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諸侯國
分封天下
周代諸侯國源自周朝的分封制,當(dāng)時土地和連同人民,分別授予先古圣王后裔、同姓和功臣,讓他們建立自己的領(lǐng)地,拱衛(wèi)王室。[1]封國的面積大小不一,封國國君的爵位也有高低。諸侯必須服從周王室,按期納貢,并隨同作戰(zhàn),保衛(wèi)王室。
爵位
五等爵
周代的所謂“爵”,就是周代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等級關(guān)系在法律制度上的規(guī)定。周代諸侯國的五等爵,就是周代諸侯的五個等級。在先秦兩漢文獻(xiàn)中,周代諸侯劃分為五等,這是不容否認(rèn)的客觀事實?!蹲髠鳌废骞迥贻d周代的列位等級說:“王及公、侯、伯、子、男、甸、采、衛(wèi)、大夫各居其列?!薄秶Z·周語上》載周襄王說:“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規(guī)方千里以為甸服。其余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寧宇。”《逸周書·職方氏》說:“凡國,公、侯、伯、子、男,以周知天下。凡邦國大小相維,王設(shè)其牧,制其職各以其所能,制其貢各以其所有?!薄蹲髠鳌返倪@段話,據(jù)杜注是“言自王以下諸侯、大夫各任其職”,意義正與《逸周書·職方氏》一致。王是周代的最高統(tǒng)治者,“公、侯、伯、子、男”就是周代的五等諸侯,故《逸周書》云“凡邦國大小相維”?!暗?、采、衛(wèi)”,杜注釋為侯、甸、男、采、衛(wèi)五服之名的略舉,是對的。具體地說,采、衛(wèi)主要指二服中的附庸小國?!秶Z·鄭語》說:“妘姓鄔、鄶、路、逼陽,曹姓鄒、莒皆為采、衛(wèi),或在王室,或在夷狄,莫之?dāng)?shù)也。”是鄔、鄶?shù)雀接剐Q采、衛(wèi)之證。這樣,在周代由王及公、侯、伯、子、男、附庸、大夫所組成的等列,就是其社會階級結(jié)構(gòu)的大略。
《逸周書·度訓(xùn)解》說周代諸侯國“爵以明等極”??钻俗ⅲ骸皹O,中也。貴賤之等,尊卑之中也?!薄稌r訓(xùn)解》說:“天子乃命大史次諸侯之列?!惫?、侯、伯、子、男的排列次序,正表明它是標(biāo)志周代諸侯貴賤尊卑的爵秩等列。《左傳》昭公十三年載鄭子產(chǎn)說:“昔天子班貢,輕重以列,列尊貢重,周制也。卑而貢重者,甸服也。鄭伯男也,而使從公侯之貢,懼弗給也?!薄傲小本褪侵T侯的等列?!傲凶鹭曋亍?,就是爵位越尊貴,貢賦越重?!氨岸曋卣?,甸服也”,此甸字通圻,指的是王畿之內(nèi)。上引《周語上》說“規(guī)方千里以為甸服”,是一證。《周語上》載祭公謀父云“先王之制,邦內(nèi)甸服,邦外侯服”,是二證。王畿之內(nèi)的封國位雖卑而貢重?!班?,伯男也”,是說鄭為伯爵,而在男服,所以讓它承擔(dān)“公侯之貢”,是不合理的。一些論著多把這句話與《國語·周語中》富辰所說“鄭伯,南也,王而卑之,是不尊貴也”等同起來,說“伯男”與“伯南”一致,這是不對的。金景芳師早就說過:“鄭伯,南也”,指的是“鄭伯這個人身份特殊”。因為鄭武、莊公先后為王朝卿士。卿士職位也稱“南”。所以應(yīng)當(dāng)尊貴,不能卑視。這與“鄭,伯男也”的含義完全不同。故富辰在下文說“平、桓、莊、惠”諸王“皆受鄭勞,王而棄之,是不用勛也。”又,《左傳》僖公二十九年說:“在禮,卿不會公侯,會伯子男可也”。杜注:“大國之卿當(dāng)小國之君,故可以會伯子男也。”從這兩條材料可以看出,周代的公、侯爵位在伯、子、男之上。公、侯、伯、子、男的排列是有序的
《左傳》哀公十三年載魯大夫子服景伯說:“王命諸侯,則伯帥侯牧以見于王。伯合諸侯,則侯帥子男以見于伯。自王以下,朝聘玉帛不同?!弊臃安f的“伯”,是諸侯之長,又稱“侯伯”,也就是霸主?!蹲髠鳌焚夜四贻d:“王命尹氏及王子虎、內(nèi)史叔興父策命晉侯為侯伯?!睋?jù)《禮記·王制》:“八命為伯?!焙钅良粗T侯,古代諸侯是牧民的,所以也稱侯牧。“侯帥子男以見于伯”一句,竹添光鴻《左氏會箋》釋為:“其曰侯者,蓋兼公而言;其曰子男者,蓋兼伯而言。謂公侯帥伯子男以見于伯也?!卑粗裉碚f是正確的?!洞呵铩芬浴肮睢睘橐活悾浴安幽小睘橐活?,所以“舉侯可以兼公,舉子男可以兼伯”。又,《國語》說:“天子之貴也,唯其以公侯為官正也,而以伯子男為師旅?!盵3]韋昭注:“正,長也?!闭f明公侯相當(dāng)于天子的“官正”,亦即百官之長;而伯子男則相當(dāng)于天子的師旅,位在公侯之下。
《左傳》昭公四年載楚靈王在申地大會諸侯,楚大夫椒舉向宋國左師向戌與鄭國執(zhí)政子產(chǎn)問禮儀形式。向戌說:“小國習(xí)之,大國用之,敢不薦聞?獻(xiàn)公會諸侯之禮六?!弊赢a(chǎn)說:“小國共職,敢不薦守?獻(xiàn)伯子男會公之禮六?!倍蓬A(yù)注:“其禮六儀也。宋爵公,故獻(xiàn)公禮。鄭伯爵,故獻(xiàn)伯子男會公之禮。”這也說明公爵位在伯子男之上。
上述材料充分證明:在周代,“公侯”的爵位明顯高于“伯子男”。五等諸侯的排列次序確是爵秩的高低等差。
專就“公侯”而論,公又高于侯?!蹲髠鳌非f公十八年,“虢公、晉侯朝王,王饗禮,命之宥,皆賜玉五瑴,馬三匹[4]?!碑?dāng)時人評論說:“非禮也。王命諸侯,名位不同,禮亦異數(shù),不以禮假人?!彼^“名位不同”,是說虢公時任王朝卿士,位為“公”,而晉為侯爵,虢爵位高于晉侯。依周制,天子接見諸侯,應(yīng)“正班爵之義”,虢公高于晉侯,賞賜時就該“禮亦異數(shù)”。而今王不辨虢公與晉侯的爵秩高低,賞賜同樣的禮物,就是“以禮假人”,這是違背周禮的。
周代諸侯國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是周代社會等級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恩格斯曾概括世界各民族奴隸制與封建制的共同特點說:“在過去的歷史時代,我們到處都可以看到社會完全劃分為不同的等級,看到由各種社會地位構(gòu)成的多級的階梯?!敝艽T侯的五等爵就是周代諸侯中“多級的階梯”的表現(xiàn)形式。在周代社會中,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的這種“多級的階梯”是普遍存在的,不僅諸侯中有,卿大夫中也有。
《左傳》桓公三年說:“凡公女嫁于敵國,姊妹則上卿送之,以禮于先君;公子則下卿送之;于大國,雖公子亦上卿送之;于天子,則諸卿皆行,公不自送;于小國,則上大夫送之?!边@里所說的“敵國”是匹敵的國家?!肮印?,就是國君的女兒。在國君的姊妹或女兒出嫁時,依對方國家的大小,分別由上卿、下卿、諸卿和上大夫送行。說明卿大夫是有上下等級的?!蹲髠鳌焚夜贻d,齊國的執(zhí)政管仲到成周去為王室和戎人講和。王準(zhǔn)備以“上卿之禮”招待他。管仲因為齊國有國子、高子兩位上卿,所以推辭不就,僅“受下卿之禮而還”。這證明在諸侯國的卿一級官員中確有上卿、下卿之分。
《左傳》成公三年載魯大夫臧宣叔說:“次國之上卿當(dāng)大國之中,中當(dāng)其下,下當(dāng)其上大夫。小國之上卿,當(dāng)大國之下卿,中當(dāng)其上大夫,下當(dāng)其下大夫。上下如是,古之制也。”臧宣叔所說的“古之制”,就是西周制度。杜預(yù)注:“古制:公為大國,侯伯為次國,子、男為小國?!边@就說明了在周代不僅諸侯國的卿大夫有上、中、下之分,而且不同國家的卿大夫在列國間的交往中地位也不盡相同。國家爵位尊,卿大夫的地位也尊;相反,國家的爵位卑,其卿大夫的地位也就卑。
列國卿大夫的上下等級是十分嚴(yán)格的?!蹲髠鳌烦晒暾f晉國的中行伯(荀庚)“其位在三”,列于中軍帥郤克和中軍佐荀首之后。成公十六年,晉大夫郤至在鄢陵之戰(zhàn)后,到成周向天子獻(xiàn)楚捷時自夸其功,王朝卿士單子說:“溫季(即郤至)其亡乎!位在七人之下,而求掩其上。”當(dāng)時,郤至為晉新軍佐,位次在上、中、下三軍將佐及新軍將之下,列第八位。襄公二十六年,鄭國戰(zhàn)勝陳國,鄭伯賞賜有功的子展、子產(chǎn)二將,“享子展,賜之先路,三命之服,先八邑;賜子產(chǎn)次路,再命之服,先六邑?!弊赢a(chǎn)辭謝六邑說:“自上以下,隆殺以兩,禮也。臣之位在四,且子展之功也;臣不敢及賞禮。”子展時為鄭國上卿,子西次之,良霄第三,子產(chǎn)居四。以周禮,卿大夫每下一級,賞格當(dāng)減去二,曰“隆殺以兩”。所以子產(chǎn)不敢接受六邑的獎賞。以上數(shù)例足以說明周代卿大夫等級制的森嚴(yán)性。《周禮·春官·大宗伯》載,大宗伯在“以九儀之命正邦國”,“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國”之外,還有“以禽作六摯,以等諸臣”的職責(zé)。小宗伯則有“掌三族之別,以辨親疏”的職責(zé)。列國的宗伯應(yīng)當(dāng)也有這種職能。春秋時鄭國大夫公孫揮就以善于辨別列國大夫的“族姓、班位、貴賤、能否”而知名。
周代社會的等級制度甚至滲透到了統(tǒng)治階級的家庭中,天子、諸侯和卿大夫的妻妾也以嫡庶為原則劃分成若干等級。嫡妻即正妻,只有一人。天子嫡妻稱后,諸侯嫡妻稱夫人,卿大夫嫡妻稱內(nèi)子。庶妻位在嫡妻之下,排成高低貴賤的等列?!蹲髠鳌肺墓贻d,晉襄公逝世,其子幼弱。晉大夫因為國家多難,商議扶立年長的君主。賈季主張立晉文公庶妻辰嬴的兒子公子樂。趙孟不同意,說:“辰嬴賤,班在九人,其子何震之有?”主張立晉文公庶妻杜祁的兒子公子雍,理由是:“杜祁以君故,讓逼姞而上之;以狄故,讓季隗而已次之;故班在四。先君是以愛其子而仕諸秦,為亞卿焉。秦大而近,足以為援;母義子愛,足以威民;立之不亦可乎!”晉文公嫡妻是文贏,次妃為襄公生母逼姞,三妃為季隗,四妃為杜祁,九妃為辰贏。清人俞正燮推斷,文公在齊娶的“齊姜在五,秦女三人亦媵也,其在六、七、八歟?”可見,晉文公的夫人與八位庶妻的位次是井然有序的。
《左傳》昭公八年說:“陳哀公元妃鄭姬生悼太子偃師,二妃生公子留,下妃生公子勝?!标惏Ч姆蛉伺c二妃、下妃的排列也是井然有序的。
《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晉大夫趙衰娶晉文公的女兒趙姬為正妻,生趙原同、趙屏括、趙樓嬰三子。趙衰追隨文公在狄時曾娶狄女叔隗,生趙盾。趙姬是位賢達(dá)婦人,見趙盾有才干,就堅決請求以趙盾“為嫡子,而使其三子下之,以叔隗為內(nèi)子而己下之”。這是卿大夫妻有嫡庶之分的證據(jù)?!蹲髠鳌氛压荒贻d:“泉丘人有女,夢以其帷幕孟氏之廟,遂奔僖子,其僚從之。盟于清丘之社曰:“有子,無相棄也。僖子使助薳氏之簉?!倍蓬A(yù)注:“薳氏之女為僖子副妾,別居在外,故僖子納泉丘人女令助之”是正確的?!捌淞拧?,是泉丘女的僚友。沈欽韓《左傳補注》云:“薳氏是僖子正室,使二女助之,為其簉?;蛩e氏是僖子別邑,使二女別居以此為簉也,故下宿于薳氏。”此說實誤。一者,僖子為魯卿,在魯都有府第,其府第在季氏宅東南,登其宅西北隅,便可望見季氏,其正妻怎能不在府宅而在薳氏?二者,如說“使二女別居為簉”,應(yīng)是自為簉,《左傳》怎會說“使助薳氏之簉”?依此知沈解不確。從這條材料看,孟僖子的妻子至少有四位,排列次序是正妻、副妾薳氏、二簉泉丘女、泉丘女僚友。
在統(tǒng)治階級的家庭中,嫡妻所生的兒子曰嫡子,庶妻所生的兒子曰庶子。嫡子高于庶子。嫡子依長幼論尊卑,庶子依其母親的貴賤地位論尊卑?!豆騻鳌贩Q這種現(xiàn)象叫“子以母貴”。如果庶子有繼承父業(yè)為公、卿、大夫的,則其母也隨之提高到夫人、內(nèi)子的地位。《公羊傳》稱這一現(xiàn)象為“母以子貴”。
在先秦文獻(xiàn)中,周代諸侯“公、侯、伯、子、男”的五等爵稱,也像在青銅器銘文中一樣,有無定稱的現(xiàn)象。如據(jù)《春秋》、《左傳》、《國語》,齊、衛(wèi)之君時稱公,時稱侯;秦、鄭之君時稱伯,時稱侯;滕、薛之君時稱侯,時稱伯,甚至稱子;邾、莒之君時稱子,時稱公。對于這類問題,由于金文材料自身的局限性,是難以說明的。而先秦文獻(xiàn)則比較系統(tǒng),我們從中可以找到解決問題的線索。特別是由于“中國言六藝者折中于孔子”,而孔門學(xué)說由七十子后學(xué)師口相傳,這可以使我們在先秦兩漢的儒家著作中找到答案。
公爵
“公”亦作為諸侯的通稱,但那不是爵稱,而只是尊稱。如《春秋》一書于魯十二君皆稱公。何休《公羊傳》隱公元年注云:“魯稱公者,臣子心所欲尊號其君父。公者,五等之爵最尊。王者探臣子之心欲尊其君父,使得稱公?!?魯本侯爵,而在國內(nèi)臣子則可以尊其號為“公”。這在周代是一條不成文的法則。這條法則還不僅限于侯爵,也通用于“伯子男”等各級諸侯。《白虎通·爵篇》云:“伯、子、男,臣子于其國中褒其君為公?!?因為臣子“心欲俱尊其君父,故皆令臣子得稱其君為公也”。但是,如果“諸侯有會聚之事,相朝聘之道”以互相交接時,則不得“私其臣子之義”,要求諸侯各稱本爵。這一原則在《春秋》中表現(xiàn)得十分明顯?!洞呵铩纷鳛轸攪?,特稱其君為公;而在記載其它國家諸侯朝會時,一律各稱本爵。如《春秋》莊公十六年載幽之盟曰:“冬十有二月,公會齊侯、宋公、陳侯、衛(wèi)侯、鄭伯、許男、滑伯、滕子同盟于幽?!庇?,僖公二十八年載踐土之盟曰:“五月癸丑,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蔡侯、鄭伯、衛(wèi)子、莒子,盟于踐土?!痹谶@兩次會盟中,《春秋》所列諸侯爵秩,除衛(wèi)、滕二國而外,皆其本爵。衛(wèi)所以稱子,是因為衛(wèi)侯當(dāng)時出居在外,其弟叔武參與盟會,故以未成君之禮相待。滕所以稱子,是因為春秋時淪落成為“微國”,是宋國附庸。齊、晉侯爵所以序宋公之上,是因為齊、晉先后受周天子冊封為“侯伯”,為諸侯霸主。而列國諸侯于國內(nèi)則一律可以稱公。如《國語》一書系收集各國材料輯成,書中魯、齊、晉、宋、衛(wèi)、曹、鄭、秦諸國君主皆稱公?!蹲髠鳌飞踔练Q邾、莒等附庸小國君主為公,如邾文公、邾定公、邾宣公;莒共公、莒紀(jì)公、莒茲 公、莒犂比公等。
《公羊傳》隱公五年說:“天子三公稱公,王者之后稱公?!痹谥艽?,王室確曾設(shè)立過“三公”的高爵?!兑葜軙ぜ拦狻肥钱?dāng)前史學(xué)界公認(rèn)的西周作品。《祭公解》說:“天子自三公上下辟于文、武”,又說:“天子三公監(jiān)于夏商之既敗,丕則無遺后,難至于萬億年,守序終之?!蓖瑫钝罕=狻?、《史記解》、《武寤解》等也載有“天子三公”?!吨芏Y·春官·典命》曰:“王之三公八命?!薄端痉吩唬骸巴鯙槿溴a衰?!薄肚锕佟ば∷究堋吩唬骸巴跄相l(xiāng),三公北面?!痹谥艹酰芄珵樘?,召公為太保,太公為太師,他們就是“天子三公”。周代青銅器《琱生簋》銘文業(yè)已證明,周公、召公兩人的身份,確為“公”爵,《公羊傳》所言不虛。
“天子三公稱公”,可能是周初之制,實際上在成康以后,凡是王室的執(zhí)政卿士都可以稱“公”,享受公爵待遇。王世民先生在《西周春秋金文中的諸侯爵稱》一文中列舉的畢公、明公、溓公、益公、穆公、武公、井公、毛公、應(yīng)公、芮公、虢公等王朝卿士,就都是公爵。在東周時期,僅從《左傳》上看,不論是諸侯入為王朝卿士的,如鄭武公、鄭莊公、虢公,還是畿內(nèi)諸侯、大夫擔(dān)任卿士的,如召昭公、召戴公、單襄公、單穆公、尹武公、尹文公、王叔文公、劉康公等也都一律稱公。畿內(nèi)的公爵大多都有封邑。鄭玄《詩譜·周南召南譜》云:“文王受命,作邑于豐,乃分岐邦周、召之地,為周公旦、召公?amp;#93;之采地?!苯夥徘瓣兾鞣鲲L(fēng)出土的《琱生鬲》、1961年扶風(fēng)齊家村出土的《琱我父簋》的“琱(周)”字,據(jù)李學(xué)勤先生說:“用為氏名,指周公的周氏;用為地名,則指周公的采地周城?!逼渌绠吂牟傻卦诋叄K公的采地在溫,芮公的采地在芮,東周時劉康公的采地在劉,尹氏的采地在尹等,都能說明這一問題。
“王者之后稱公”,主要指夏、殷二代之后稱公?!兑葜軙ね鯐狻氛f在成周大會上,“堂下之右,唐公、虞公南面立焉。堂下之左,殷公、夏公立焉?!笨钻俗ⅲ骸疤啤⒂荻?,堯、舜后也?!毕墓?、殷公是“杞、宋二公”?!妒酚洝ぶ鼙炯o(jì)》說周武王封“黃帝之后于祝,帝堯之后于薊,帝舜之后于陳,大禹之后于杞。”《禮記·樂記》載孔子說:“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車,而封黃帝后于薊,封帝堯之后于祝,封帝舜之后于陳;下車而封夏后氏之后于杞,投殷之后于宋?!笨资枵f這是“舉三恪二代也”。清孫希旦《禮記集解》說:“封黃帝、堯、舜之后,所謂三恪也。封夏、殷之后,所謂二代也”,是正確的?!蹲髠鳌废骞迥辏嵶赢a(chǎn)說:“昔虞閼父為周陶正,以服事我先王。我先王賴其利器用也,與其神明之后也,庸以元女太姬配胡公(閼父子)而封諸陳,以備三恪”,是其證。恪,《說文·心部》引作“愙”,是敬之義。
《禮記·郊特牲》說:“天子存二王之后,猶尊賢也。尊賢不過二代。”《漢書·成帝紀(jì)》說:“蓋聞王者必存二王后,所以通三統(tǒng)也?!薄栋谆⑼āぞ羝穭t云:“公者,加尊二王之后。”由是觀之,《公羊傳》所說的“王者之后稱公”,在周代,只能是杞、宋二國?!洞呵铩酚涊d宋國爵為公,與《禮記》、《漢書》相合。《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說:“宋先代之后.于周為客,天子有事膰焉,有喪拜焉?!闭压迥?,宋大夫樂大心說:“我不輸粟。我于周為客,若之何使客?”又,何休《公羊傳》隱公三年注說:“宋稱公者,殷后也。王者封二王后,地方百里,爵稱公,客而不臣也。”這些記載都是不容忽視的,它確能證明周人以客禮侍宋,并尊其爵為“公”。
至于杞國,據(jù)《逸周書》,西周時杞為公爵。入春秋以后,僅稱為侯。至魯莊公二十七年以后,又稱伯。杜預(yù)《左傳》注云:“杞稱伯者,蓋為時王所黜?!痹隰斮夜?、二十七年、襄公二十九年,《春秋》又三稱其為子。《左傳》解釋說:“書曰子,杞夷也?!庇终f;“杞.夏余也,而即東夷。”《春秋》嚴(yán)夷夏之防,杞用夷禮,所以就視同夷狄之君而稱子。何休《公羊傳》注說:杞本公爵,但春秋時“微弱為徐、莒所脅,不能死位。《春秋》伯子男一也,辭無所貶。貶稱子者,《春秋》黜杞不明.故以其一等貶之”。與《左傳》的解說大體相同,應(yīng)是可信的。
可見,夏、商王室之后裔在周初雖為公爵,但入春秋以后,杞即衰弱,且不斷遷徙。據(jù)清人閻若璩考證,杞初封在河南開封,春秋魯桓公二年遷于山東莒州及曲阜相鄰之地,桓公六年遷淳于(山東省安丘縣東北),僖公十四年遷到緣陵(山東昌樂縣東南),襄公時又遷回淳于,國家也淪落成為“伯子男”一類小國。至于三恪,爵低于公,僅為侯?!兑葜軙贩Q其為公,是沿用其舊名?!妒酚洝ぶ鼙炯o(jì)》載,周在封薊之后,又封召公于燕。其后,“薊微燕盛,乃并薊居之,薊名遂絕”。祝入春秋后亦不見于記載,只有陳國仍保持“侯”爵名號,但也淪落成為二三流小國。
侯爵
侯,是五等爵的第二級。《白虎通·號篇》說:“侯是百里正爵。”《封公侯篇》說:“諸侯封不過百里?!边@種說法,得到了《左傳》的證明?!蹲髠鳌废骞迥辏嵶赢a(chǎn)說:“昔天子之地一圻,列國一同,自是以衰?!倍抛ⅲ痕撸胺角Ю铩?;同,“方百里”,衰,“差降”。圻,又作畿,《詩·商頌·玄鳥》云:“邦畿千里?!薄兑葜軙ぢ毞绞稀吩疲骸扒Ю镌煌踣摺保R文弨解:“圻與畿同?!闭f皆與《左傳》合?!睹献印とf章下》云:“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封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幾四等。”七十里、五十里的“差降”,就是“衰”。
公、侯的封地雖然都是方百里,但公爵位尊,是王室的客,可以組建“三師”軍隊,有較大的獨立性。侯,《逸周書·職方氏》孔晁注云:“為王者斥侯也”(《周禮·職方氏》孔疏同)。春秋時王室大夫富辰追述分封諸侯的作用說:“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親戚以藩屏周?!弊C明諸侯是王室的藩屏,承擔(dān)著捍衛(wèi)王室的任務(wù)。諸侯之長曰“元侯”,又曰“侯伯”、“方伯”。即《禮記·王制》所說“千里之外設(shè)方伯”。其地位與公爵相埒。
在周初,齊、魯、衛(wèi)、晉、燕諸國都是方伯,守衛(wèi)著王室的東、北、東北、東南邊疆,如《尚書·康誥》曰:“王若曰:孟侯,朕其弟,小于封。”《漢書·地理志》說:“周公封弟康叔?號曰孟侯,以夾輔周室?!鳖亷煿抛ⅲ骸懊?,長也。言為諸侯之長?!笨梢?,康叔封衛(wèi),為周初諸侯之長。
伯爵
伯爵遍布于王畿內(nèi)外?!抖Y記·曲禮》云:“五官之長曰伯”,孔疏:“伯,長也?!薄讹L(fēng)俗通·皇霸篇》云:伯,長也,白也。言其咸建五長,功實明白?!蓖ò?,在商代方國首領(lǐng)就已稱白,如殷墟卜辭中已有井白、易白、丹白、羌方白、孟方白等?!兑葜軙の漤樈狻吩疲骸拔逦宥逶辉洹淖涑尚l(wèi)曰伯?!闭f明伯原為由百人組成的戰(zhàn)斗編隊,進(jìn)而引申為百夫長之稱,最后演變?yōu)橐患壘舴Q。
在周天子畿內(nèi),土地?zé)o多,所以不封侯而封伯。如東周畿內(nèi)有原伯、毛伯。《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孔疏說:“文王之子,原、毛之后,世為王臣,仍為伯爵,或本封滅絕,食采畿內(nèi)?!爆F(xiàn)存西周青銅器《毛公鼎》,出土于陜西扶風(fēng),證明毛伯在西周時也是畿內(nèi)伯爵。凡伯,《左傳》隱公七年杜注:“周卿士也。凡,國;伯,爵?!奔啦?,《左傳》隱公元年杜注:“諸侯為王卿士者。祭,國;伯,爵?!薄秶Z·周語上》韋昭注:“祭,畿內(nèi)之國,周公之后也?!笨讖V森《公羊通義》斷“祭伯”之“伯”為行次之稱,誤。其它如畢伯、芮伯、社伯等,也都是畿內(nèi)伯。
畿內(nèi)伯的一個突出特點,是一般都?xì)v任王官。其中有入為天子三公、王朝卿士的,就稱為“公”。但公爵只限于一身一世,其后世子孫則恢復(fù)本爵。如據(jù)《班簋》銘文,毛本伯爵,但毛伯“更虢城公服”以后,做了王朝卿士,就稱毛公了。西周末又有毛公 任王朝卿士。而其后世子孫則恢復(fù)本爵,春秋時有毛伯得、毛伯過、毛伯衛(wèi)等。畢公高為武王世臣,成王時入為天子三公,而其后世子孫則自稱“畢伯”,現(xiàn)存青銅器《畢伯碩父鬲》,可為證明。祭本周公之后,稱伯爵。但周穆王之世,祭公謀父任天子三公,即稱祭公,而其后世子孫則恢復(fù)伯稱。原伯,系文王子孫,春秋時原伯有入為王朝卿士者,故稱原莊公、原襄公,而其它諸原,仍稱伯,有原伯魯、原伯貫、原伯絞等。這種現(xiàn)象與周初伯禽、呂伋任王朝卿士,故稱“魯公”、“丁公”,而其后世子孫一律稱侯,屬侯爵,是—致的。
畿外的伯,有曹伯、巢伯、吳伯等。吳的例子也很典型。吳本伯爵,春秋時吳君自稱王,在黃池會前,晉大夫董褐利用吳君“欲守吾先君班爵”的諾言,折辯吳君說:“今君掩王東海,以淫名聞于天子。君有短垣,而自逾之,況荊蠻則何有于周室?夫命圭有命,固曰吳伯,不曰吳王。諸侯是以敢辭。夫諸侯無二君,而周無二王,君若無卑天子。以干其不祥,而曰吳公,孤敢不順從君命長弟?!边@段話證明,在周室班爵祿時,吳確實曾接受了伯爵的命圭。這是周代諸侯有五等爵的又一有力證據(jù)。春秋時,吳自稱為王,是“淫名”,是“卑天子”,屬于僭越行為。所以晉與諸侯在黃池會上拒絕公開承認(rèn)吳的王者地位。因為“諸侯無二君,而周無二王”,晉仍承認(rèn)周天子是天下共主。但是,晉人說如果吳能放棄王號,改稱“吳公”,晉也可以讓步,同意由吳主盟。這又證明了春秋時期列國可以實力地位破壞周代的爵祿制度。至于《春秋》稱吳君為“子”,那是因為《春秋》以“伯子男一也,辭無所貶”,是它用來“正名”的一種筆法。
子爵、男爵
子、男?!栋谆⑼āぞ羝罚骸白诱?,茲也,茲茲無已也?!笨梢?,子本是從王、公家族中分化出來的后代子孫。子演化成為爵位。當(dāng)起于商代?!渡袝份d商末有微子、箕子。周承商制,沿用了子的爵號。在周原第十一號窖穴第八十三號甲骨上就有“今秋,楚子來”字樣。但是,在西周大分封時,華夏族受封的子爵很少,且多為畿內(nèi)小國。如《左傳》文公三年有“沈子”,系周公后;垣公二年有“郜子”,系文王后。在東周畿內(nèi)有王季子,本爵為子。受采于劉,為王室卿士,謚劉康公,其后世子孫稱劉子。
爵位演變
周代諸侯的爵秩等級像世間其它事物一樣,也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上引《左傳》、《國語》等文獻(xiàn)證明周代諸侯爵有五等,但據(jù)《公羊傳》說《春秋》以公為一等,侯為一等,伯子男為一等,是三等?!睹献印とf章下》說:“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是四等。同時,孟子說這僅是“嘗聞其略”,“其詳不可得聞也”?!蹲髠鳌?、《國語》與《孟子》、《公羊傳》所載周代爵秩等級的不同,其實就是周代諸侯等級不斷變化的反映。這一點也在《周禮》的記載中有所表現(xiàn)。《周禮·地宮·大司徒》講周代諸侯雖有“諸公、諸侯、諸伯、諸子、諸男”五等,但依其所食之地劃分,則只為“公食其半,侯伯叁之一,子男四之一”三等。這又與《孟子》所說:“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大體相同。可見,周代所封諸侯雖為五等,但從封地或所食之地看,實為三等。而公與侯、侯與伯、子與男等的差別,只是禮儀形式問題。所以經(jīng)過從西周到春秋的二、三百年變化,大體上就變成了《春秋》所說的三等。
春秋時,諸侯爵等的另一種變化,是列國不再以昔日的爵秩高低,而是以實力地位來論大小和強弱。《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序》說春秋時諸侯“力政,強乘弱,興師不請?zhí)熳樱粧锻跏抑x,以討伐為會盟主,政由五伯”,“文武所褒大封,皆威而服焉”,是完全正確的。據(jù)《左傳》成公三年,晉卿荀庚與衛(wèi)卿孫良夫同時聘魯,魯成公詢問大夫臧宣叔會盟時將以誰為先?臧宣叔說晉為大國,衛(wèi)與晉比僅為小國,晉又是伯主,所以應(yīng)以荀庚為先。杜預(yù)也說:“春秋以強弱為大小,故衛(wèi)雖侯爵,猶為小國”,小國應(yīng)“降大國二等”。在周初,晉、衛(wèi)同為元侯,而今晉強衛(wèi)弱,衛(wèi)已淪落成三流國家。
姬姓國
姬姓是黃帝的后代,周天子姓姬。周滅商后,周天子分封天下,諸侯國林立,《呂氏春秋》謂“周之所封四百余,服國八百余”,《荀子》謂“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左傳》謂周分封“兄弟之國十有五人,姬姓之國者四十人”。
與周天子同宗族的王族宗親子弟們的諸侯國,統(tǒng)稱周王族諸侯國,以“封建親戚,以蕃屏周”。東周時期,春秋霸主中的晉國和吳國,戰(zhàn)國七雄中的魏國、韓國和燕國,皆為與周天子同宗族的周王族諸侯國。
巴國
巴國在商代已經(jīng)見稱于世,主要活動在漢水中游一帶。商代末年,參與武王伐紂,成為周王室分封于漢水一帶的諸侯,是周初著名的“漢陽諸姬”之一。
吳國
吳國系周太王長子泰伯之后。武王克商,求太伯、仲雍之后,得周章、虞仲。當(dāng)時周章已經(jīng)做了吳地君主,武王便把吳地封給了他。其國境位于今蘇皖兩省長江以南部分,后擴張到除徽州地區(qū)以外的蘇皖兩省全境。春秋時期,吳王闔閭在今天的蘇州建立都城,任用伍子胥和孫武攻破楚國都城。闔閭的兒子夫差與齊國和晉國爭霸成功后,卻忽視了邊界上的越國,被越王勾踐趁虛而入。前473年,夫差自殺,吳國滅亡。
曾國
曾國系周朝開國功臣南宮適(即南宮括)之后,史書稱為隨國。曾國的建立,屬于西周王朝經(jīng)營南方大策略的重要部分,實現(xiàn)了周王朝對江漢地區(qū)的有效控制。
虞國
虞國系周太王長子泰伯之后。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后,得周章、虞仲。封周章弟虞仲於周之北故夏虛(今山西平陸縣西南),列為諸侯。前655年,虞公貪圖晉獻(xiàn)公的寶馬和珍玉、借道給南下討伐虢國的晉國軍隊,晉軍滅虢國回師途中,順手牽羊又滅亡了虞國。
魯國
魯國系周文王第四子周公旦的封國。周公旦佐文王、武王、成王有大勛勞于天下。后成王命為大宰,食邑扶風(fēng)雍縣東北之周城,號宰周公,留相天子,主自陜以東之諸侯。乃封其長子伯禽于曲阜,地方七百里,分以寶玉、大弓,而俾侯于魯,以輔周室。首都在曲阜,疆域在泰山以南,略有今山東省南部,兼涉河南、江蘇、安徽三省小部分。前249年,魯滅于楚。
邢國
邢國是周公旦第四子的封國。周公旦佐文王、武王、成王有大勛勞于天下,后成王命為大宰,號宰周公,留相天子,主自陜以東之諸侯。成王分封周公六子為諸侯國,其中封其第四子姬苴(靖淵)于邢國,地在今河北省邢臺市,姬姓,侯爵?!蹲髠鳌吩疲骸胺病⑹Y、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周初邢地是戎狄頻繁活動的地區(qū),邢國肩負(fù)著阻止戎人東出太行,騷擾周疆的重任,是太行山以東有得專征伐權(quán)的元侯,先后傳二十世,歷五百余年,國都邢臺。疆域主要在太行山以東,滹沱河以南,漳河以北,故黃河以西的地域,在當(dāng)時我國北方占有重要地位。
管國
管國系周文王第三子管叔鮮的封國。周武王以監(jiān)武庚將其封于管,即今河南信陽縣。管國為當(dāng)時周朝之東方重鎮(zhèn)。周公旦攝政后,管叔鮮因勾結(jié)蔡叔度、霍叔處、武庚叛亂被誅,管城由此而廢。
蔡國
蔡國系周文王第五子蔡叔度的封國。周武王以監(jiān)武庚將其封于蔡,轄地為河南駐馬店市上蔡縣一帶王死后,周公帥軍平叛,殺死武庚,處死管叔,并將蔡叔放逐。蔡叔度的兒子蔡胡能改行向善,周公薦于成王,仍封于蔡,史稱蔡仲。前493年在楚國的逼迫下,蔡昭侯遷都于吳國邊境重地州來(安徽鳳臺縣),史稱下蔡。經(jīng)五世,于前447年為楚國所滅。
曹國
曹國系周文王第六子曹叔振鐸的封國。建都陶丘,轄地為山東定陶附近。東周時,曹國發(fā)生內(nèi)亂。前487年,曹國被宋國滅亡。
郕國
郕國系周文王第七子郕叔武的封國。郕,史書又作成、盛,互通。史不載其世系與國君謚號。1975年陜西岐山縣董家村發(fā)現(xiàn)成伯孫父鬲,或疑郕國本封于西周畿內(nèi),春秋時改封于山東。位置在今寧陽縣東北(一說在河南范縣)。魯莊公八年(前686年)魯、齊圍攻郕,郕降于齊。前408年,齊國再度攻陷郕,郕君失國。
賴國
賴國系周文王第十九子叔穎的封國。武王伐紂后,叔穎退居于賴地,于是武王封叔穎于賴,建都于鄢(今河南許昌)。魯昭公四年(前538年),楚靈王滅賴。
霍國
霍國系周文王第八子霍叔處的封國。武王死后,周成王年紀(jì)太小,周公旦臨朝攝政。管叔、蔡叔、霍叔等都嫉妒周公攝政,便聯(lián)合殷紂王的兒子武庚造反,周公帥軍平叛,霍叔被廢為平民,但霍國仍被保留下來由霍叔之子繼位,一直到春秋時代,前661年被晉國所滅。
衛(wèi)國
衛(wèi)國系周文王第九子康叔封的封國??凳瀚@武王封畿內(nèi)之康國,故稱康叔。成王即位,周公旦平定武庚叛亂后,徙封康叔于衛(wèi)(今天河南淇縣朝歌),建立衛(wèi)國。衛(wèi)君角三十三年(前209年),秦二世詔廢君角爵位,衛(wèi)國滅亡。
沈國
沈國系周文王第十子季載的封國。武王死后,由年幼的成王即位,周公旦攝政。三監(jiān)不服,與武庚勾結(jié),聯(lián)合東方夷族反叛,后被周公旦所滅。季載因平叛有功,被周公舉薦為周天子的司空,后成王將其叔叔季載封于沈國,又名聃國。季載又稱冉季載。聃又寫作冉,古時,冉、沈讀音相同。前506年,沈國為蔡國所滅。
毛國
毛國系周文王第十一子毛叔鄭的封國。毛國封地在今陜西省岐縣、扶風(fēng)一帶。
郜國
郜國系周文王第十二子的封國。郜國封地在今山東成武縣境內(nèi)。春秋時,郜國被宋國所滅。傳世器有郜史碩父鼎及郜仲尊。
雍國
雍國系周文王第十三子的封國。雍國封地在今河南焦作市西南7公里的朱村鄉(xiāng)府城村。村西北200米處現(xiàn)存府城遺址,城垣方形,面積約8萬平方米。調(diào)查發(fā)掘證實,此城始建于夏末商初,沿用于東周時期。這里北望太行,南鄰黃河,是夏末商初黃河北邊夏商文化交匯處,商王畿西部的田獵區(qū),也是東周時期晉國東進(jìn)黃河下游,與齊楚爭霸的戰(zhàn)略要地。雍國于春秋中期被晉國吞并。
滕國
滕國系周文王第十四子錯叔繡的封國。滕國封地在今滕州市西南14里處有古滕城遺址。該國與魯國關(guān)系密切,并依附于宋、晉國,參加大國的會盟和戰(zhàn)爭。前415年為越國所滅,不久復(fù)國。后又被宋(一說齊)滅掉。共傳23世。
畢國
畢國系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的封國。畢國封地在今陜西省長安、咸陽兩縣之北,也就是渭水的南北岸之地。這個地方,又稱為畢陌、畢原或咸陽原,在周朝初年,十分受到王室的重視,因為大名鼎鼎功在國家民族的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逝世以后,都是葬在此地。不知何時何故,斷了封賜,子孫散居各地。
原國
原國系周文王第十六子的封國。原國封地在今河南省濟源市。《左傳·僖公二十五年》載,晉文公于前635年圍攻原國。原文公因守信而主動投降。原亡國后,晉文公將原伯貫遷往冀(山西省河津縣)。
酆國
酆國系周文王第十七子的封國。顧棟高《春秋大事表·五》曰:酆本商崇侯虎之地,文王滅崇,作豐邑,武王封其弟為酆侯。依據(jù)《路史·國名紀(jì)己》中的解釋,以楚國之豐邑,即《續(xù)漢書·郡國志》南陽郡析縣豐鄉(xiāng)城為是,在今陜西山陽縣。今本《竹書紀(jì)年》記:成王十九年,黜酆侯,自是絕封。酆侯是因好酒而醉亂迷逸,被成王廢黜絕國的。
郇國
郇國系周文王第十八子的封國,封地在今山西臨猗縣西南?!对姟げ茱L(fēng)下泉》:“郇伯勞之?!薄吨駮o(jì)年》曰:“昭王六年,王賜郇伯命。”此郇伯即其后裔在王室任卿士者。《左傳·僖公十四年》載,前636年秦穆公送重耳回國時,晉國軍隊曾退居于郇。且“狐偃及秦大夫監(jiān)于郇。”可見,至遲春秋早、中期郇國已被晉所滅。郇地盛產(chǎn)食鹽,這是重要的戰(zhàn)略物資。
召國
召國系召公奭在王畿內(nèi)的封國。召公奭為周室三公之一。周武王時,召公奭受封于燕地,但他并未前往,由長子克前往就任,自己則留在鎬京(今陜西省長安縣)與周公旦、畢公高一起輔佐天子。其子孫世代繼為三公。
北燕國
北燕國系召公奭的封國,封地在今北京房山區(qū)一帶。燕國建國以后與中原各地來往甚少,文化較中原落后,在春秋初年的外族入侵中更是險些亡國,憑借齊國“尊王攘夷”的軍事幫助才得以保全,并進(jìn)而在日后有了發(fā)展。燕國在戰(zhàn)國時期成為“戰(zhàn)國七雄”之一。前226年,大將王翦率秦軍占領(lǐng)了燕國的大半。燕王退守遼東,殺太子丹以求和。前222年燕滅于秦。
古魏國
古魏國系西周時分封的姬姓諸侯國。封地在今山西芮城縣北。前661年被晉獻(xiàn)公攻滅。
古韓國
古韓國系周成王的弟弟的封國。封地在今山西河津東北。春秋時期被晉國所滅。
邘國
邘國系周成王的弟弟的封國。封地在今河南省沁陽市西北,現(xiàn)為西萬鎮(zhèn)邘邰村。
晉國
晉國系周成王的弟弟唐叔虞的封國,封地在今山西翼城西。叔虞子改稱晉,后曾遷都于曲沃(今山西聞喜)、絳(即翼,今山西翼城)、新田(今山西侯馬)等地。西周末年,晉文侯擁戴平王東遷洛邑,殺死在西周故地自立的周攜王,為東周的締造立下大功,受到平王獎賞。
春秋初,晉國內(nèi)部出現(xiàn)公室與貴族爭奪君位的長期斗爭,晉國發(fā)生短期內(nèi)亂,但到文公即開創(chuàng)霸業(yè)。城濮之戰(zhàn),晉國打敗楚國,大會諸侯,被周襄王正式賜命為霸主,制霸中原。
晉平公時期,形成晉國六卿。昭公之后,六卿強而公室卑。烈公十九年(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認(rèn)韓、趙、魏三家為諸侯。靜公二年(前376年),韓、趙、魏三國廢靜公,建立近七百年的晉國徹底滅亡。
應(yīng)國
應(yīng)國系周成王的弟弟的封國,封地在今河南省平頂山市西郊薛莊鄉(xiāng)原滍陽鎮(zhèn)。應(yīng)國大概在楚武王或楚文王時亡于楚國。
單國
單國為周成王之子的封國。系東都王畿內(nèi)封國,國域在今河南省濟源市東南。單國之君世為王室卿士,魯莊公元年(前693年),周王嫁女于齊,魯侯主婚。單伯送周王之婦到魯國,以備出嫁。楊樹達(dá)注曰:"單音善,天子畿內(nèi)地名。單伯,天子之卿,世仕三朝,此及文公之世皆稱單伯,成公以下常稱單子。"
虢國
虢國是西周初期的重要諸侯封國。周武王滅商后,周文王的兩個弟弟分別被封為虢國國君,虢仲(一說虢叔)封東虢(今河南滎陽縣西汜水鎮(zhèn))。虢叔(一說虢仲)封西虢(今陜西寶雞市東)。西虢國,西周初年所封諸侯國,位于現(xiàn)陜西寶雞附近,后隨周平王東遷至今河南陜縣東南,地跨黃河兩岸,河北稱為北虢,河南稱為南虢,實為一國,于前655年被晉國所滅。原地留有一小虢,前687年被秦國所滅。東虢國,西周初年所封諸侯國,位于現(xiàn)河南滎陽,前767年被鄭國所滅。
楊國
楊國是周宣王的兒子尚父的封國。封地在今山西省拱洞西南。
鄭國
鄭國系周厲王幼子友的封國,別名奠國。周宣王二十二年(前806年)封周厲王幼子友于鄭(今陜西華縣的東方),史稱鄭桓公。鄭武公和鄭莊公都是周平王手下的卿士。在春秋初年,鄭國非?;钴S。幽公時期,韓武子攻占鄭國,殺害了幽公。后來幽公之弟儒公復(fù)國,多次與三晉發(fā)生戰(zhàn)爭。繻之后的康公時,韓國再次強盛??倒荒?前375年)韓哀侯率軍再次攻占鄭國,鄭國滅亡,國土并入韓國。立國432年,歷21君。
劉國
劉康公為周頃王的小兒子,是周匡王和周定王的同母兄弟,食采于劉,于前599年前后建立劉國。劉國故城位于河南偃師市緱氏鎮(zhèn)西南。劉國自劉康公、劉定公、劉獻(xiàn)公、劉文公、劉桓公五世,相繼為王室卿士。劉國諸公,在朝總攬百官,出外號令諸侯,地位顯赫。劉國滅亡的時間在戰(zhàn)國初年的周貞定王時期。
魏國
魏國祖先畢萬為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后裔。晉獻(xiàn)公滅古魏國,把它封給畢萬,立魏氏。前403年,周威烈王冊封魏斯為諸侯,魏國建立。當(dāng)時它西鄰秦國,東有淮、潁與齊國和宋國相鄰,西南與韓國、南面有鴻溝與楚國接壤,北面則有趙國。自魏惠王由安邑遷都到河南開封的大梁后,魏國亦稱梁國。前225年滅于秦。
韓國
韓國的先人為晉國公族。晉武公封曲沃桓叔庶子萬于韓原,立韓氏。春秋末年,韓貞子遷于平陽(今山西臨汾市西南)。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認(rèn),韓國建立。前375年,韓哀侯滅鄭,遷都新鄭。韓國是七國之中最小的一個,于前230年滅亡。
西周國
西周桓公是周貞定王幼子,哀王思王考王之弟。考王元年(前440年)封其弟揭于河南,以延續(xù)周公的官職,是為西周桓公。這是周朝最后一次分封,至此周朝土地分封完畢,周天子也寄居在此國。至周赧王時,天子徙都西周。公元前256年(周赧王59年,秦昭襄王51年),秦兵攻打西周,赧王聽西周公之言,以西周三十六城、三萬戶降秦,秦王將周赧王貶爵為君,西周公為家臣,封于梁城(今陜西省韓城縣南),西周國滅亡。
東周國
東周惠公為西周威公少子。周顯王二年(前367年)西周威公卒,少子根與太子朝不和,趙成侯與韓共侯遂分周為二,根自立于鞏,號東周惠公。秦莊襄王元年(前249年)東周君與諸侯謀秦,秦使相國呂不韋誅之,盡入其國。東周公國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