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美综合精品二区,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夜色午夜,亚洲精品无码乱码成人,亚洲精品成人久久久,亚洲av成人午夜电影在线观看

話本小說網(wǎng) > 歷史軍事小說 > 天翻地覆六十年第一章古城舊貌
本書標簽: 歷史軍事 

第七節(jié) 老縣城里的鼓樓與新鼓樓

天翻地覆六十年第一章古城舊貌

第七節(jié) 老縣城里的鼓樓與新鼓樓

提到薊縣老縣城里的建筑,不能不介紹一下“鼓樓”和“新鼓樓”。“鼓樓”現(xiàn)在還在原地矗立,來過薊縣城里的無人不曉,位于它東面的“新鼓樓”,卻因在日偽時期被拆毀而鮮為人知了。

鼓樓又稱為鐘鼓樓,是中國古代城市里用來報時和督戰(zhàn)的建筑。鐘鼓樓上有大鐘和大鼓,大鐘是用來報時的,每天都要撞擊多次。樓上的大鼓平時用不上,打仗或者訓練時,就快速敲鼓,命令大家奮勇殺敵,類似現(xiàn)在的吹沖鋒號。

當然,也有的是單獨修建鐘樓和鼓樓,一個樓上敲鐘,一個樓上擊鼓。但是出于節(jié)約,多數(shù)都把鐘和鼓架設在同一個樓上,所以才稱為鐘鼓樓。

中國古代不用現(xiàn)在這種把一天劃分為24小時,每小時劃分60分,每分又劃分為60秒的計時方法。中國古代是把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個時辰等于現(xiàn)在的兩個小時。按現(xiàn)在的時間單位換算,夜里23時至次日凌晨1時為子時,中午11時至13時為午時,其他時辰以此類推。時辰里又劃分為“刻”,每“刻”的長度說法不一,《新華字典》中解釋一晝夜劃分為100個“刻”,每刻等于現(xiàn)在的14分24秒。社會上流行說法是一個時辰里有八個“刻”,每刻等于現(xiàn)在的15分鐘。

中國古代是用日晷和漏壺,作為計時器的。日晷是在地面上豎立一根指針,周圍是一圈刻度標示,用太陽照射指針影子位置的變化來表示時間。以太陽在正南方的位置為正中午,也就是“午時”的正中間。因為天氣有陰有晴,陰雨天日晷便會失效,而且也無法表示夜里的時間。所以,還要用漏壺來計時。漏壺也稱滴漏,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是播水壺,下部是受水壺。播水壺有二至四層,每層底部有個小孔,裝在上層的水可以勻速流入下層,最后流進受水壺,增加受水壺內(nèi)的積水量。受水壺內(nèi)裝有帶“刻度”的“立箭”。用來顯示時間(也有的漏壺中放置細沙代替水)。當然,漏壺上標示正午的時間要以日晷為準,以此推算出其他時間的標示。當然,古代的時間都是當?shù)貢r間,不像現(xiàn)在這樣劃分時區(qū)。我不清楚不同時期、不同地區(qū)的漏壺的“立箭”上,劃分時間單位的標準是否一致,也不知上邊的刻度是怎么表示的。不過我推測,如果拋開“時辰”不提,只在“立箭”上用“刻”來表示時間,還是劃分為100刻方便。如“正半夜”為0刻,20——30刻為早晨,正中午為50刻,70——80刻為傍晚,100刻是半夜。但是如果把“刻”納入“時辰”里,在“立箭”上可以看出“某時某刻”,還是把一晝夜劃分為96“刻”,每個“時辰”分為8個“刻”更科學?!拔鐣r三刻”就是現(xiàn)在的11時31——45分。

古代在把一晝夜劃分十二個時辰的同時,又把黑夜分為五個“更”次,每個“更”次大約兩小時,但是又與“時辰”不完全相同。因為冬季與夏季的黑夜長短不一,所以不同季節(jié)的“更次”時間也不完全一致?!案笔且园胍棺訒r為三更,以太陽落山夜幕降臨為“定更”,也就是進入“一更”的意思。然后是一更、二更、、、、、、以天色明亮為“出更”,也就是“五更”結(jié)束的意思。每個更次里又分為五個“點”,每個“點”大約是現(xiàn)在的24分鐘。“三更三點”,就是現(xiàn)在的23時49分至0時12分。

因為“漏壺”這種當時看來“高科技”的計時器,是很稀少的,只有官宦和豪紳之家及大的寺廟才有,并且要有專人管理和報時。白天人們多是看太陽來估算時間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中午餐,已成為人們的習慣。為了讓大家掌握夜里的時間,便用“撞鐘”或者“敲梆子”的方法來向公眾報告時間。梆子是帶有手柄的空心木槽,用小木棍敲打可發(fā)出較大的聲響。“敲梆子”是由在街道上巡夜的更夫在夜間邊走邊敲的方法,向宅院里的人們報告“幾更幾點”?!白茬姟笔怯媚竟骰蚰鹃匙矒魬覓煸阽娂苌系拇箸?,可發(fā)出低沉而且很大的聲響。為了使鐘聲傳的更遠,就需要把大鐘放置在高處,于是就有了鐘樓。

我國古代,那些人口集中的縣級以上城市里一般都有鐘鼓樓.鐘鼓樓要建在人們居住的中心地帶,要有高大的基座(學名“城臺”),基座上面修建個屋子(學名“樓閣”),也稱樓室,作為放置計時器(漏壺)和報時人員休息的處所?;厦孢€要架設大鐘和大鼓。撞鐘是“整點報時”,白天撞鐘一般是早中晚各一次,夜里按“更次”撞,只報“更”,不報“點”。

清朝末年,西洋人發(fā)明的機械鐘表傳進中國,逐漸取代了日晷和漏壺。但是由于進口的座鐘掛表價錢較高,難以普及,所以,還需要繼續(xù)向大眾報告時間,還是繼續(xù)“撞鐘”和“敲梆子”,鐘鼓樓還要繼續(xù)發(fā)揮它的報時作用。

據(jù)《薊縣志》記載,現(xiàn)存的薊州鼓樓始建于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原為鐘鼓二樓,一個鐘樓和一個鼓樓。明朝天順三年(1459年),薊州守備指揮劉輔將鐘鼓二樓合并在一起,仍稱為鼓樓。

鼓樓由城臺和樓閣組成。城臺是明代青磚建筑,中間有拱形洞,為南北向通道。城臺上是樓閣,清代樣式,面闊三間,進深兩間,四周出斗拱回廊,柱十根,青瓦九脊歇山頂。南北兩面分別懸掛“古漁陽”和“畿東鎖鑰”匾額。

鼓樓屢遭破壞,屢次修建。明正德元年(1506年)重修一次,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重修一次。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清軍屠城(史稱壬午屠城),燒毀鼓樓。

清朝順治年間,薊州知州主持重修鼓樓。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七月二十八日大地震,鼓樓坍塌。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知州張朝琮主持重修鼓樓,書寫“古漁陽”和“畿東鎖鑰”兩匾,懸掛南北。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鼓樓被焚毀,只存其臺基。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知州華浚主持重修鼓樓臺基上的樓閣,并手書張朝琮的匾文,仿制“古漁陽”、“畿東鎖鑰”二匾懸掛南北。這次華浚重建的鼓樓,就是近代薊縣人所見到的鼓樓,它的城臺(基座)已有六百四十余年的歷史,它的樓閣也有一百七十多年了。

新鼓樓的正式名稱是“魁星樓”,也稱魁星閣。它是清乾隆七年(1742年)由知州錢孫振主持修建了臺基,乾隆十五年(1750年)知州夸喀修建竣工的。也就是說后任知州夸喀在前任知州錢孫振修建的臺基上加蓋了樓閣,樓閣內(nèi)有泥塑魁星像。

魁星樓既不是鐘樓,也不是鼓樓,只因它的建筑模式與鼓樓相似,而且比西面的鼓樓建的晚,老百姓才稱其為“新鼓樓”。民國初年魁星閣內(nèi)的魁星泥像被拆除,1945年魁星樓被拆除。

對于《薊縣志》內(nèi)記載的這些情況,薊縣縣城里的老百姓并不清楚,很多人只是知道鼓樓和新鼓樓的外觀景象。

在老年人的記憶中,薊縣城里本來有兩個鼓樓,一個位于東西大街與南北大街交叉路口北側(cè),也就是現(xiàn)在的鼓樓。另一個位于東面十字路口的中心,也就是現(xiàn)在郵局東側(cè)路口處。兩座鼓樓相距不遠,東面的鼓樓比西面的鼓樓建的晚,顏色新鮮,所以就稱為“新鼓樓”。但是“新鼓樓”建于何時,人們也說不清楚,可是,對于新鼓樓的外觀,那些1938年以前出生的老年人還是記憶猶新的。

薊州城里的“新鼓樓”,位于鼓樓東大街的道觀文昌宮(現(xiàn)在的能源公司門市部大樓)十字路口處,也就是現(xiàn)在的文昌街(東大街)與府東路(新鼓樓胡同)的交叉路口的中心部位。它的城臺(基座)是四路穿行的正方梯形體,東西南北四面都是門洞。東西走向的文昌街(東大街)與南北走向的府東路縱橫交叉,從新鼓樓的城臺(基座)門洞中穿過。新鼓樓基座的登樓臺階在西面門洞的北側(cè),臺階外面也是一個小門。

新鼓樓的建筑風格,與西面的鼓樓相同,也是基座上面有個單層的樓閣(有些大城市的鐘鼓樓基座上是雙層的樓閣),樓閣也是雕梁畫柱的豪華型磚瓦房。新鼓樓上既沒有大鐘,也沒有大鼓,只是在樓閣里有一尊魁星的泥塑像,享受供奉的香火。

魁星是中國古代神話中主宰文章興衰的神仙,在儒士學子的心目中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堑乃芟袷敲婺开b獰,金身青面,赤發(fā)環(huán)眼,頭上還有兩只角。他右手握一管大毛筆,左手持一只墨斗(或硯臺),意為點定中試人的姓名。他的右腳金雞獨立,左腳擺出揚起后踢的姿勢。他的右腳下踩著一條海里的大鰲魚,意為“獨占鰲頭”。

在古代實行科舉制度的時候,許多城鎮(zhèn)都有供奉魁星的樓閣。

在辛亥革命后的民國初年,魁星閣內(nèi)的泥像被拆除,魁星樓也沒有什么作用了。1945年春,偽縣長李午階下令把新鼓樓拆除了。從新鼓樓拆下來的磚瓦木料,在縣政府大院里蓋了個高大的炮樓。1945年9月,八路軍攻打薊縣城時,這個炮樓成了攻擊目標,被城外的迫擊炮彈給炸毀了。

新鼓樓被拆除后,這個路口仍然被當時的群眾習慣的稱為“新鼓樓路口”,北面的胡同還稱為“新鼓樓胡同”,老年人們還是以“新鼓樓東邊”,“新鼓樓北面”等詞語來表達這個路口附近的地理位置。

1956年以后,縣里在新鼓樓路口西北角的文昌宮遺址建造了“東大樓商場”,人們逐漸用“東大樓”取代了“新鼓樓”來表達此地的地理位置,“新鼓樓”一詞才逐漸從城里人的話語中消失了。隨著見過新鼓樓的老年人越來越少,知道城里有過新鼓樓的人也就不多了。

新鼓樓西面的鼓樓因為具有報時功能,一直保存到解放以后。從辛亥革命之后,到1984年城里街道大改造之前,鼓樓都保持著原來的狀態(tài)。

那時老城里的東大街、西大街和北大街還沒有拓寬改造,鼓樓就位于北大街的南端,也就是東西南北四條大街交叉路口的北側(cè)。這座鼓樓的城臺(基座)與東面的新鼓樓不同,新鼓樓城臺(基座)是正方梯形體,這個鼓樓的城臺(基座)是東西約24米長、南北約17米寬的長方梯形體。那時的北大街就從鼓樓城臺中間4米寬的門洞里穿過,門洞北面西側(cè)有一道登樓臺階。登樓臺階外部是一個小門,小門北面是大眾浴池的院墻。

鼓樓前街道的西側(cè),也就是十字路口的西北角是“西大樓”(最初是綜合門市部,后來改五金交電門市部)。鼓樓前街道的東側(cè),也就是十字路口的東北角是拐角型的門市部,最初是肉菜副食店,后改為新華書店。

鼓樓后邊北大街的東西兩側(cè)都是院墻,城臺后邊的登樓臺階門口就開在西面院墻的南端。不過那時的臺階比現(xiàn)在的臺階陡峭,臺階的門口比現(xiàn)在的臺階門口距離鼓樓門洞要遠些。那時整條街道的寬度大約有十來米,東西兩側(cè)各超出鼓樓門洞三米左右。那時鼓樓城臺的東西兩端都在兩側(cè)單位的院子里。

鼓樓城臺(基座)的上面是方磚鋪地,周圍有一圈類似城墻垛口的半人多高的圍墻。如同城樓一樣的樓室位于正中間的臺基上邊,樓頂?shù)窳寒嬛?,斗拱飛檐。前面樓檐下的匾額寫的是“古漁陽”,后面樓檐下的匾額寫的是“畿東鎻鑰”,凸顯了古代薊縣的戰(zhàn)略地位。臺基上是“橫四豎三”(注1)十棵明柱,四面走廊環(huán)繞樓室,室內(nèi)是三間通長(注2)的大屋子。樓室臺基的西南部架著一個一人多高的大鐵鐘,鐘架子是房檁子粗細的木方子做的。用一個一米多長木柄、20多厘米粗、25厘米長的木榔頭(木質(zhì)錘子)敲鐘,敲時要用雙手掄圓了用力敲打。樓室臺基的東面,應該是架鼓的地方。可能是因為近代軍隊用軍號代替了軍鼓(古代軍隊作戰(zhàn)是擊鼓前進,鳴金收兵,也就是擊鼓向前沖,敲鑼往后撤),所以鼓樓上也就只有鐘,沒有鼓了。

敲鐘是用來報時的,類似打更的更夫敲梆子。1955年合作化以前,我家北院的成蘭福就是敲鐘人,我小時候跟他去鼓樓上玩,見過他敲鐘。但那時鼓樓上只有大鐘,沒有別的。

1958年10月1日,薊縣南關水力發(fā)電站正式發(fā)電,同日薊縣人民廣播站的有線廣播也正式播音??h廣播站在鼓樓和大街上安裝了高音大喇叭,每天早晨、中午、晚上,大喇叭里面都放廣播,播放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和河北人民廣播電臺的節(jié)目。那時汽車很少,噪音很小,廣播聲傳的很遠,而且各家窗戶都是紙糊的,不隔音,在屋里就能聽見街上大喇叭的聲音。同時,各家各戶既沒有電視機有沒有收音機,只能聽廣播。早中晚廣播里都用“笛聲”報告整點時間。大家記住了廣播員常說的,“剛才最后一響,是北京時間x點整”。

因為有了廣播報時,敲鐘報時就被淘汰了。1958年冬天大煉鋼鐵時,鼓樓上的大鐵鐘被砸碎煉鋼了。鼓樓的歷史使命也就結(jié)束了。幸虧后來被列為歷史文物受到保護,不然早就被拆除了。

鼓樓的大鐘沒有了,報時作用消失了,可它所處城中心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了城內(nèi)的娛樂場和薊縣的“小天安門”。

鼓樓城臺的臺階外部有一個小木板門,平常日子都是鎖著門的。有時到了春節(jié)、五一節(jié)和國慶節(jié)放假的時候,這個小門就打開了,供人們隨意上去游覽。

鼓樓是薊縣城里除了白塔和獨樂寺觀音閣之外的第三高大建筑,站在鼓樓城臺上向四周觀望,城里的景色盡收眼底。我們這些小孩子,有時就到上邊去眺望,尋找自家的宅院和房頂。

1962年開放自由市場之后,一些個體文體表演藝人常來薊縣城里演出,有時上午在集市上賣藝,下午或晚上就在城里找個場地表演。鼓樓的樓閣是一個六間屋子相通的大廳,也可以當做娛樂場所。這里有過說大鼓書的,變戲法(魔術)和氣功表演的,因為鼓樓城臺只有一個小門,容易檢票,到上面去聽大鼓書或者觀看魔術、氣功表演的,門票只收五分錢。

故樓上的樓閣內(nèi)還辦過展覽,書法展覽、繪畫展覽、攝影展覽等等。我就花一角錢的門票,到鼓樓上邊看過明代人體干尸和其它古墓中的陪葬物品展覽。

1966年下半年的破四舊浪潮中,鼓樓上的兩塊匾額被摘掉了。據(jù)《薊縣志》記載兩塊匾額是被燒毀了,但是城里的老百姓當時并不知到是被毀了還是保存起來了。

1967年至1969年期間,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晚上七點的“新聞和報紙摘要”節(jié)目中,每次播送***的最新最高指示后,縣革委都要組織縣直機關、企事業(yè)單位的干部職工和中學生連夜上街游行。對***的最新最高指示,表示熱烈慶祝和堅決執(zhí)行。每次慶祝游行前,各單位的隊伍都要到鼓樓前邊的十字路口北部小廣場集合,縣革委的領導們都站在鼓樓城臺上主持大會,先由領導發(fā)表講話,之后高呼幾條口號,然后大隊人馬分流到東、南、西的三條大街上去游行。這時候的鼓樓前面的場地,就如同“小天安門廣場”,鼓樓就像“小天安門”似的,成為群眾性政治活動的中心。

1973年縣革委將鼓樓確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定期撥款維修,主要是油漆粉刷和安裝避雷設施等。

1980年改革開放以后,縣里的汽車逐漸增多,城里的街道顯得窄了,尤其是鼓樓的門洞,只有四米寬,汽車穿過時,邊上的行人還勉強敢走,但是騎自行車的就有些擔心了。因此,為方便交通,1984年在對北大街進行改造時,把鼓樓兩側(cè)和北面的建筑物都拆除了,在鼓樓北面建了一個花壇,使原來從鼓樓門洞子穿行的街道,變成從鼓樓及北面的花壇兩側(cè)繞行,大大增加了行車流量。同時為發(fā)展旅游、保護文物,又把鼓樓重修一遍。

經(jīng)過1984年的大規(guī)模的翻修,鼓樓的舊貌換了新顏。但它的城臺和樓閣的主體并未改動,只是把外表換了新的磚瓦,粉刷了新的油漆彩繪。

這次重修后,過去鼓樓上懸掛的“古漁陽”和“畿東鎖鑰”的匾額又掛上了。據(jù)《薊縣志》記載是按原樣復制的匾額,可老百姓也不知道是把原來的匾額粉刷了新的油漆,還是后來根據(jù)過去的照片和紀錄復制的。

這次對鼓樓的重修,與原來變動最大的是登樓臺階,原來只有西面的一條臺階通道,而且臺階的數(shù)量少,坡度比較陡峭,重修后改為東西兩側(cè)都是臺階通道,增加了臺階的數(shù)量,上樓的坡度較緩了,登著省勁了。

1984年重修鼓樓的時候,也把西大街改建成了古文化街,街口的兩端豎立了“武定街”的牌坊。

2003年11月至2005年5月,縣里投資1.2億元,對南大街北段進行拓寬拆遷,修建了占地二萬平方米的鼓樓廣場。在廣場中修建了音樂噴泉,廣場周邊建成了一萬八千平方米的商貿(mào)店鋪,并在廣場南部地下修建了五千平方米的地下商場,使得鼓樓這座古老建筑又放出了青春的光彩,變得比過去更加美麗漂亮了。

注1:樓室的臺基也是長方形的,四角各一棵柱子,前后兩面各夾兩棵柱子,左右兩側(cè)各夾一棵柱子,共十棵柱子。

注2:三間大屋子的中間沒有界段墻,是一個通長的大屋。

上一章 第六節(jié) 老縣城的廟宇和“官宅”“官地” 天翻地覆六十年第一章古城舊貌最新章節(jié) 下一章 第八節(jié) 老縣城公用的水井、碾子和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