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
內(nèi)容簡介
《史記》分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部分。其中本紀和列傳是主體。它以歷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為史書編撰的主線,各種體例分工明確,其中,“本紀”、“世家”、“列傳”三部分,占全書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寫人物為中心來記載歷史的,由此,司馬遷創(chuàng)立了史書新體例“紀傳體”。
本紀
“本紀”是全書提綱,以王朝的更替為體,按年月時間記述帝王的言行政績;其中記載先秦歷史的五篇,依次是五帝,夏,殷,周,秦;記載秦漢歷史的七篇,依次是秦始皇,楚霸王項羽,漢高祖劉邦,高后呂雉,漢文帝劉恒,漢景帝劉啟和漢武帝劉徹。
表
“表”用表格來簡列世系、人物和史事。
書
“書”則記述制度發(fā)展,涉及禮樂制度、天文兵律、社會經(jīng)濟、河渠地理等方面內(nèi)容。
世家
“世家”記述子孫世襲的王侯封國史跡和特別重要人物事跡。
列傳
“列傳”是帝王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跡和少數(shù)民族的傳記。
《史記》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一直記述到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敘述了三千年左右的中國歷史。據(jù)了解,全書有本紀十二篇,表十篇,書八篇,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約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
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中提到《史記》缺少十篇。三國魏張晏指出這十篇是《景帝本紀》《武帝本紀》《禮書》《樂書》《律書》《漢興以來將相年表》《日者列傳》《三王世家》《龜策列傳》《傅靳列傳》。后人大多不同意張晏的說法,但《史記》殘缺確鑿無疑。
今本《史記》一百三十篇,有少數(shù)篇章顯然不是司馬遷的手筆,漢元帝、成帝時的博士褚少孫補寫過《史記》,今本《史記》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補作。
作品目錄
本紀
卷次
目次
史記卷一
五帝本紀第一
史記卷二
夏本紀第二
史記卷三
殷本紀第三
史記卷四
周本紀第四
史記卷五
秦本紀第五
史記卷六
秦始皇本紀第六
史記卷七
項羽本紀第七
史記卷八
高祖本紀第八
史記卷九
呂太后本紀第九①
史記卷十
孝文本紀第十
史記卷十一
孝景本紀第十一
史記卷十二
孝武本紀第十二
表
卷次
目次
史記卷十三
三代世表第一
史記卷十四
十二諸侯年表第二
史記卷十五
六國年表第三
史記卷十六
秦楚之際月表第四
史記卷十七
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第五
史記卷十八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
史記卷十九
惠景間侯者年表第七
史記卷二十
建元以來侯者年表第八
史記卷二十一
建元已來王子侯者年表第九
史記卷二十二
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第十
書
卷次
目次
史記卷二十三
禮書第一②
史記卷二十四
樂書第二③
史記卷二十五
律書第三
史記卷二十六
歷書第四
史記卷二十七
天官書第五
史記卷二十八
封禪書第六
史記卷二十九
河渠書第七
史記卷三十
平準書第八
世家
卷次
目次
史記卷三十一
吳太伯世家第一
史記卷三十二
齊太公世家第二
史記卷三十三
魯周公世家第三
史記卷三十四
燕召公世家第四
史記卷三十五
管蔡世家第五
史記卷三十六
陳杞世家第六
史記卷三十七
衛(wèi)康叔世家第七
史記卷三十八
宋微子世家第八
史記卷三十九
晉世家第九
史記卷四十
楚世家第十
史記卷四十一
越王勾踐世家第十一
史記卷四十二
鄭世家第十二
史記卷四十三
趙世家第十三
史記卷四十四
魏世家第十四
史記卷四十五
韓世家第十五
史記卷四十六
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史記卷四十七
孔子世家第十七
史記卷四十八
陳涉世家第十八
史記卷四十九
外戚世家第十九
史記卷五十
楚元王世家第二十
史記卷五十一
荊燕世家第二十一
史記卷五十二
齊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
史記卷五十三
蕭相國世家第二十三
史記卷五十四
曹相國世家第二十四
史記卷五十五
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史記卷五十六
陳丞相世家第二十六
史記卷五十七
絳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
史記卷五十八
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史記卷五十九
五宗世家第二十九
史記卷六十
三王世家第三十
列傳
卷次
目次
史記卷六十一
伯夷列傳第一
史記卷六十二
管晏列傳第二
史記卷六十三
老子韓非列傳第三
史記卷六十四
司馬穰苴列傳第四
史記卷六十五
孫子吳起列傳第五
史記卷六十六
伍子胥列傳第六
史記卷六十七
仲尼弟子列傳第七
史記卷六十八
商君列傳第八
史記卷六十九
蘇秦列傳第九
史記卷七十
張儀列傳第十
史記卷七十一
樗里子甘茂列傳第十一
史記卷七十二
穰侯列傳第十二
史記卷七十三
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
史記卷七十四
孟子荀卿列傳第十四
史記卷七十五
孟嘗君列傳第十五
史記卷七十六
平原君虞卿列傳第十六
史記卷七十七
魏公子列傳第十七
史記卷七十八
春申君列傳第十八
史記卷七十九
范睢蔡澤列傳第十九
史記卷八十
樂毅列傳第二十
史記卷八十一
廉頗藺相如列傳第二十一
史記卷八十二
田單列傳第二十二
史記卷八十三
魯仲連鄒陽列傳第二十三
史記卷八十四
屈原賈生列傳第二十四
史記卷八十五
呂不韋列傳第二十五
史記卷八十六
刺客列傳第二十六
史記卷八十七
李斯列傳第二十七
史記卷八十八
蒙恬列傳第二十八
史記卷八十九
張耳陳余列傳第二十九
史記卷九十
魏豹彭越列傳第三十
史記卷九十一
黥布列傳第三十一
史記卷九十二
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
史記卷九十三
韓信盧綰列傳第三十三
史記卷九十四
田儋列傳第三十四
史記卷九十五
樊酈滕灌列傳第三十五
史記卷九十六
張丞相列傳第三十六
史記卷九十七
酈生陸賈列傳第三十七
史記卷九十八
傅靳蒯成列傳第三十八
史記卷九十九
劉敬叔孫通列傳第三十九
史記卷一百
季布欒布列傳第四十
史記卷一百一
袁盎晁錯列傳第四十一
史記卷一百二
張釋之馮唐列傳第四十二
史記卷一百三
萬石張叔列傳第四十三
史記卷一百四
田叔列傳第四十四
史記卷一百五
扁鵲倉公列傳第四十五
史記卷一百六
吳王濞列傳第四十六
史記卷一百七
魏其武安侯列傳第四十七
史記卷一百八
韓長孺列傳第四十八
史記卷一百九
李將軍列傳第四十九
史記卷一百十
匈奴列傳第五十
史記卷一百十一
衛(wèi)將軍驃騎列傳第五十一
史記卷一百十二
平津侯主父列傳第五十二
史記卷一百十三
南越列傳第五十三
史記卷一百十四
東越列傳第五十四
史記卷一百十五
朝鮮列傳第五十五
史記卷一百十六
西南夷列傳第五十六
史記卷一百十七
司馬相如列傳第五十七
史記卷一百十八
淮南衡山列傳第五十八
史記卷一百十九
循吏列傳第五十九
史記卷一百二十
汲鄭列傳第六十
史記卷一百二十一
儒林列傳第六十一
史記卷一百二十二
酷吏列傳第六十二
史記卷一百二十三
大宛列傳第六十三
史記卷一百二十四
游俠列傳第六十四
史記卷一百二十五
佞幸列傳第六十五
史記卷一百二十六
滑稽列傳第六十六
史記卷一百二十七
日者列傳第六十七④
史記卷一百二十八
龜策列傳第六十八
史記卷一百二十九
貨殖列傳第六十九
史記卷一百三十
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注:
①不列名義上的天子漢惠帝本紀,以呂太后有實際統(tǒng)率,理由與項羽同
②已殘,僅存篇首“太史公曰”以下的引言,取荀子的《禮論》及《議兵》來代替正文
③已殘,僅存篇首“太史公曰”以下的引言,取《禮記》《樂記》代替正文
④未闡述諸侯國之俗,僅記司馬季主之事
創(chuàng)作背景
名稱來由
《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稱“太史公書”,或“太史公記”,也省稱“太史公”。據(jù)現(xiàn)知材料考證,最早稱司馬遷這部史著為《史記》的,是東漢桓帝時寫的《東海廟碑》,此前“史記”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開始,“史記”由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名。
時代背景
東周時期王道廢弛,秦朝毀棄古代文化典籍,以致明堂、石室的珍貴圖書典籍散失錯亂。漢朝建立后,蕭何修訂法律,韓信申明軍法,張蒼制立章程,叔孫通確定禮儀,品學(xué)兼優(yōu)的文學(xué)之士逐漸進用,《詩》《書》等被毀棄的古書亦不斷在各地被愛好文學(xué)的人士搜尋并獻出。[5]
史料來源
《史記》取材相當廣泛。當時社會上流傳的《世本》《國語》《秦記》《楚漢春秋》、諸子百家等著作和國家的文書檔案,以及實地調(diào)查獲取的材料,都是司馬遷寫作《史記》的重要材料來源。特別可貴的是,司馬遷對搜集的材料做了認真的分析和選擇,淘汰了一些無稽之談,如不列沒有實據(jù)的三皇,以五帝作為本紀開篇,對一些不能弄清楚的問題,或者采用闕疑的態(tài)度,或者記載各種不同的說法。由于取材廣泛,修史態(tài)度嚴肅認真,所以,《史記》記事翔實,內(nèi)容豐富。
創(chuàng)作過程
司馬氏世代為太史,整理和論述歷史?!端鍟そ?jīng)籍志》載:“談乃據(jù)《左氏春秋》《國語》《世本》《戰(zhàn)國策》《楚漢春秋》,接其后事,成一家之言?!笨梢娝抉R遷之父司馬談有意繼續(xù)編訂《春秋》以后的史事。司馬談曾任太史令,將修史作為自己的神圣使命,可惜壯志未酬。元封元年,漢武帝進行封禪大典,司馬談身為太史令,卻無緣參與當世盛事,引為終生之憾,憂憤而死,死前將遺志囑咐兒子司馬遷說:“今天子接千歲之統(tǒng),封泰山,而余不得從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司馬遷則回答道:“小子不敏,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可知司馬遷乃秉承父親的遺志完成史著。《史記》以《封禪書》為其八書之一,即見其秉先父之意。司馬遷是紹繼《春秋》,并以漢武帝元狩元年“獲麟”,撰寫《史記》。
司馬遷子承父志,繼任太史令。他早年受學(xué)于孔安國、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風俗,采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馬遷開始了《太史公書》即后來被稱為《史記》的史書創(chuàng)作。但是,事出意外,天漢三年(前98年),李陵戰(zhàn)敗投降匈奴,司馬遷因向漢武帝辯護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獄,并處以宮刑,在形體和精神上給了他巨大的創(chuàng)傷。出獄后任中書令,他忍辱含垢,發(fā)奮繼續(xù)完成所著史籍,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前后經(jīng)歷了14年,創(chuàng)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
傳承增補
傳承
《史記》經(jīng)過司馬遷外孫楊惲的努力,才開始流傳,但到東漢時已經(jīng)有了殘缺。
今本《史記》一百三十卷,篇數(shù)跟司馬遷自序所說的相符。但《漢書·司馬遷傳》說其中“十篇缺,有錄無書”。三國魏張晏注:“遷沒之后,亡景紀、武紀、禮書、樂書、兵書(即律書)、漢興以來將相年表、日者傳、三王余篇”,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著錄馮商所續(xù)《史記》七篇;劉知幾認為續(xù)補《史記》的不只是褚、馮兩家,而有十五家之多。
《史記》有兩部,一部在司馬遷的工作場所(宮廷);副本在家中。在漢宣帝時期,司馬遷的外孫楊惲開始把該書內(nèi)容向社會傳播,但是篇幅流傳不多,很快就因為楊惲遇害中止。
《史記》成書后,由于它被指責為對抗?jié)h代正宗思想的異端代表[6],因此,在兩漢時,《史記》一直被視為離經(jīng)叛道的“謗書”,不但得不到應(yīng)有的公正評價,而且當時學(xué)者也不敢為之作注釋。
在西漢即使諸侯都沒有全版的《太史公書》,東平王曾向朝廷要求賞賜宮廷中的《太史公書》也遭到拒絕。因為《史記》中有大量宮廷秘事,西漢嚴禁泄露宮廷語,因此只有宮廷人員才能接觸到該書。漢宣帝時褚少孫在宮廷中閱讀該書,其中已經(jīng)有些篇幅不對宮廷官員開放,到班固父子時,宣稱缺少了十篇,班固家被皇室賜予《太史公書》副本,其中也少了十篇。
司馬遷創(chuàng)作的《史記》比較廣泛地傳播流行,大約是在東漢中期以后。東漢朝廷也曾下詔刪節(jié)和續(xù)補《史記》。《后漢書·楊終傳》云,楊終“受詔刪《太史公書》為十余萬言”。表明東漢皇室依然不愿全部公開《史記》,只讓楊終刪為十多萬字發(fā)表。被刪后僅十余萬言的《史記》,在漢以后即失傳,以后一直流傳的是經(jīng)續(xù)補的《史記》。
唐朝時,由于古文運動的興起,文人們對《史記》給予了高度的重視,當時著名散文家韓愈、柳宗元等都對《史記》特別推崇。
宋元之后,歐陽修、鄭樵、洪邁、王應(yīng)麟各家,以及明朝的公安派、清朝的桐城派,都十分贊賞《史記》的文筆?!妒酚洝返穆曂c日俱增,各家各派注釋和評價《史記》的書也源源不斷出現(xiàn)。
增補
《史記》在流傳過程中,也竄入了其他文字,失去原貌。今本《史記》中有些篇章或者有些段落不是司馬遷所撰寫,明顯有補竄痕跡,如《司馬相如列傳》有揚雄以為靡麗之賦勸百而諷一之語,《公孫弘傳》中有漢平帝元始中詔賜弘子孫爵語,《賈誼傳》中有賈嘉最好學(xué)、至孝昭時列為九卿語,等等。而對于《史記》缺篇的補寫,裴骃在《太史公自序》末注文中引三國時張晏的話,說《史記》亡十篇,“元、成之間,褚先生補續(xù),作《武帝紀》《三王世家》《龜策》《日者列傳》,言辭鄙陋,非遷本意也?!闭J為褚少孫補了亡佚十篇中的四篇。張守節(jié)《龜策列傳·正義》則認為褚少孫補十篇,趙翼《廿二史札記》卷一也認為褚少孫補十篇。但是,據(jù)《漢書·藝文志》《論衡·須頌篇》《后漢書·班彪傳》注及《史通·古今正史篇》等,西漢后期補續(xù)《史記》的多達17家。張大可認為真正補續(xù)的只有褚少孫一人,其余均為續(xù)寫西漢史,大都單獨別行,與褚少孫續(xù)補附驥《史記》而行不同[7]。趙生群則根據(jù)有關(guān)資料,認為真正補續(xù)《史記》的除褚少孫之外,還有馮商,《漢書·藝文志》對馮商所續(xù)《太史公》保留七篇,當是補亡之作;刪除四篇,應(yīng)是續(xù)《史記》之文。[8]
《史記》中哪些屬于竄入文字,古今以來的學(xué)者也有許多看法。最有代表性的是崔適,他在《史記探源》中認為,《史記》屬于今文學(xué),由于劉歆的竄亂,乃雜有古文說。劉歆偽造《左傳》,凡《史記》中出于《左傳》的內(nèi)容,皆為劉歆所竄入。而且,崔適列舉八條理由證明《史記》斷限止于“麟止”(漢武帝元狩元年),所以,“麟止”(元狩元年)后的記載皆為竄入。他認為,《史記》中有29篇為后人所補和妄人所續(xù),它們是:《文帝紀》《武帝紀》《年表》第五至第十(6篇)八書(8篇)《三王世家》《張蒼傳》《南越傳》《東越傳》《朝鮮傳》《西南夷傳》《循吏傳》《汲鄭傳》《酷吏傳》《大宛傳》《佞幸傳》《日者傳》《龜策傳》。崔適還認為《年表》五至九為褚少孫所補,其余妄人所續(xù)[9]。崔適的一些觀點頗有偏激之處,朱東潤《史記考索》附《史記百三十篇偽竄考》一文[10],對“十篇亡佚”和崔適提出的29篇補續(xù)及其他說法涉及到的篇目共48篇進行辨析,有肯定前人者,也有反駁前人者。
據(jù)日本學(xué)者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史記總論》“史記附益條”,涉及《史記》補竄的篇目有34篇,分別是:
本紀2篇:《秦始皇本紀》《今上本紀》。
表6篇:《三代世表》《漢興諸侯年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惠景間侯者年表》《漢興以來將相年表》、《建元以來侯者年表》。
書8篇:《禮書》《樂書》《律書》《歷書》《天官書》《封禪書》《河渠書》《平準書》。
世家7篇:《陳涉世家》《外戚世家》《楚元王世家》《齊悼惠王世家》《曹相國世家》《梁孝王世家》《三王世家》。
列傳13篇:《賈生列傳》《酈商列傳》《張丞相列傳》《酈生陸賈列傳》《田叔列傳》《李將軍列傳》《衛(wèi)將軍驃騎列傳》《平津侯主父偃列傳》《司馬相如列傳》《酷吏列傳》《滑稽列傳》《日者列傳》《龜策列傳》。[11]
這些篇目中,有些是褚少孫所補,有些則是后人補竄。今人張大可經(jīng)過詳細考釋,認為竄補篇目除以上34篇外,還有《孔子世家》《韓信盧綰列傳》《匈奴列傳》《大宛列傳》出自四篇司馬遷之手的竄補篇目,并將所有補竄篇目內(nèi)容分為四類:褚少孫等續(xù)史篇目內(nèi)容、好事者補亡篇目內(nèi)容、讀史者增竄篇目內(nèi)容、司馬遷附記太初以后事篇目內(nèi)容。共有16篇涉及太初以后記事,凡22人,是司馬遷對歷史變遷“綜其終始”的簡略附記,總計1541字,這些人和事集中在兩件大事上,一為巫蠱案,一為李陵案[12]。趙生群則認為,《史記》記事迄于太初,太初以后所記載的事件,是后人補竄。[13]
作品鑒賞
敘事藝術(shù)
史記獨特的敘事藝術(shù),非常注重對事件因果關(guān)系的更深層次的探究,綜合前代的各種史書,成一家之言,縱向以十二本紀和十表為代表,敘寫了西漢中期以前的各個歷史時代,橫向以八書、三十世家和七十列傳為代表,統(tǒng)攝各個階層、各個民族、各個領(lǐng)域和行業(yè),形成縱橫交錯的舒適結(jié)構(gòu)。
另外,《史記》的章法、句式、用詞都有很多獨到之處,別出心裁,不循常規(guī),以其新異和多變而產(chǎn)生獨特的效果。
《項羽本紀》是《史記》中最重要、最精彩的篇章之一,從歷史上說,具體記錄了楚漢相爭時期波瀾壯闊的歷史風云,從文學(xué)上說,本文是中國散文中最早的以人物為中心的敘事藝術(shù)杰作,文中描繪的一幅幅驚心動魄的戰(zhàn)爭畫卷,塑造的項羽經(jīng)典的悲劇英雄形象,對后世各種體裁的文學(xué)作品,都產(chǎn)生過巨大的影響。
人物編排名實兼顧,以類相從。《史記》各層次人物傳記的排列是以時間為序,但又兼顧各傳記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遵循著以類相從的原則。即:同樣一件事涉及好幾個人物時,在一處詳敘,在別處就略而不敘,有時以“語在某某事中”標出。這不僅避免了重復(fù),對于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也有作用。
人物刻畫
一、注重語言,細節(jié)描寫
《廉頗藺相如列傳》藺相如所講的“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庇萌宋镒约旱膫€性化的語言來表現(xiàn)人物的性格,是作者司馬遷提煉的,最能表現(xiàn)藺相如思想境界的內(nèi)在美的精粹語言,是藺相如精神品質(zhì)的升華,是他一切行為思想基礎(chǔ),是全篇中最關(guān)重要的一名話。司馬遷為了突出這句話,先寫廉頗的驕橫以與藺相如的忍讓映襯。但沒有交代藺相如這么做的動機,作一跌宕,從而引出舍人的規(guī)諫,以舍人的狹窄心胸反襯藺相如的坦蕩襟懷,又作一跌宕;藺相如的答話,先將廉頗與秦王比較,引出舍人“不若也”的回答,又一宕;接著指出連秦王都不怕,何畏廉將軍?又一宕;接著分析趙國的安全系“吾兩人”,不能兩虎相斗,又一宕;幾經(jīng)騰挪跌宕,作了許多鋪墊,到最緊要最醒目的地方,才點出“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這句話來,這確實是畫龍點睛之筆。這個睛一“點”,藺相如的高大形象就如同巍巍的泰山一般在讀者面前聳立起來了。
在《高祖本紀》、《項羽本紀》里,司馬遷用了許多細節(jié)語言來刻畫人物,這些語言很具有個性。例如項羽見到秦始皇南巡時脫口說出:“彼可取而代也?!痹趧畹狼笗r說“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弊阋娖浯趾缆手钡男愿?,而劉邦觀秦始皇喟然太息說“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話說的委婉曲折,能控制自己的感情,寫出他雖氣象不凡,但寬宏而有大度的性格。范增在鴻門宴上召項莊舞劍刺沛公時說:“……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焙髞懋攧蠲撎訒r又說:“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表現(xiàn)了他老謀深算的性格。[14]
二、正面描寫與側(cè)面描寫、特寫相結(jié)合,突出人物形象。
在《史記》中,司馬遷刻畫人物,更多的采用了正面描寫與側(cè)面描寫相結(jié)合的寫法。比如項羽殺卿子冠軍宋義一節(jié),這是發(fā)生在起義軍內(nèi)部的一場斗爭,這場戰(zhàn)爭關(guān)系到反秦斗爭的成敗。宋義作為起義軍的將領(lǐng)在關(guān)鍵時刻卻不去救趙,理由冠冕堂皇,實際上是茍且偷安,甚至另有圖謀。作為次將的項羽看穿了他的意圖,當機立斷,斬殺宋義,奪取軍權(quán),扭轉(zhuǎn)了局勢。在司馬遷的筆下,項羽表現(xiàn)了他的卓識和果斷,表現(xiàn)了他關(guān)懷百姓士卒的胸襟、肩負國家安危重任的志氣。又有“項羽最得意之戰(zhàn)”——巨鹿之戰(zhàn),項羽破釜沉舟引兵渡河,“楚戰(zhàn)士無不一以當十”,所向披靡,無堅不摧。再看看諸侯軍的反應(yīng),“諸侯軍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縱兵。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边@一仗,寫出了項羽不畏強敵的精神、無比旺盛的斗志,莫敢縱兵、人人惴恐的諸侯軍,更是襯托出了他的英雄氣概。
三、運用對比映襯的方法
《史記》中的《李將軍列傳》描寫李廣就是用的這種手法。司馬遷為了突出李廣帶兵特點,附帶寫了程不識帶兵的作風。李廣帶兵的特點是寬緩簡易“行無部伍行陣”,“莫府省約文書籍事”,近乎無為而治。程不識帶兵卻非常嚴謹,“正部曲行伍營陣”,“擊刁斗”士吏治軍簿至明,乃是一絲不茍。在程不識的映襯下,紅花綠葉,李廣帶兵的特點就格外顯眼、突出。寬緩與嚴謹只是治軍的作風不同,是時漢邊郡李廣、程不識皆為名將。然匈奴畏李廣之略。“士卒亦多樂從李廣而苦程不識”。從匈奴和士卒的反映中,流露出作者的傾向性,讀者對李廣的敬慕之情也不覺油然而生。在《李將軍列傳》中,要寫李廣毫不相干的程不識就是為了襯托李廣。
寫李廣的不幸遭遇,司馬遷又是把李蔡與李廣對比:“蔡為人在下中,名聲出廣下其遠;然廣不得爵邑,官不過九卿,而蔡為列侯,位至三公?!崩畈淌抢顝V的從弟,才能在下品之中,以九品論人屬第八等,沒有什么能耐,可他青云直上,官運亨通,爵封樂安侯,官一直做到宰相。而李廣為抗擊匈奴,馳騁疆場四十余年,身經(jīng)七十余戰(zhàn),立下過許多汗馬功勞,連匈奴人也敬畏而稱之為“漢之飛將軍”??墒沁@樣一位名將卻“不得爵邑,”甚至還受到誣陷,終于被迫自刎。兩相對比之下,李廣的可悲命運就具體寫出來了,當時用人制度,獎懲制度的不合理也深刻揭露出來了。
四、在矛盾沖突中表現(xiàn)人物。
司馬遷生動具體的寫出了人物之間的矛盾和沖突,再現(xiàn)出緊張多變的場面,人物置身于其中,將各自的個性發(fā)揮到了極致。如《項羽本紀》中的“鴻門宴”,作者選擇表面平靜,實際殺機四伏的鴻門場面,讓眾多人物在明爭暗斗和彼此映襯中展示出了各自鮮明的個性。劉邦的圓滑奸詐,項羽的率直寡謀,張良的深謀從容,范增的偏狹與急躁,樊噲的粗獷豪放,項伯的善良與愚昧,傳神盡相,如在眼前。
《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司馬遷將“完璧歸趙”、“澠池之會”中緊張的場面與尖銳的矛盾沖突進行了細致的描寫。在秦王的大殿上,面對秦王意欲毀約的狀況,藺相如隨機應(yīng)變、足智多謀,在面對面的斗爭中計謀百出,將主動權(quán)始終掌握在自己手里。澠池之會上,秦王借著國力強大,肆意侮辱趙王,藺相如寸步不讓,嚴辭厲色,為維護國家尊嚴,置生死于度外。面對廉頗的步步緊逼,藺相如隱忍退讓,這一點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在尖銳的矛盾沖突中,充分表現(xiàn)了藺相如熾熱的愛國情懷,不怕犧牲,甘受委屈,豁達大度,能為常人所不敢為、不愿為的品格高尚、智勇兼?zhèn)涞男蜗蟆?/p>
五、互見法的運用。
司馬遷寫《史記》,既要突出人物的個性特征,又要保持人物性格的完整,保持歷史的真實,在安排材料上他采用了“互見法”。背景事件人物基本相同,材料幾乎交織在一起,司馬遷按描寫人物的需要,或詳或略,或補或刪,描寫人物各具性格,記述史實則互相補足,這就是“互見法”。
如《魏公子列傳》,主要是表現(xiàn)信陵君的“仁而下士”,但信陵君并不是時時都能堅持做到這一點。魏相魏齊曾將范雎一頓暴打,后來范雎做了秦相,要報仇,魏齊無藏身之所。趙相虞卿為了救魏齊,解去相印與魏齊一起投靠信陵君。但信陵君畏懼秦國,未及時接見他們,結(jié)果魏齊“怒而自刎”。如果將這件事寫進《魏公子列傳》里,必然會對信陵君的形象造成損害。因此,司馬遷將它寫進了《范雎蔡澤傳》中。這樣,既突出了信陵君的性格特點,又不損害人物性格的完整性,保持了歷史的真實性,真正做到了“不溢美”,也“不隱惡”。
六、個性化的語言,凸顯人物風姿。
《高祖本紀》中,司馬遷在刻畫劉邦這個人物形象的時候,較多的使用了語言描寫的方法,用極富個性的語言,將劉邦的形象生動的展現(xiàn)讀者面前?!陡咦姹炯o》中有一段話,陳述自己之所以得天下的原因——“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zhèn)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zhàn)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薄堋芭c天下同利”,并且善于用人。層疊排比,滔滔而下,顯出劉邦在取得勝利之后的志得意滿。張良、蕭何與韓信,都是杰出的人物,俱能為劉邦所用,則劉邦之才之德,更出三人之上。劉邦表面謙遜,實際上很自負。
在《史記》的其他篇章里,司馬遷也多次使用個性化的語言描寫,將人物性格刻畫的惟妙惟肖。
《史記》中的“紀”、“傳”是以人物為中心的紀傳散文,通過展示人物的活動而再現(xiàn)多彩的歷史畫面。本紀、世家、列傳中的人物來自不同階層,上自帝王將相,下至市井細民,諸子百家、三教九流,應(yīng)有盡有,所涉人物四千多個,重要人物數(shù)百名?!妒酚洝返娜宋飩饔浿杂腥绱藦V大的覆蓋面,和司馬遷進步的歷史觀及開闊的視野密不可分。司馬遷本人“鄙沒世而文采不表于后”(《報任安書》),希望借助于《史記》一書而揚名后世,實現(xiàn)立言不朽的人生追求。出于這種心態(tài),司馬遷對那些在歷史上雖有卓越表現(xiàn)、終因無人獎掖而難以揚名的布衣平民懷有深切的同情,為他們鳴不平。司馬遷清楚地看到,一個人知名度的高低,乃至他是否能夠青史留名,固然和他本身的業(yè)績有關(guān),同時也和是否有人宣揚提攜密不可分。在司馬遷看來,戰(zhàn)國四公子或憑借王者親屬的血緣優(yōu)勢,或身居卿相之位,有的是二者兼?zhèn)洌麄冿@名諸侯猶如順風而呼,事半功倍?!爸寥玳傁镏畟b,修行砥名,聲施于天下,莫不稱賢,是為難耳。然儒墨皆排擯不載,自秦以前,匹夫之俠,湮滅不見,余甚恨之?!彼抉R遷對儒墨等學(xué)派由于門戶之見排斥這些出自平民的俠客而深感不公。司馬遷在按照慣例為帝王將相立傳的同時,也把許多下層人物寫入書中,其中包括刺客、游俠、商人、方士等,使得《史記》所收的人物非常廣泛,并且都刻畫得栩栩如生。
《史記》中的人物形象各具姿態(tài),都有自己鮮明的個性特征。不但不同類型的人物迥然有別,就是同一類型的人物,形象也罕有雷同。同是以好士聞名的貴公子,信陵君和其他三公子在人格上高下之別,而孟嘗君、平原君、春申君也各有各的風貌。同為戰(zhàn)國策士,蘇秦主要是一位發(fā)奮者的形象,而張儀身上更多的卻是狡詐權(quán)謀。張良、陳平同是劉邦的重要謀士,但司馬遷筆下的張良令人莫測高深,帶有幾分神異;而陳平這位智囊卻富有人情味,沒有張良那種仙風道氣。《史記》同類人物形象之間尚有如此明顯的區(qū)別,不同類型人物形象之間更是形成巨大的反差,鮮明的對照,人物的個性在差異、區(qū)別中得到充分的顯示。
司馬遷在刻畫人物時,能準確地把握表現(xiàn)對象的基本特征加以渲染,使許多人物形象的個性非常突出?!度f石張叔列傳》突出石奮祖孫三代的謹小慎微,唯命是從?!斗B滕灌列傳》寫到夏侯嬰時,主要敘述他對劉邦一家的精心呵護,他和劉邦家庭的特殊關(guān)系,多次提到他的太仆之職?!独顚④娏袀鳌吩诿鑼懤顝V時著意表現(xiàn)他高超的祖?zhèn)魃渌嚕湫倥涞裾?、射白馬將、射追擊者、射獵、射石、射敵方裨將,百發(fā)百中,矢能飲羽。《史記》中的人物形象之所以各具風采,就在于司馬遷充分地展示了他們的個性特征。
司馬遷在表現(xiàn)人物的個性特征時,充分注意到他們的家庭出身、文化教養(yǎng)、社會經(jīng)歷等各方面的因素,恰如其分給以表現(xiàn),不但展現(xiàn)出人物的個性特征,而且對形成人物個性特征的原因也有或明或暗的顯示,有時一開始就為人物性格的發(fā)展作了鋪墊。蕭何是刀筆吏出身,故能謹守管鑰,因勢奉法。陳平年青時貧而好學(xué),所以始終有讀書人的氣質(zhì),見識高遠,在皇帝面前對答如流;周勃最初從事雜藝,沒有什么學(xué)問,執(zhí)政之后就顯露出知識的不足,在文帝面前陷入窘境。樊噲發(fā)跡前以屠狗為業(yè),成為將軍以后保留那種莽撞豪爽之氣,他大塊吃肉,大杯飲酒,對劉邦、項羽也敢于直言直語、大聲大氣。竇嬰是一副老年失勢的窘態(tài),寫田蚡則是少年得志的猖狂??傊?,影響人物個性的許多重要因素,司馬遷都充分注意到,《史記》中的人物都是按各自的方式說話行事,符合自己的年齡、身份和教養(yǎng)。
《史記》中的人物形象各具風貌,各有性格,同時,他們身上還表現(xiàn)出許多帶有普遍性的東西,即得到社會廣泛認可、并對后代產(chǎn)生深遠影響的某些共性,這是《史記》在刻畫人物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最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妒酚洝啡宋镄蜗蟮墓残允嵌喾矫娴?,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知恩圖報,以德報德。蘇秦之于宗族、朋友,劉邦之于蕭何,陳平之于魏無知,韓信之于漂母、亭長,王陵之于張蒼,都是受人之惠而報人之恩。類似這樣知恩圖報的人物在《史記》中有一大批,他們百倍、千倍地報償恩人,以表示自己不忘本、不負人。
二是以牙還牙,以怨報怨。這是和知恩圖報、以德報德相對應(yīng)的一種行為,伍子胥之于楚平王,李廣之于霸陵尉、主父偃之于昆弟賓客,采取的都是這種做法。
三是士為知己者死,為報答知遇之恩而赴湯蹈火,甚至不惜獻出自己的生命。這是知恩圖報的升華,是它的極端形式。司馬遷在《刺客列傳》和《報任安書》中兩次提到“士為知己者死,女為說己者容”,他本人是贊成這一信條的。《刺客列傳》中的專諸、豫讓、聶政、荊軻等人都是為知己者死;《孟嘗君列傳》中的得粟者,《魏公子列傳》中的侯嬴,《張耳陳余列傳》中的貫高,也都是為知己者而死。《史記》人物形象還普遍存在寶貴還鄉(xiāng)的想法,這是他們共同的理想和追求?!妒酚洝访鑼懥嗽S多人衣錦還鄉(xiāng)的場面,蘇秦、劉邦、司馬相如、主父偃等人的傳記都有這方面的記載。
《史記》中的人物既有鮮明的個性,又有普遍的共性,是共性與個性完美的結(jié)合。有許多人物所做的事情相近,但是怎樣去做,卻是各有選擇,各有方式。同是衣錦還鄉(xiāng),韓信顯得雍容大度,不計私仇,主父偃卻心胸狹小,報復(fù)心極強。同是知恩圖報,豫讓、貫高先是忍辱負重,頑強地活下去,關(guān)鍵時刻又死得極其壯烈;而侯贏、田光等義士,卻是痛快地以自殺相謝。人物的共性寓于鮮明的個性之中,二者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現(xiàn)。
司馬遷在刻畫人物時,采用多維透視的方法,筆下人物顯露多方面的性格特征,有血有肉,生動豐滿。李斯這個人物,司馬遷反復(fù)刻畫他外似剛愎而內(nèi)實游移的矛盾狀態(tài):在農(nóng)民起義風起云涌的形勢下,他想知難而退,卻又貪戀富貴,下不了決心;在趙高廢立之際,開始像是要以身殉國,經(jīng)趙高勸之以利害,馬上退縮妥協(xié);對于秦二世的無道,本想犯顏直諫,一旦二世責問,立刻茍合求容。李斯的雙重人格表現(xiàn)得非常充分,一個內(nèi)心分裂的可悲形象躍然紙上。司馬遷在刻畫人物時,一方面能把握他的基本特征,同時對其性格的次要方面也能給予充分的重視,多側(cè)面地展現(xiàn)人物的精神風貌。
風格特征
深邃意蘊的敘事和生動鮮活的人物的描寫巧妙地結(jié)合在一起,使《史記》形成一種雄深雅健的獨特風格?!妒酚洝芬渤晒Φ厮茉炝艘淮笈瘎∪宋?,使全書具有濃郁的悲劇氣氛,并富有傳奇色彩。
《史記》的敘事寫人都圍繞“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宗旨,司馬遷雖然也從瑣碎的生活細事寫起,但絕大多數(shù)的人物傳記最終都在宏偉壯闊的畫面中展開,有一系列歷史上的大事穿插其間。司馬遷不是一般地描述歷史進程和人物的生平事跡,而是對歷史規(guī)律和人物命運進行深刻的思考,透過表象去發(fā)掘本質(zhì),通過偶然性去把握必然規(guī)律。這就使得《史記》的人物傳記既有宏偉的畫面,又有深邃的意蘊,形成了雄深雅健的風格。
思想感情
司馬遷善于把筆下的人物置于廣闊的社會背景下加以表現(xiàn),在敘述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的過程中,展示個人命運偶然性中所體現(xiàn)的歷史必然性。在《蘇秦列傳》和《張儀列傳》中,司馬遷對于戰(zhàn)國諸侯間微妙復(fù)雜的利害關(guān)系反復(fù)和予以演示,以七國爭雄為背景展開了廣闊的畫面。蘇秦、張儀準確地把握了當時形勢的特點,抓住了機遇,相繼干出了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yè),成為當時的傾危之士。陳平年輕時就胸懷大志,足智多謀,適逢秦末動亂和楚漢相爭,大顯身手,屢獻奇計。他設(shè)計離間項羽和范增,使楚霸王失去“亞父”這位謀士。滎陽被困,他令二千女子夜出東城門迷惑楚軍,劉邦得以出西城門脫險。是他暗示劉邦封韓信為齊王以穩(wěn)定形勢,又是他建議劉邦的偽游云夢澤而借機擒韓信。劉邦在平城被匈奴圍困七日,又是陳平出奇計化險為夷。陳平所獻五計,無一不是關(guān)系到劉邦的生死存亡、關(guān)系到天下的興衰安危。陳平這位謀士的形象,也就在駕馭歷史風云的過程中日益豐滿?!妒酚洝分械娜宋镄涡紊?,或卑瑣、或偉岸;有的先榮后辱,有的先辱后榮;有的事業(yè)成功,人生幸運,也有的雖然事業(yè)成功卻命運悲慘。司馬遷既把他們寫成重大事件的導(dǎo)演、演員,又把他們寫成重大事件的產(chǎn)兒,通過描寫、敘述他們對時勢、潮流的順應(yīng)與抗拒、對歷史機遇的及時把握與失之交臂,以如椽巨筆勾勒出歷史和人生的壯廓畫面,點出其中蘊含的哲理。
《史記》中的悲劇人物有多種類型。按其在歷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而論,有些悲劇主人公身上體現(xiàn)的是歷史的必然要求和這個要求的實際上不可能實現(xiàn)之間的矛盾。這類悲劇人物是歷史的先行者,行動具有超前性。盡管他們的主張是正確的,但由于當時條件還不成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有的甚至付出生命。推行變法的吳起、商鞅,主張削籓的賈誼、晁錯,都是這類悲劇英雄。還有一類悲劇人物盡管死得非常壯烈,但他們的悲劇性不是體現(xiàn)了無法實現(xiàn)的歷史必然要求,而是他們相信舊制度的合理。田橫兵敗之后不愿意投降漢朝而自殺,其隨從和東海五百義士也相繼殉難,涌現(xiàn)出的是一個悲劇群體。從本質(zhì)上看,田橫所要維持的不過是諸侯稱雄、列國割據(jù)的局面,早已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田橫相信已經(jīng)過時的制度仍然是合理的,并為之而奮斗拼搏,這就決定了他必然成為悲劇人物。《史記》中許多反抗中央朝廷的諸侯王,都屬于這類相信舊制度合理性的悲劇人物?!妒酚洝分械谋瘎∪宋锇雌淦犯駝澐?,又有完美型和缺失型兩類?!囤w世家》中為保護趙氏孤兒而付出巨大犧牲的義士公孫杵臼、程嬰,《刺客列傳》、《游俠列傳》中的刺客游俠,都是具有高尚品格和獻身精神的英雄,他們的所作所為幾乎無可挑剔,是把身上最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是完美型的悲劇英雄。還有一些悲劇人物的品格存在明顯的弱點,由這些弱點而導(dǎo)致的失誤最終毀滅了自身。但由于他們終歸是英雄,所以其毀滅也是悲劇性的。這類缺失型悲劇英雄以項羽為代表,他生前戰(zhàn)功赫赫,死得慷慨壯烈,他的弱點也暴露得非常明顯,自身沒有意識到本身的缺欠。
司馬遷的人生遭遇是不幸的,他的命運是悲劇性的,他為眾多悲劇人物立傳,寄寓自己深切的同情。他贊揚棄小義、雪大恥,名垂后世的伍子胥,塑造出一位烈丈夫形象。他筆下的虞卿、范雎、蔡澤、魏豹、彭越等人,或在窮愁中著書立說,或歷經(jīng)磨難而愈加堅強,或身被刑戮而自負其材,欲有所用。所述這些苦難的經(jīng)歷都帶有悲劇性,其中暗含了自己的人生感慨。
司馬遷在探討人物悲劇的根源時,流露出對天意的懷疑,以及命運不可捉摸、難以把握之感。他在《伯夷列傳》中慨嘆“天道是邪,非邪!”在《外戚世家》中反復(fù)強調(diào)“人能弘道,無如命何”、“豈非命也哉!”對于像蕭何、陳平那樣的幸運兒,司馬遷認為他們的人生偶然性中體現(xiàn)出歷史的必然性,自身才能、對歷史潮流的順應(yīng)使他們扮演英雄的角色,命運對于這些人來說不是難解的謎。而從那些悲劇人物身上,司馬遷更多感受到的是歷史和人生的不確定、不公平和難以理解。司馬遷還通過為悲劇人物立傳。揭示了異化造成的人性扭曲。吳起為了當上魯國將軍而殺妻,未為卿相而母死不歸,名韁利鎖把他變成一個刻暴少恩之人,最終也因此亡身,政治上的巨大功績與人性的嚴重異化形成直接沖突。張耳、陳余早年為刎頸之交,后來卻反目為仇,也是利欲把他們拆開。
《史記》富有傳奇色彩。秦始皇晚年行跡,穿插許多怪異反常的事情,以及神靈的出沒,用以預(yù)示秦帝國末日的到來。寫漢高祖發(fā)跡,則用劉媼感蛟龍而生子,劉邦醉斬巨蛇等傳說顯示其靈異。除了荒誕不經(jīng)的傳說之外,《史記》所寫的許多真人真事也帶有傳奇色彩。魯仲連為人排患解難而無所取,超然遠引,終身不復(fù)見,是一位奇士?!读艉钍兰摇分械膹埩际俏粋髌嫒宋?,文中出現(xiàn)的商山四皓同樣來得突兀,恍若神仙?!妒酚洝分械脑S多故事都疏離常規(guī),出乎人的意料之外,也富有傳奇性。《外戚世家》中的薄夫人因遭冷落而大富大貴,竇姬本欲入趙王府而宦官誤賜代王,她卻陰錯陽差成了皇后。這些宮廷故事也是表現(xiàn)人生命運的不可捉摸,但它釀成的不是悲劇,而是喜劇?!短飭瘟袀鳌返膫髦魈飭问且晃恢侵\之士,這篇傳記寫了一系列的奇謀奇計,尤其是用火牛陣大破齊軍一節(jié),更是精彩絕妙。傳記贊語又附奇士王蠋、奇女君王后的事跡,可謂奇上加奇?!妒酚洝返膫髌嫘赃€源于司馬遷敘事寫人的筆法。司馬遷為文疏蕩多變,忽起忽落,其來無端,其去無跡,起滅轉(zhuǎn)接,令人莫測端倪?!恫牧袀鳌肥菫椴?、叔齊作傳,但卻以議論開篇,又引許由、卞隨、務(wù)光等人為伯夷、叔齊作陪襯,幾乎使人不辨賓主。敘伯夷、叔齊事跡后,在議論中引出顏淵、盜跖,從正反兩方面說開。結(jié)尾點題,指出砥行立名者必附青云之士才能流傳后世。通篇意到筆隨,縱橫變化,煙云繚繞,撲朔迷離?!妒酚洝返恼路?、句法、用詞都有許多獨特之處,別出心裁,不蹈故常,搖曳回蕩,跌宕有致,以其新異和多變而產(chǎn)生傳奇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