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人果斷地欽點了學歷最高的傳教士為他們上課。
上了一段時間的課后,康熙和胤禛紛紛嘆氣。
如今大清的文化程度太低了,這種東西仍然只能給統(tǒng)治者訓練思維,開放眼界,就和從前的高等數(shù)學微積分一樣。
于是康熙和胤禛,在下課的間隙討論要不要更注重教育發(fā)展的事情。
兩人在下方談?wù)?,傳教士在一旁休息也看著,心里感嘆,這真不像一對父子啊,倒像是是兄弟,父親明明都年過古稀了,看起來竟然和他兒子差不多大,只是氣質(zhì)沉穩(wěn)一些。
康熙和胤禛是很有效率的。
第二天上朝,康熙就頒布了要大興教育的圣旨,興辦學校,興辦大學。
大清多年的教育制度已經(jīng)根深蒂固,改動起來是非常困難的,大學是模仿西洋的一種全新的辦學體制,為了簡單化,康熙把大學的條件設(shè)置成了中舉,或者三品上的官員推薦入學,而且在大學里還會實行與西洋相似的成績淘汰制,不可混學歷。
最終畢業(yè)成績的前一百名,可進入翰林院。
大學里面教什么呢,就是教這些新興的科學。
從前的八股文自然也要學,因為這可以教人做人,鍛煉人的思維能力,協(xié)調(diào)能力和感性能力。
上了大學后就開始向高端學習。
對此,大多數(shù)年輕的官員剛?cè)胧送?,康熙的威望又高,為了復合康熙,他們?yōu)榱擞懞每滴醵际欠浅Y澩?,只有那些老不死的保守派,進行了反對,說八股文才是中華的精髓,不可為了區(qū)區(qū)西洋文學本末倒置,八古文應(yīng)該比西洋文學更重要才是,怎么能在大學里輕視八古文呢。
還說若是此制實行,他們就告老還鄉(xiāng),不干了。
對此,康熙只是笑了笑,開口道
康熙嗯,那你走吧,朕的翰林院人才濟濟,從來不缺官員。
康熙起身走到了中央。
康熙你們還有誰想反對的,都給朕滾吧。
一半的反對人員都沒有聲音了,因為他們還要靠做官員養(yǎng)自己的幾十口家人呢,怎么甘愿就此丟了自己的事業(yè)。
只是表達一下自己內(nèi)心的理想和態(tài)度罷了,面對現(xiàn)實,他們只能屈服。
康熙輕蔑的笑著,記住了這些人,養(yǎng)家糊口是吧,呵呵。
還有一的人表達自己只是立場反對,進行建議罷了,不會不識好歹,愿意繼續(xù)效忠皇帝,為大清國運奮斗。
這種說法倒勉強還行。
那剩下的老東西呢,還真的甩了帽子,不干了。
康熙瞇著眼睛瞅了瞅,有一半的人都是二三品的大員,剩下的一半就是他們的小弟。
走了好,走了正好,近幾年人才頗多,他正愁他們沒有用武之地呢。
康熙命人將這些人的帽子全都扔進亂葬崗燒了。
整項改革,是由胤禛負責,胤禎和胤禮監(jiān)督執(zhí)行。
如今朝中有權(quán)的阿哥就剩他們?nèi)恕?/p>
兩個弟弟太年輕,終究還是玩不過老謀深算的胤禛,雖然有康熙的扶持,但也沒有爬到很高的地方,得到一眾大員的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