(guān)系相互轉(zhuǎn)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樸素的軍事辯證法的因素。解說后的按語,多引證宋代以前的戰(zhàn)例和孫武、吳起、尉繚子等兵家的精辟語句。全書還有總說和跋。
釜底抽薪
釜底抽薪是一個成語,出自《三十六計》第十九計,意思是把柴火從鍋底抽掉,才能使水止沸。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也指暗中進行破壞。
簡介
《三十六計》第十九計-釜底抽薪,指從鍋底抽掉柴火。
《三十六計》或稱“三十六策”,是指中國古代三十六個兵法策略,語源于南北朝,成書于明清。它是根據(jù)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斗爭經(jīng)驗總結(jié)而成的兵書,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遺產(chǎn)之一。
原文
不敵其力①,而消其勢②,兌下乾上之象③。
注釋
①不敵其力:敵,動詞,攻打。力,最堅強的部位。
②而消其勢:勢,氣勢—。
③兌下乾上之象:《易經(jīng)》六十四卦中,《履》卦為 “兌下乾上”,上卦為乾為天.下卦為兌為澤。又,兌為 陰卦,為柔;乾為陽卦,為剛。兌在下,從循環(huán)關(guān)系和規(guī)律上說,下必沖上,于是出現(xiàn)“柔克剛”之象。此計正是運用此象推理衍之,喻我取此計可勝強敵。
釜底抽薪
按語
水沸者,力也,火之力也,陽中之陽也,銳不可當(dāng);薪者,火之魄也,即力之勢也,陰中之陰也,近而無害;故力不可當(dāng)而勢猶可消。尉繚子曰:“氣實則斗,氣奪則走。”面奪氣之法,則在攻心,昔吳漢為大司馬,有寇夜攻漢營,軍中驚擾,漢堅臥不動,軍中聞漢不動,有傾乃定。乃選精兵反擊,大破之:此即不直當(dāng)其力而撲消其勢也。宋薛長儒為漢、湖、滑三州通判,駐漢州。州兵數(shù)百叛,開營門,謀殺知州、兵馬監(jiān)押,燒營以為亂。有來告者,知州、監(jiān)押皆不敢出。長儒挺身徒步,自壞垣入其營中,以福禍語亂卒日:“汝輩皆有父母妻子,何故作此?叛者立于左,脅從者立于右!”于是,不與謀者數(shù)百人立于右;獨主謀者十三人突門而出,散于諸村野,尋捕獲。時謂非長儒,則一城涂炭矣!此即攻心奪氣之用也。或日:敵與敵對,搗強敵之虛以敗其將成之功也。
出處
《釜底抽薪》選自《三十六計》
《三十六計》或稱“三十六策”,是指中國古代三十六個兵法策略,語源于南北朝,成書于明清。它是根據(jù)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斗爭經(jīng)驗總結(jié)而成的兵書,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遺產(chǎn)之一。
“三十六計”一語,先于著書之年,語源可考自南朝宋將檀道濟(?—公元436年),據(jù)《南齊書·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為上計,汝父子唯應(yīng)走耳?!币鉃閿【忠讯?,無可挽回,唯有退卻,方是上策。此語后人賡相沿用,宋代惠洪《冷齋夜話》:“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語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書,編撰成《三十六計》。但此書為何時何人所撰已難確考。
原書按計名排列,共分六套,即勝戰(zhàn)計、敵戰(zhàn)計、攻戰(zhàn)計、混戰(zhàn)計、并戰(zhàn)計、敗戰(zhàn)計。前三套是處于優(yōu)勢所用之計,后三套是處于劣勢所用之計。每套各包含六計,總共三十六計。其中每計名稱后的解說,均系依據(jù)《易經(jīng)》中的陰陽變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剛?cè)?、奇正、攻防、彼己、虛實、主客等對立關(guān)系相互轉(zhuǎn)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樸素的軍事辯證法的因素。解說后的按語,多引證宋代以前的戰(zhàn)例和孫武、吳起、尉繚子等兵家的精辟語句。全書還有總說和跋。
三十六計是我國古代兵家計謀的總結(jié)和軍事謀略學(xué)的寶貴遺產(chǎn),為便于人們熟記這三十六條妙計,有位學(xué)者在三十六計中每取一字,依序組成一首詩: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賊,魚蛇海間笑,羊虎桃桑隔,樹暗走癡故,釜空苦遠客,屋梁有美尸,擊魏連伐虢。
解析
水涼水沸,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要使鍋中的水沸騰,在鍋底生火并加柴草即可。若不想讓水沸騰,可以加進一些涼水,即揚湯止沸,也可以抽掉鍋底的柴草,即釜底抽薪。揚湯止沸,水一時涼了,很快又會再沸。沒有從根本上止沸。釜底抽薪,因為水靠火沸,火要薪生,便從根本上消除了水沸的基礎(chǔ)或依靠物。
世間很多事物的初始與發(fā)展,和水涼水沸形式相似,生生變化之理相同。對立勢力便是如此,與對立勢力較量,道理和制止水沸相同。正面攻擊,等于熱水止沸,可能勞而無功;消除對立勢力的生存根源,便是釜底抽薪。
古今戰(zhàn)爭中,糧草為部隊生存之根本,為部隊?wèi)?zhàn)斗力的本源,因此,總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曹操與袁紹征戰(zhàn),正面交鋒,曹可能永遠也無法擊敗袁,曹很聰明,燒了袁軍的糧屯,斷了袁軍之根本與能源,因而大敗了袁軍。這是極為高明的釜底抽薪。
在現(xiàn)代經(jīng)商賺錢中,經(jīng)營者不論實力強大的一方,還是實力微弱的一方,都可以使用此計,以削弱對手勢力而使之不攻自破。
探源
釜底抽薪,語出北齊魏收《為侯景叛移梁朝文》:“抽薪止沸,剪草除根?!惫湃诉€說:“故以湯止沸,沸乃不止,誠知其本,則去火而已矣?!边@個比喻很淺顯,道理卻說得十分清楚。水燒開了,再兌開水進去是不能讓水溫降下來的,根本的辦法是把火退掉,水溫自然就降下來了。此計用于軍事,是指對強敵不可用正面作戰(zhàn)取勝,而應(yīng)該避其鋒芒,削減敵人的氣勢,再乘機取勝的謀略。釜底抽薪的關(guān)鍵是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很多時候,一些影響戰(zhàn)爭全局的關(guān)鍵點,恰恰是敵人的弱點。指揮員要準(zhǔn)確判斷,抓住時機,攻敵之弱點。比如糧草輜重,如能乘機奪得,敵軍就會不戰(zhàn)自亂。三國時的官渡之戰(zhàn)即是一個有名戰(zhàn)例。
計例
春秋時的齊國與魯國互為鄰邦,齊景公在夾谷被孔子奚落,心里很不是滋味;這時,齊國賢相晏嬰也已去世,而魯國在孔子等大臣的輔佐下,魯國大治,齊景公深感憂郁和不安。
齊大夫黎彌給景公獻計說:“魯國國安民富,久無戰(zhàn)事,魯定公好女色,我們獻一批美女給他,他就會怠于國事,而孔子等人肯定看不慣定公的行為,會離開魯國的?!饼R景公很贊成黎彌的建議,派他從國內(nèi)精選八十位美女,又教授美女們歌舞和嫵媚儀態(tài)。果然,美女一到魯國國都,引起了很大的轟動,魯國宰相季斯也為美女們的千姿百態(tài)而弄得神魂顛倒。齊使者將美女敬獻給魯定公,定公又把其中的三十位美女賞給了季斯,自此,魯君臣敷衍一氣,日夜沉湎于酒色中,一概不理朝政??鬃拥膶W(xué)生子路聽說后,憤怒地說:“魯君已無可救藥,我們走吧?!笨鬃诱f:“國家的郊祭就要到了,定公如果連郊祭都忘了的話,我們再走。”郊祭這天,魯定公雖然去了,卻只是走走過場,又匆匆回去同美女們享樂了。孔子忍無可忍,
帶著弟子們憤然離開魯國,去周游列國了。由此,齊國用美女“抽薪”的計謀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