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嬴政(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一說名“正”),又稱趙政、祖龍,也有呂政一說,秦莊襄王和趙姬之子。中國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戰(zhàn)略家、改革家,首次完成中國大一統(tǒng)的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嬴政出生于趙國都城邯鄲,后回到秦國。前247年繼承王位,時年十三歲。前238年,平定長信侯嫪毐的叛亂,之后又除掉權(quán)臣呂不韋,開始獨攬大政。重用李斯、王翦等人,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了統(tǒng)一中國大業(yè),建立起一個中央集權(quán)的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秦朝
公元前221年,秦統(tǒng)一六國之后,秦王嬴政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過五帝”,遂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gòu)成“皇帝”的稱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所以自稱“始皇帝”。同時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tǒng)一貨幣、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筑萬里長城;修筑靈渠,溝通長江和珠江水系。但是到了晚年,秦始皇求仙夢想長生,苛政虐民,扼殺民智,動搖了秦朝統(tǒng)治的根基。前210年,秦始皇東巡途中駕崩于邢臺沙丘。
秦始皇奠定中國兩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本名嬴政別名趙政、趙正、呂政、祖龍所處時代秦朝民族族群華夏族出生地邯鄲出生日期公元前 259年逝世日期公元前 210年主要成就統(tǒng)一六國;南平百越,北擊匈奴;建立皇帝制度;修建萬里長城;書同文、車同軌、統(tǒng)一度量衡逝世地沙丘陵寢驪山陵(今西安市臨潼區(qū)下河村)在位時間前247年~前210年(前221年稱皇帝)
秦昭襄王四十八年正月(宋忠并稱系該月旦日;另,歷法轉(zhuǎn)換尚有爭議),嬴政出生在當(dāng)時趙國的邯鄲廓城(在今城內(nèi)中街以東,叢臺西南的朱家巷一帶)。當(dāng)時的秦國王孫異人(秦莊襄王)之子。異人是安國君之子,母子均不受安國君的寵愛,加上安國君有子二十多人,異人于是被送往趙國邯鄲作為質(zhì)子。其時秦、趙兩國關(guān)系惡化,不時發(fā)生戰(zhàn)爭,異人倍受冷遇。他缺少出行的車馬和日用的財物,生活困窘,十分失意。衛(wèi)國商人呂不韋在邯鄲做生意,知道了異人的情況,認為他“奇貨可居”,于是用重金見到安國君的寵妃華陽夫人,異人認其為母,改名子楚。子楚見到的呂不韋的姬妾趙姬,臨幸之后生下了嬴政。
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秦國派王齮圍攻趙邯鄲,情況非常緊急,趙國想殺死子楚。子楚與呂不韋密謀拿出六百斤金子送給守城官吏,才得以脫身,逃到秦軍大營,得以順利回國。趙國又想殺子楚的妻子和兒子趙政,因為趙姬是趙國富豪人家的女兒,才得以藏起來,因此母子二人竟得活命。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前251年),秦昭王去世,太子安國君繼位為王,是為秦孝文王,華陽夫人為王后。華陽夫人乘機勸秦王立之為太子。秦孝文王立子楚為太子。此時趙國亦奉子楚夫人趙姬及子趙政歸秦。此時趙政才得以回到秦國。
安國君繼秦王位,守孝一年后,加冕才三天就突發(fā)疾病去世了,子楚繼位,為秦莊襄王。莊襄王尊奉華陽夫人為太后,生母夏姬被尊稱為夏太后。秦莊襄王元年(前249年),任命呂不韋為丞相,封為文信侯。
秦莊襄王三年(前247年)五月,莊襄王去世,享年三十五歲。13歲的嬴政被立為秦王。嬴政即位時由于年少,尊呂不韋為仲父,國政皆由呂不韋把持。始皇帝八年(前239年),秦王政年已21歲即將親政,但此時秦國朝廷中卻掀起了激烈的政治斗爭。
秦王政繼位時,秦國已吞并了巴、蜀、漢中,西南越過宛城到達郢都,設(shè)置了南郡;北面收上郡以東,有河?xùn)|、太原、上黨郡;東至滎陽。并且吞滅了二周,在其故地設(shè)置三川郡。秦王政掌權(quán)后,任用尉繚和李斯等人,積極推行統(tǒng)一戰(zhàn)略。始皇帝十一年(前236年),趙、燕兩國發(fā)生戰(zhàn)爭。趙國出兵攻燕,而秦國以救燕為名派王翦等將出兵分別夾攻趙國,先后攻取了趙的閼與、轑陽(南陽西北)、河間(河北省獻縣東南)、安陽(河北陽原縣東南)等邑,漳水流域已為秦所占有。始皇帝十三年(前234年),秦國又大舉向趙國進攻,以所取的趙地建立雁門郡和云中郡。
始皇帝十六年(前231年),魏國被迫把部分土地獻秦,韓國亦被迫把南陽地獻給了秦。秦派內(nèi)史騰做南陽假守。始皇帝十七年(前230年),秦派內(nèi)史騰攻韓,俘虜了韓王安,于韓地建置潁川郡,韓國滅亡。
始皇帝十八年(前229年),秦將王翦率領(lǐng)士兵直下井陘(河北省井陘縣西),秦將楊端和率領(lǐng)河內(nèi)兵進圍趙都邯鄲。趙派李牧、司馬尚帶領(lǐng)大軍抵御。趙王寵臣郭開受了秦國賄賂,散布流言說李牧、司馬尚謀反。趙王因此改用趙蔥和顏聚代替李牧、司馬尚,并且殺死李牧。始皇帝十九年(前228年),大破趙軍,王翦、羌瘣盡定趙地,俘虜趙王。秦王政親赴邯鄲,坑殺了自己幼年居住邯鄲時的仇家,然后從太原、上郡返回。趙公子嘉率領(lǐng)其宗族數(shù)百人逃到趙的代郡,自立為代王。秦國在趙都邯鄲一帶建立邯鄲郡。
始皇帝二十年(前227年),秦王政派大將王翦、辛勝攻燕國。燕、代兩國發(fā)兵抵抗,被秦軍敗于易水以西。次年,秦軍攻下燕都薊城。燕王喜遷都到遼東。秦將李信帶兵追擊,燕王喜聽從代王嘉的計策,殺太子丹,把太子丹的首級獻給秦求和。
秦國從始皇帝十七年(前230年)起,到滅齊時止,耗時10年陸續(xù)兼并了六國,繼而于始皇帝二十八年(前219年)開始平定南方百越。從此,秦王政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進入了帝國時代。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王政滅六國后,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過五帝”,遂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gòu)成“皇帝”的稱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所以自稱“始皇帝”。同時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乃稱皇帝。并繼續(xù)執(zhí)行孝公變法以來商鞅的法家政策,加強君主專制,削弱舊貴族勢力,提拔由軍功而上升起來的貴族。秦帝國的土地所有制基本上仍維持西周的“王有”土地制,而變“王有”為“國有”。秦王政三十一年(前216年)命令全國農(nóng)民自報占有田地的實際數(shù)額,以便征收賦稅。又實行即使是平民,只要有軍功也可授予土地及爵位。雖然秦國在商鞅變法時施行了“授田制”,農(nóng)民的土地名義上是國家所有、私人耕種,但此舉讓全國百姓實際占有了原來“王有”的土地,不久之后便演變成了農(nóng)民和官員們都可以自由地買賣田地,所以秦國的商鞅變法最終便利了私有土地的發(fā)展。
秦始皇廢除分封制以后,建立了一套自中央到地方的郡縣制和官僚制。初分全國為36郡,以后隨著土地的擴大增至46郡,定咸陽(陜西咸陽市秦都區(qū))為首都。中央政府最高的官僚是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亦稱“三公”。地方郡的長官為守,縣的長官為令。郡縣制初步打破了血緣關(guān)系的宗法制,封建制、官僚制則代替了貴族的世襲制。
為了鞏固政權(quán),秦始皇還實行了一系列的政策,主要是:統(tǒng)一貨幣和度量衡;統(tǒng)一文字;修筑長城、馳道和直道;強迫遷徙六國富民和平民。秦統(tǒng)一六國以后,為了防止六國貴族依持宗族“死灰復(fù)燃”,強迫他們遷徒到咸陽,要他們看護皇陵,或者遷徙于西南邊遠地區(qū),一些平民也同時被迫遷徙,叫做“遷虜”,做開礦、開鹽井等苦役。始皇帝三十二年(前215年),秦將蒙恬奪九原河南,設(shè)置34縣,建立九原郡(治所在內(nèi)蒙古包頭市西北)
統(tǒng)一六國后,商鞅變法時極力反對的各方面的學(xué)派、人才都紛紛來到秦國服務(wù),可能秦始皇采用了“秦國特色的商鞅變法”,造成秦帝國各種迷信盛行。其中黃老道家、陰陽家,他們綜合儒、法、道諸家的學(xué)說,提出所謂“五德終始說”,尤其得到始皇的信任,始皇于是認為秦是水德,周是火德,水能克火,因此秦得天下
始皇帝三十二年(前215年),秦始皇又使燕人盧生求羨門、高誓等仙人蹤跡,后來又使韓佟、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藥。對于秦始皇這種行為,也有儒生表示勸諫的,博士齊人淳于越建議始皇仍實行分封宗室子弟為諸侯的政策,始皇交給臣下討論。丞相李斯反對。李斯的奏議促成了秦始皇帝下令焚書禁書,規(guī)定史書非秦紀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論》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準保存者,醫(y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愿學(xué)法令,則以吏為師。
始皇心里已感到受騙,于是命令御史案問諸生,互相揭發(fā)牽連四百六十余人,始皇下令把他們都在咸陽活埋。有人認為《史記》記載秦始皇坑殺的乃是術(shù)士,并不是儒生,但根據(jù)《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坑殺的人“皆誦法孔子”。
尉繚:秦王為人,蜂準,長目,摯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居約易出人下,得志亦輕食人。我布衣,然見我常身自下我。誠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為虜矣。不可與久游。
盧生:始皇為人,天性剛戾自用,起諸侯,并天下,意得欲從,以為自古莫及己。
伍被:秦絕圣人之道,殺術(shù)士,燔《詩》《書》,棄禮義,尚詐力,任刑罰,轉(zhuǎn)負海之粟致之西河?!谑前傩针x心瓦解,欲為亂者十家而七。
嚴安:秦王蠶食天下,并吞戰(zhàn)國,稱號皇帝。一海內(nèi)之政,壞諸侯之城。銷其兵,鑄以為鐘虡,示不復(fù)用。元元黎民,得免于戰(zhàn)國,逢明天子,人人自以為更生。鄉(xiāng)使秦緩刑罰,薄賦斂,省徭役;貴仁義,賤權(quán)利;上篤厚,下佞巧;變風(fēng)易俗,化于海內(nèi);則世世必安矣。當(dāng)是時,秦禍北構(gòu)于胡,南掛于越,宿兵于無用之地,進而不得退。行十余年,丁男被甲,丁女轉(zhuǎn)輸,苦不聊生,自經(jīng)于道樹,死者相望。及秦皇帝崩,天下大畔。
班彪:漢承秦制,改立郡縣,主有專已之威,臣無百年之柄
李世民:近代平一天下,拓定邊方者,惟秦皇、漢武。始皇暴虐,至子而亡。漢武驕奢,國祚幾絕。
李白: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
柳宗元在名著《封建論》:秦始皇廢除分封制、建立郡縣制,符合了歷史發(fā)展的客觀必然趨勢,所謂“秦之所以革之者,其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非圣人意也,勢也?!?/p>
張居正:三代至秦,混沌之再辟者也,其創(chuàng)制立法,至今守之以為利,史稱其“得圣人之威“周王道窮也,其勢必變而為秦,舉前代之文制,一切鏟除之,而獨持之以法。西漢之治,簡嚴近古,實賴秦之驅(qū)除也。惜乎扶蘇仁懦,胡亥稚蒙,奸宄內(nèi)發(fā),六國余孽尚存。因天下之怨,而以秦為招,再傳而蹙,此始皇之不幸也。
孔孟是唯心主義,荀子是唯物主義,是儒家的左派??鬃哟砼`主、貴族。荀子代表地主階級。又說:在中國歷史上,真正做了點事的是秦始皇,孔子只說空話。幾千年來,形式上是孔夫子,實際上是按秦始皇辦事。秦始皇用李斯,李斯是法家,是荀子的學(xué)生。
秦始皇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第一個有名的皇帝,我也是秦始皇,林彪罵我是秦始皇,中國歷來分兩派,一派講秦始皇好,一派講秦始皇壞。我贊成秦始皇,不贊成孔夫子。因為秦始皇是第一個統(tǒng)一中國、統(tǒng)一文字,修筑寬廣的道路,不搞國中之國,而用集權(quán)制,由中央政府派人去各地方,幾年一換,不用世襲制度。
***:秦始皇是第一個統(tǒng)一了中國的封建帝王,開始是代表了歷史發(fā)展要求的,但他好大喜功,橫征暴斂,弄得民怨沸騰,不過傳之二世秦王朝就滅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