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姓國
姜姓是炎帝部落的后代。實際上,“姜”、“羌”本是一字,因姓稱之“姜”,為族名稱之“羌”。羌人與周人在早期長期聯(lián)姻,后協(xié)助周人滅商。
齊國
齊國系周開國功臣呂尚的封國。初封于營丘(今山東昌樂東南),后遷至臨淄(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qū))。春秋初期,齊與主要競爭對手魯國之間經(jīng)常發(fā)生戰(zhàn)爭。公元前689年,齊襄公滅魯?shù)呐c國紀(jì),掃除東面障礙。公元前686年,公孫無知殺襄公自立,公子糾奔魯,公子小白奔莒。次年,無知被殺。魯伐齊,欲納公子糾,而齊高氏、國氏已召小白先入,擊敗魯師,立為齊桓公?;腹斡霉苤龠M行改革,國力富強,成為霸主。公元前684年,齊國是最先邁入霸主地位。
春秋末年,齊衰落,卿大夫相互兼并。公元前481年,陳成子殺闞止,專齊政。齊康公在位時淫于酒色,敬仲的后代田和為相。周安王十一年(前386年),齊康公被田和放逐于臨海的海島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后來唯一的食邑也被收回,康公只好在鈄坡上挖洞為灶,姜姓齊國滅亡。
出于陳厲公之子陳完。陳與田古音相近,故古書往往作田。周惠王五年(前672年),陳國發(fā)生內(nèi)亂,陳國公子敬仲奔齊,齊桓公任為工正。田氏家族歷經(jīng)300年苦心經(jīng)營,逐步篡奪了齊國政權(quán)。周安王十三年(前389年),敬仲九世孫田和正式列為諸侯,田氏齊國建立。田齊的國都仍在臨淄,疆域亦襲姜齊之舊。田齊立國時,已經(jīng)進入戰(zhàn)國中期。
申國
申人源于姜戎,早年居于今陜西米脂縣及以北地區(qū),是較早與華夏融合的西戎。先周時期姬姓周人便與申人世為婚姻,周太王之妃、王季之妃、周文王之祖母等皆稱“太姜”即是。西周后期,申國仍不斷與王室通婚,且在周王室中任要職。
周宣王時,為了加強對“南土”局勢的控制,改封王舅申伯于今河南省-南陽市,在原謝國的土地上建邑立國。此申國遂稱“南申”,西土之申國可稱西申。周平王東遷以后,南申是東周王室的南大門,為了防備荊楚侵犯,周在此駐扎了軍隊。春秋早期,楚國北上,地處要沖的申國成了攻擊目標(biāo)之一。魯莊公六年(前688年)楚師假道于鄧伐申。大概在楚文王時,申國被滅,設(shè)為縣。楚滅申后,曾將申國的部分貴族平民遷往東面的信陽一帶安置,成為楚之附庸。這就是春秋時期信陽之申的由來。信陽之申稱東申。《左傳·昭公十三年》載:"楚之滅蔡也,靈王遷許、胡、沈、道、房、申于荊焉"。東申被遷往楚地,楚平王時申又在信陽恢復(fù)。南申亡國約在戰(zhàn)國中早期。
許國
許國是許文叔的封國,為太岳之嗣。春秋時期,鄭國、楚國等非常強大,許國經(jīng)常遭到強國侵略。公元前654年,楚國攻打許,許侯大敗,于是肉袒謝罪,楚國才心滿意足,退兵而去。楚成王時,再次進攻許國,許侯第二次肉袒謝罪,請求和解。在這之后,許國差不多每三至五年就遷徙一次,可以想到許國面臨的險惡局勢。許國滅亡在戰(zhàn)國初期。許元公在位時,許國被楚國攻滅。還有一個說法,是為魏國所滅。
紀(jì)國
紀(jì)國,是位于商朝東方的諸侯國,國祚延續(xù)到西周到春秋時代。國都紀(jì),位于山東半島中北部,渤海萊州灣的西南岸的今壽光市。西周夷王年間,王烹殺齊哀公。傳說是紀(jì)侯進讒言的緣故。兩國結(jié)仇。公元前693年,齊國軍隊驅(qū)走紀(jì)國的郱鄑郚三邑居民,占有三邑土地。公元前691年,紀(jì)國分裂。紀(jì)侯之弟紀(jì)季以紀(jì)國的酅地投降齊國,做齊國的附庸。前690年,齊國軍隊攻破紀(jì)國都城。紀(jì)侯將剩下的國土交給紀(jì)季,出國逃亡一去不返,紀(jì)國滅亡。
鄣國
鄣國是齊太公的后代所立,為齊國附庸。齊桓公年間,齊滅鄣。
媯姓國
媯姓是虞舜的后代。
息國
侯爵,媯姓,今蔡州新息縣是也。莊十四年,楚滅之,子孫以國為氏。
陳國
周武王滅商之后,封虞舜的后代胡公滿于陳,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陽附近),讓他奉守舜帝的宗祀,轄地大致為河南東部和安徽一部分。根據(jù)胙土命氏的規(guī)定,稱陳氏。
春秋早期,陳桓公有寵于王,鄭莊公小霸中原,不敬王室,陳國還參加宋、蔡、衛(wèi)等國的伐鄭,有一定的實力和影響。陳桓公死后,陳國內(nèi)亂,陳宣公時才趨于平穩(wěn)。前534年,陳國因爭立而內(nèi)亂,楚靈王使公子棄疾滅陳為縣。前529年,楚平王奪得王位后,為籠絡(luò)人心,再次使陳復(fù)國。前478年,依附于吳的陳國,在楚國公孫朝率領(lǐng)的楚師攻伐下,前478年終于亡國。
遂國
遂國是周武王封舜的后裔于遂(山東省寧陽、肥城一帶)所建之國,是魯國的附庸國。東周僖王元年(公元前681年)被齊國所滅。
姒姓國
姒姓是夏禹的后代。
杞國
杞國建國于商朝,其間時斷時續(xù),具體事跡已不可考。周朝初年,杞國重新建國,自東樓公起,有史料可考的傳了二十位國君。直到西元前445年,杞國亡于楚國。
杞國是小國,史書罕有記載。這樣的小國,在周圍強鄰的壓迫下,被迫屢有遷徙。杞國最初大致在今河南省杞縣一帶,后來遷到今山東省新泰,后又遷至昌樂、再至安丘一帶。
杞國雖小,但也有其重要意義,那就是杞國人乃是夏朝王室之后,存有夏禮,因此孔子曾為考察夏朝之禮而到訪杞國。只是由于杞國文獻也多散失,因此孔子感慨道:“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論語·八佾》)。
越國
相傳始祖是夏代少康庶子無余,禹封泰山,禪會稽中封禪大典中的會稽本來是在泰山附近,商朝時越國的封地也本在古雷澤地區(qū),也就是如今地山東荷澤地區(qū)。再后來卻逐次南下,在周朝諸侯的排擠下一路南遷,西周初遷至如今地蘇州吳中一帶。春秋末年,越逐漸強大,其王勾踐經(jīng)常與吳國對抗,公元前494年,敗于夫差,向吳臣服。但經(jīng)過二十年的韜光養(yǎng)晦,重新崛起,于公元前473年,滅掉吳國。勾踐滅吳后北上爭雄,橫行江淮,號稱霸王。戰(zhàn)國時,勢力衰弱。
子姓國
子姓是商湯的后代。
鄧國
鄧國的先人早期就活動于黃河中下游地區(qū),商代的鄧為侯國。商代晚期,鄧人南徙至今河南郾城縣東南。西周以后,鄧國又徙都于今湖北襄樊市附近。西周時,鄧國與周王室及姬姓國關(guān)系密切,先后與井、應(yīng)、等國聯(lián)姻,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前688年,楚文王伐申經(jīng)過鄧國,受到了祈侯的招待,鄧國大夫提出借機殺掉雄心勃勃的楚文王,鄧侯不聽。第二年,楚文伐鄧。前678年,楚再次伐鄧,將其滅亡。
邶國
周武王滅商之后,為了安置殷商遺民,將商王畿之地分為邶、鄘、衛(wèi)三地,封商紂王子武庚于殷地,稱邶國。西周設(shè)立的邶、鄘、衛(wèi)三國,后來因武庚串通管叔、蔡叔叛周而招致周公領(lǐng)兵東征,結(jié)果武庚、管叔、蔡叔被殺,原來的邶、鄘、衛(wèi)三國之地劃歸衛(wèi)國所屬,周王室封康叔于衛(wèi),領(lǐng)“以殷余民”。從此邶國之民和邶國之地轉(zhuǎn)屬衛(wèi)國所有。邶國僅歷武庚一代而終結(jié),是周初封國中壽命最短的方國。
宋國
宋國是微子啟的封國。武王滅商后,封微子啟于宋。春秋時期,宋襄公稱霸。戰(zhàn)國時期,宋戴公的后裔司城戴剔成(字子罕)殺桓侯篡位,史稱戴氏代宋。剔成在位41年被弟弟偃殺死(一說逃到齊國),偃即位,史稱宋康王。前286年,齊湣王發(fā)兵滅宋,宋康王死在魏國。宋立國761年,共26世,32君。
朝鮮國
周武王滅商之后,商朝遺臣箕子到朝鮮半島與當(dāng)?shù)赝林⒘恕盎虾顕?。公元?世紀(jì)末,朝鮮歷史上第一次有所記載。在中國漢朝的歷史學(xué)家司馬遷的著作《史記》中記載,商代最后一個國王紂的兄弟箕子在周武王伐紂后,帶著商代的禮儀和制度到了朝鮮半島北部,并得到周朝的承認而成為諸侯。漢初,衛(wèi)滿率千余人進入朝鮮,于公元前194年在平壤一帶建立衛(wèi)氏政權(quán),推翻了箕子朝鮮的政權(quán)。
嬴姓國
嬴姓是少昊部落的后代。
江國
江人周初以前應(yīng)在東方,周公東征伐淮夷,踐奄后才南遷。周穆王時及其以后,溯淮河兩岸西侵,漸入中土。西周晚期,召公平淮夷,江、黃等嬴姓諸族歸附于周,各自所居即成為周王室承認的封土。江為小國,春秋早期先依附于楚,楚成王曾嫁妹于江。待齊國稱霸時,江又改依于強齊。前624年,楚師圍江。后因晉國出兵救江,楚師暫時撤走。第二年秋天,楚穆王再次出兵,一舉滅掉江國。
黃國
《竹書紀(jì)年》載:“(夏)后相即位,二年,征黃夷?!鄙檀S夷已在淮水之濱建立國家,與商王的關(guān)系不是十分和諧,卜辭中有“伐于黃尹”的記載。周人滅商后,黃人歸服,得以保留。從出土的東周時期黃國及相關(guān)的青銅器看,嬴姓黃國與姬姓曾國等一直保持婚姻關(guān)系。黃國史實見于《左傳》者,始于桓公八年(前704年)。這時楚國方興,在楚地約會諸侯,黃、隨二國都沒參加,結(jié)果,漢陽的隨國受到討伐,淮水的黃國由于相距較遠,躲過一劫,但也遭到楚國的斥責(zé)。前648年夏,黃國終于被楚成王所滅。
梁國
周宣王封秦仲二兒子秦康為梁伯,封邑在夏陽梁山(今陜西省韓城市附近),定為梁國。梁伯好大喜功,經(jīng)常在封邑內(nèi)大興土木,修建宮室,搞得百姓怨聲載道,痛苦不堪。公元前641年,秦穆公率大軍進攻梁國,梁國土崩瓦解。
秦國
周孝王因秦的祖先非子養(yǎng)馬之功,將他們分封在秦,作為周朝的附庸,讓其繼續(xù)嬴姓的祭祀。前770年,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在戰(zhàn)國初期也比較落后。從商鞅變法才開始改變。前325年秦惠王稱王。前246年秦王政登基,前238年掌權(quán),開始了他對六國的征服。從前230年秦滅韓國起,到前221年秦滅齊國,統(tǒng)一中國。
趙國
趙國,是中國戰(zhàn)國時期的一個諸侯,戰(zhàn)國時期七雄之一。相傳先祖造父為周穆王御,因助周平定徐偃王之亂,封于趙城。后奄父救周宣王于千畝之戰(zhàn),其子叔帶為周朝卿士,因不滿周幽王的昏庸,離開周王,侍奉晉文侯。從此趙氏便在晉國落腳,漸成望族。在前403年,叔帶之后趙烈侯與韓魏三家分晉,建立趙國。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秦將王翦攻陷邯鄲,擄趙幽繆王,趙國滅亡。
谷國
谷國,初被分封時爵位為伯爵,嬴姓,與趙、秦同一個源流,都是少昊的后裔,至舜的時候,被賜姓為嬴。嬴氏的后代有叫非子的,被周王封于秦谷,后來成為秦國和谷國。
己姓國
蘇國
蘇國前身為夏時建立的溫國,商湯滅之,而后同宗有蘇氏居其地,商末,有蘇氏助周伐商,周武王賜蘇忿生家鄉(xiāng)十二邑建蘇國,都城溫,396年后的春秋末期,蘇國被狄族所滅,末代君蘇明自盡,族人逃往衛(wèi)國。
莒國
莒國,子爵,周武王封茲輿期于莒,今山東密州莒縣是也?!睋?jù)《世本》記載,莒自紀(jì)公以下為己姓,故《左傳》莒女稱戴己、聲己?!妒酚洝こ兰摇分^:“簡王元年,北伐滅莒”,時當(dāng)周考王十年(公元前431年)?!稘h書·地理志》謂莒傳“三十世為楚所滅”,后歸齊。至周赧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84年)樂毅破齊,莒城不下。漢置莒縣,又為城陽國。
羋姓國
羋姓是顓頊部落的后代。
楚國
鬻熊,是周文王的火師。周成王封鬻熊曾孫熊繹于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居丹陽,建立楚國。周定王十一年(前596年)楚莊王在邲(今河南滎陽東北)大敗晉軍,稱霸中原。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將王翦擊破楚將項燕,擄楚王負芻,楚國滅亡。
羅國
羅國是羋姓穴熊部落的一個分支,與楚國同祖。亦是子男小國。春秋初期,為楚所滅
虁國
蘷國是子爵國,是鬻熊的六世孫熊摯之后所立。公元前634年為楚所滅
歸姓國
胡國是周朝的封國,位于今河南省的郾城縣、舞陽縣一帶,公元前763年為楚國所滅。
風(fēng)姓國
風(fēng)姓是太昊部落的姓氏
宿國
周武王為了表示對伏羲氏的景仰,封伏羲氏的后代在宿(今山東省東平縣宿城鎮(zhèn))。春秋時期,宋國滅亡宿國。據(jù)《春秋》莊公十年載,公元前684年,宋國把宿人遷到別處而奪其地。又據(jù)《元和郡縣志》十“泗州宿遷”下說,今江蘇宿遷即《春秋》宋人遷宿之地”。當(dāng)是在“宋人遷宿”之前,居于今山東境內(nèi)的宿國已被別國逼迫而遷至今江蘇宿遷,春秋時又被宋國所遷。宿在山東的故地后人于齊。
須句國
須句,亦作須胊,封地在今山東省梁山縣小安山鎮(zhèn)。
顓臾國
東夷部落首領(lǐng)太昊,在遠古時代就建立了顓臾方國。西周初期,成王封之為“顓臾王”,周天子給顓臾國的主要任務(wù)就是祭祀蒙山。由于顓臾國小勢弱,到了春秋初期就變成了魯國附庸。但顓臾終因勢單力薄,后被秦素滅。故址在今山東省平邑縣東。
任國
任國定都在今山東濟寧市境。春秋戰(zhàn)國時代任國先后隸屬于魯、宋、齊國。至戰(zhàn)國時期任國猶存。秦統(tǒng)一中國后,廢任國而改為任城縣。
封國爵級
周朝的爵位分為6等: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附庸爵
部分公爵諸侯國
東周公國,西周公國:公爵 姬姓
宋國:公爵 子姓
虢國:公爵 姬姓
州國:公爵 姜姓
虞國:公爵 姬姓
部分侯爵諸侯國
蔡國:侯爵 姬姓
陳國:侯爵 媯姓
齊國:侯爵 姜姓
魯國:侯爵 姬姓
衛(wèi)國:侯爵 姬姓
邢國:侯爵 姬姓
晉國:侯爵 姬姓
部分伯爵諸侯國
鄭國:伯爵 姬姓
秦國:伯爵 嬴姓
燕國:伯爵 姬姓
部分子爵諸侯國
吳國:子爵 姬姓
楚國:子爵 羋姓
越國:子爵 姒姓
巴國:子爵 姬姓
部分男爵諸侯國
許國:男爵 姜姓
驪戎:男爵 姬姓
宿國:男爵 風(fēng)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