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聽夠沒?”“沒有!繼續(xù)講!”就著窗外瓢潑而下的大雨以及院里不多的可見光,因為剛才那個故事,氣氛已經(jīng)烘托出來了,奶奶于是就講了第二個故事--
“這也是解放前的事情。說的是當時一個貧苦的汪姓農(nóng)民自幼便被賣到一個姓劉的地主家里做工--“死契”,你懂得吧,狗兒?就是必須干到死的那種。剛到這家時他6歲,就必須得學著刷碗,刷鍋,擦桌椅板凳,搽去佛像、觀世音菩薩,玉皇大帝等畫像上的灰塵,管祭器,去地里撿麥荏,沒人會去專門教他,不會就打嘛,總歸是學得會的;再大些,事情就更多了,喂豬,喂羊,調(diào)制草料,上集采購,抓藥,干完這些他就得去劉家原配夫人那兒伺候,幫著清掃房屋,搽粉涂抹什么的;等到再大一些,在原來的基礎(chǔ)上他的工作量差不多增加了一倍;因為東家那幾年正家業(yè)擴張,原配夫人又生了個小孩,所以新購置了幾十畝田產(chǎn)。而因為新增加的地所多出來的需要干的活,他家人當然不會親自去干,雖然也有再雇短工,但主要的活他是跑不了的。
這一切,他都默默忍受著,不是沒有怨言,可有又能怎樣?自己的命都是人家的,還能輕易說放棄?無數(shù)次,他哀嘆自己的命運,他也不是沒想到過要跑,可自從經(jīng)歷了第一次逃跑而帶來的刻骨銘心的打之后,就再也沒想過了,他少年出去放牛羊時,時??吹酵谅愤叡辉讱⒌膭游锸w,他便會想:“起碼,起碼我比它們好,還有口飯吃!”
雖然勞累,但事務太過繁忙,加之去野外或者商店柜臺偶然看到的美景就構(gòu)成了他安慰自己內(nèi)心的主要依靠。因此,雖然活多且重,他卻活得踏實平靜。直到,那一天的到來。
這個劉家地主這幾年發(fā)展的不錯,通過偷賣私鹽私酒,外帶經(jīng)(hui)營(lu)有道(fang)吧,發(fā)了筆小財,(這當中當然有他的功勞,但他什么也沒得到)順帶娶了好幾房姨太太;老二是他十二歲娶的,老三是在他十五歲;這個三姨太太還頗有來歷--嫁過來時她已經(jīng)近三十歲,是一個里長的閨女;還帶著個和前夫六七歲的小姑娘。按說這樣的情況,沒幾個男人會要她。可是,東家為了以后混得能夠更好點,抱著“養(yǎng)一個是養(yǎng),養(yǎng)三個也是養(yǎng)”的心理一口就答應了親事。于是,三姨太太帶著個女孩來到了劉家。
又三年過去后,劉家少爺--原配生的那個已經(jīng)12歲,他自己也18了;那個三姨太太的小姑娘也10歲了,時常被帶著到處逛,四處跑著玩。五月的一天吧,另外一個長工在干完活后,稍帶著給少東家留了本書。少東家自那以后除了上學,就很少出屋了。他當時并沒有注意到這些,也絕對不可能想到會跟他產(chǎn)生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