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集(1272年3月21日-1348年6月20日),字伯生,號道園,世稱邵庵先生、青城樵者、芝亭老人。祖籍成都仁壽(今四川省眉山市仁壽縣),臨川崇仁(今江西省撫州市崇仁縣)人。元朝官員、學者、詩人,南宋左丞相虞允文五世孫。
虞集自少受家學,曾隨名儒吳澄游學。元成宗大德初年,被舉薦為大都路儒學教授,歷任國子助教、博士等。元仁宗時,遷集賢殿修撰,除授翰林待制兼國史編修。泰定帝在位時期,他提出在京師以東地區(qū)開展水利營田的建議,對后世頗有影響。一向賞識虞集的元文宗奪取皇位后,升授他為奎章閣侍書學士,命其與平章事趙世延同任《經(jīng)世大典》總裁官。至順三年(1332年),升任翰林侍講學士。元寧宗駕崩后,稱病返回臨川,自此不再出仕。至正八年(1348年),虞集去世,享年七十七歲。獲贈江西行中書省參知政事、護軍、仁壽郡公,謚號“文靖”。。,
虞集是元中期最負盛名的詩人。其詩體裁多樣,既能做到典雅精切,又能做到達到格律謹嚴,深沉含蓄,縱橫無礙,與揭傒斯、范梈、楊載齊名,并稱“元詩四大家”。亦素負文名,引領有元一代文風,同揭傒斯、柳貫、黃溍并稱“元儒四家”。著有《道園學古錄》《道園遺稿》等。今人點校有《虞集全集》。
本名虞集
別名邵庵先生、青城樵者、芝亭老人、虞文靖、虞伯生
字伯生
號道園
所處時代元朝
民族族群漢族
出生地湖南衡陽
出生日期1272年3月21日
逝世日期1348年6月20日
主要作品道園學古錄、道園遺稿、經(jīng)世大典
主要成就推動元詩發(fā)展,引領元中后期詩風變遷
籍貫臨川崇仁
官職奎章閣侍書學士、通奉大夫→江西行中書省參知政事、護軍(贈)
爵位仁壽郡公(贈)
謚號文靖
虞集素負文名,詩文俱稱大家,為元代中期文壇盟主。他與楊載、范梈、揭傒斯齊名,為“元詩四大家”之一。元人陶宗儀嘗言:“國朝之詩,稱虞、趙(孟頫)、楊(載)、范(梈)、揭(傒斯)焉”。明人宋濂在《柳待制文集》序言中說:“天歷以來,海內之所宗者,唯雍虞公伯生、豫章揭公曼碩、烏傷黃公晉卿及公(柳貫)四人而已。識者以為名言”。宋犖《漫堂說詩》云:“元初襲金源派,以好問為大宗,其后則稱虞、楊、范、揭”。又如沈德潛《說詩晬語》云:“虞、楊、范、揭四家詩品相敵。中又以漢廷老吏(虞集)為最?!庇菁f:“仲宏(楊載)詩如百戰(zhàn)健兒,德機(范梈)詩如唐臨晉帖,曼碩(揭傒斯)詩如美女簪花(一作“三日新婦”)”,而他自己的詩如“漢廷老吏”。
歐陽玄:①皇元統(tǒng)一之初,金、宋舊儒,布列館閣,然其文氣,高者崛強,下者委靡,時見馀習。承平日久,四方俊彥萃于京師,笙鏞相宣,風雅迭唱。于時虞公方回翔胄監(jiān)容臺間,有識之士,早以斯文之任歸之。至治、天歷,公仕顯融,文亦優(yōu)裕。一時宗廟朝廷之典冊、公卿大夫之碑版咸出其手,粹然成一家之言。家素貧,束修羔雁之入,還以為賓客費,雖空乏弗恤也……人稱虞、楊、范、揭,為有元一代之極盛。②皇元混一天下三十余年,虞雍公赫然以文鳴于朝著之間,天下之士翕然謂公之文當代之巨擘也。(《虞雍公神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