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楊晴晴只是對這些古代的錢幣沒什么感覺罷了,帶在身上死沉死沉的。
還知道了一個冷知識,這個時候通行貨幣多是銅錢,千錢一貫。在民間銀子是不流行的,
只用于大宗貨物,還有娟也是硬通貨。
以物易物也是可以的。
所以電視上,隨手拋出二兩銀子的劇情那是扯淡!
到了家,牛大郎還幫著卸了車,才走,楊晴晴又多給了兩文,表示對牛大郎的服務很是滿意,下次還來光顧之類的話語。
楊晨散學回家,看到趴在塌上的父親,十分氣憤。大罵半山書院都是斯文敗類云云。
楊晴晴好奇的問道:才上幾天學啊,詞匯量這么豐富了?罵人都知道戳人老窩了。
楊晨道:給我們上課的先生就是這么罵半山書院的,說他們學問做了個半吊子,裝腔作勢、仗勢欺人的本事倒是學了十成十。
“你們先生和半山書院有仇?”
楊晨道:說不上有仇,只不過,我們先生曾經(jīng)在半山書院求過學,后來說是八字和書院犯沖就離開了。
楊晴晴笑道:你們先生可是個有趣的人
“那是,我們先生可好了,夸我算數(shù)又快又準,有算學天賦,將來肯定是個好帳房”
楊晨提道自己先生,真是兩眼放光。
楊晴晴心道:倒是讓阿弟有了幾分少年心性。
“阿弟,啊姐買了好多菜種,你抽時間去種了吧!”
“啊……”
“啊什么,快去”
“那阿姐你干什么”
“我去菜園看著你種”
……
家里有了新鍋,可是還沒有合適的灶臺,搭個什么灶呢?
夜里楊晴晴閉著眼睛在腦中翻看著從度娘處顯示出來的圖片。
直到精神逐漸萎靡,漸漸沉睡。
次日,楊晴晴便著手將無煙灶的結(jié)構(gòu)圖細細描摹下來。
想問問村中誰盤灶的手藝好些,老楊直接道:你牛叔和大郎父子倆都是盤灶的好手。
“我這就去請他們”
楊晴晴樂呵呵的去請人。
因為楊晴晴出手大方,牛家人也爽快,立馬把老牛栓起來,拿上工具就去了楊家。
當楊晴晴拿出圖紙時:老牛瞪著牛眼道:丫頭,你畫了個啥,都是豎道道子?
就是全是線條的意思。
無奈這位工程師居然看不懂圖紙。
于是楊晴晴全城跟蹤翻譯,盤個灶臺她一根手指沒動,一天下來,就數(shù)她最累,飯飯都不想吃了。
新灶臺盤出來,真的很好看,兩個灶口,一個做飯一個炒菜。兩個灶口中間還有一個小口還是利用余溫做熱水的。如此一來基本實現(xiàn)熱水自由了。
最奇妙的是墻邊還來了一個四四方方的口子。楊晴晴說那是烤箱,可以考個什么東西,比如烤個燒餅啦,烤個山藥啦,熱個饅頭啦,都是頂好的,干凈衛(wèi)生。
煙囪由土磚一只壘屋頂,在在屋頂開個小口。
既然是無煙,自然是不能讓煙排在屋里。砌個長長的煙道,讓做飯產(chǎn)生煙霧統(tǒng)統(tǒng)放到外面去。
又應楊晴晴的要求,再鍋臺邊又搭了一個櫥柜,用來存放自己的鍋碗瓢盆和各種昨天賣的調(diào)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