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字為善,唐朝第三位皇帝(649年7月15日-683年12月27日在位),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母為文德順圣皇后長孫氏,前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同母弟。
貞觀二年(628年)六月,李治出生于東宮麗正殿。貞觀五年(631年)封晉王,后太子李承乾與次子魏王李泰相繼被廢,于貞觀十七年(643年)被冊為皇太子。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去世,太子李治即位,是為唐高宗。
唐高宗在即位之初,繼續(xù)執(zhí)行太宗制訂的各項政治經(jīng)濟制度,李勣、長孫無忌、褚遂良共同輔政。由于他勤于政事,故而“百姓阜安,有貞觀之遺風(fēng),史稱“永徽之治”。高宗還在廢立皇后問題上堅持自己的主張,排除了元老派的干擾。顯慶五年(660年)以后,高宗經(jīng)常頭暈?zāi)垦?,影響處理政?wù)。武皇后乘機開始參與國家大事。高宗的健康狀況不佳,政權(quán)由高宗向武則天手中轉(zhuǎn)移的趨勢逐步形成。唐高宗在位期間先后滅西突厥(657年)、滅百濟(660年)、滅高句麗(668年)。高宗時期唐朝版圖為最大,東起朝鮮半島,西擴咸海,北包貝加爾湖,南至越南中部,維持了三十二年。
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去世于貞觀殿,享年五十六歲,葬于乾陵。廟號高宗,謚號天皇大帝。天寶八年(749年)增謚為天皇大圣皇帝,天寶十三年(754年),再增謚為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本名李治別名小名雉奴字為善所處時代唐朝民族族群漢族出生地長安城太極宮,東宮之麗正殿出生日期628年7月21日逝世日期683年12月27日主要作品監(jiān)國求賢令、建東都詔、為文德圣皇后薦福令主要成就開創(chuàng)永徽之治,滅高句麗、西突厥等,唐朝版圖達到極盛廟號高宗謚號天皇大帝→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陵寢乾陵在位時間649年7月15日-683年12月27日年號永徽、顯慶、龍朔、麟德、乾封、總章、咸亨、上元、儀鳳、調(diào)露、永隆、開耀、永淳、弘道
孟憲實:唐高宗外圓內(nèi)方、膽大心細,凡他要做的事情,無不達成。沒有高宗 時代的發(fā)展、鞏固、鋪墊,貞觀之治就只是短暫的高潮,開元盛世將成為 無源之水。無論用“君主無為”的傳統(tǒng)政治思想還是實際達成的事功來衡 量,他都是一個成功的皇帝。
《劍橋中國隋唐史》:①可是太宗仍然認為,他是被迫作了錯誤的選擇,而且懷疑意志軟弱的李治不能有效地治理國家。②高宗統(tǒng)治時期的真正成就,不是想改變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社會力量的對比這一難以作為定論的企圖,而是對科舉制本身進行一系列大改變。
呂思勉:①唐朝對外的威力,以高宗時為極盛,然其衰機亦肇于是時。高宗的性質(zhì)是失之于柔懦的。他即位之初,還能遵守太宗的成規(guī),所以永徽之政,史稱其比美貞觀。②只有高句麗……高宗乘其內(nèi)亂,把百濟和高句麗先后滅掉。突厥西方的疆域,本來是很廣的。其最西的可薩部,已和東羅馬相接了。高宗亦因其內(nèi)亂,把他戡定。分置兩個都督府。其所轄的羈縻府、州,西至波斯。唐朝對外的聲威,至此可謂達于最高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