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由于儒教獨尊的地位被打破,使得西晉的文化走向多元發(fā)展,不斷的開發(fā)新領域與新學說。當代學派除儒教外還有由本土發(fā)展的玄學、道教及由印度東傳的佛教,其中道教及佛教在該期間逐漸擴展到一般人民的生活。邊疆民族的南下帶來草原文化。
西晉士族,生活是優(yōu)裕的,禮法的束縛是疏松的,全國統(tǒng)一以后,聞見也比三國分裂時擴大了。這些,使得一部分士族中人有條件去從事文化事業(yè)。西晉一朝雖極短促,但文化上成就卻是巨大的。
文學
西晉時期,社會繁榮豪奢,文學走向雕琢美化。此時期的作品大都清麗流暢,繁簡適中。著名的有左思的《三都賦》,描寫三國都城,內容雄渾閎博,完成后轟動京城。他的詩歌在藝術及風格十分高超,由于出身并非為有名世族而遭受排擠,在詩歌中顯現(xiàn)出憾恨。潘岳的《悼亡詩》內容細膩,情感寫實。陸機的《文賦》是一篇重要的文學理論,敘述思想與藝術主從關系。他的散文也廣為人知,但過于重視辭藻及對偶。西晉的詩受曹魏“建安體”的影響,但漸漸講究對偶及聲韻。有名詩人有張載、張協(xié)、**、陸機、陸云、潘岳、潘尼、左思。
文學主要是五言詩在建安時期形成一個高峰以后,為老莊玄風所沖淡了?!段男牡颀垺っ髟娖氛f“正始(魏廢帝曹芳年號)明道,詩雜仙心,何晏之徒,率多浮淺”,就是魏國文學的一般情形。不過,其中如嵇康、阮籍所作詩篇,特別是阮籍的《詠懷詩》,實是特出的作品?!对娖贰氛f它“言在耳目之內(通常語),情寄八荒之表(意旨深遠)”,是確切的?!对亼言姟泛茈y求得它的真意所在,但如體會阮籍憂疑無告、處境險惡的心情來讀這些詩篇,就似乎懂得他要說的是什么,而自然引起對他的同情?!对亼言姟愤_到微(隱晦)而顯的最高境界,按其風格,純屬魏詩,所以漢魏舊音到嵇阮而告結束,西晉則向形式方面發(fā)展。
《文心雕龍》評西晉詩:“采縟于正始,力柔于建安,或析文以為妙,或流靡以自妍,此其大略也”。這就是說,西晉詩人在用事、練句、對偶、音節(jié)方面追求形式上的美觀,不再象建安時詩那樣文質并茂。
經(jīng)學
自西漢末今古文經(jīng)學發(fā)生斗爭,至東漢末,鄭玄混合今古文,今文失去統(tǒng)治地位而告一結束。魏晉時期,王肅(純古文)鄭玄兩學派發(fā)生斗爭,以新注行世(王弼注《周易》、何晏注《論語》、杜預注《左傳》),王肅學派失敗而告一結束。西漢以來博士所傳今文章句之學,和漢儒賈(逵)馬(融)等人的古文經(jīng)學,都在晉懷帝永嘉之亂中歸于消滅。以前的兩次結束正為全部消滅作了必要的準備。原始儒學(秦以前)變?yōu)閮蓾h經(jīng)學(今文古文兩派),兩漢經(jīng)學變?yōu)槲簳x經(jīng)學,至此,經(jīng)學本身也就無可再變,只等唐人替它作《正義》,保存漢魏各學派的一些殘余。
老子《道德經(jīng)》,魏晉士人把它解釋為唯心論,結合莊子的詭辯論,創(chuàng)立玄學。玄學盛行,經(jīng)學衰退到次等位置上去了。不過,玄學也不是宗教,而統(tǒng)治階級迫切需要的卻是宗教,玄學必然要繼經(jīng)學而衰退。在經(jīng)學玄學相繼衰退中,佛教逐步興盛起來,自魏晉起至隋唐止,經(jīng)學在思想領域的統(tǒng)治地位,逐漸被佛教奪去,玄學和道教也奪得一部分,經(jīng)學僅能保持傳統(tǒng)的崇高名義。
古文經(jīng)學只講訓詁名物,并無思想性,但唯物論傾向一般是存在著的。曹操禁內學(讖緯),晉武帝禁星氣讖緯之學。這種禁令多少受古文經(jīng)學的影響,當然,主要的還是政治上原因。
兩漢今文經(jīng)師,一般是抱殘守缺,穿鑿附會的陋儒。古文經(jīng)師比今文經(jīng)師學問廣博得多,但仍不能解脫傳統(tǒng)的束縛。最顯著的是《易》學,古文經(jīng)師拘泥于象數(shù)卜筮,支離瑣碎,可厭之處不比今文《易》學少些。王弼開始以玄理說《易》,推翻兩漢今古文《易》學,標志著經(jīng)學從兩漢家法師法的束縛下解脫出來,思想活動比較自由一些了。魏晉經(jīng)學以博采眾說,不守一家之法一師之說為特征,就是思想比較自由一些的表現(xiàn)。
史學
譙周以為司馬遷《史記》采百家雜說,記周秦以上事,往往與正經(jīng)不合,特作《古史考》二十五篇,糾《史記》的謬誤。這自然是腐儒的見解。司馬彪據(jù)《竹書紀年》駁《古史考》,凡一百二十二條。司馬彪所駁未必全對,但敢于駁正經(jīng),比譙周的墨守正經(jīng),在史學上應是一個進步。
司馬彪撰《續(xù)漢書》八十篇,其中八志敘述東漢制度,甚有條理,梁劉昭分八志為三十卷,并為作注,附宋范曄《后漢書》中?!逗鬂h書》有志,才能和《史記》、《漢書》相配,因為正史沒有志是很大的缺陷。
陳壽本是蜀漢人,蜀漢亡后仕晉,撰魏蜀(漢)吳《三國志》六十五篇?!度龂尽窋⑹潞藢崳幻膺^于簡略。宋裴松之為作注和補,征引漢魏以至六朝著述一百數(shù)十種,引文首尾完具,并考訂異同,足以補陳壽書的不足。《三國志》有了裴注,在正史類中,得與《史記》、《漢書》、《后漢書》并稱為最好的正史。
思想
魏晉玄學強調“有生于無”,這樣,道生于無,不生于自然,也就是道先于自然而存在了,因而玄學屬于唯心論范疇。王戎、王衍是西晉玄學清談家的首領。二人立論以無為本,整個士族在無的影響下過著腐朽的生活。裴頠(wěi)著《崇有論》,主張儒學禮法,反對虛無放蕩,王衍等人群起攻擊,《崇有論》不起任何作用,但有無之辯卻反映了當時儒玄兩家思想的斗爭。顯然,儒家思想處在絕對的劣勢。
郭象是著名清談家,王衍稱他“語如懸河瀉水,注而不絕”,想見他有很高的辯才。向秀曾注《莊子》,郭象據(jù)向秀注再加修訂,成為《莊子注》的定本?!肚f子》書得郭象注,對玄學說來是一個大發(fā)展。
《漢書·藝文志》道家有《列子》八篇。魏晉之際清談家從不談及《列子》,足見《列子》實已亡佚。東晉張湛注《列子》書中《周穆王篇》,敘述周穆王西游事,與《穆天子傳》完全符合,造書顯然是在汲冢發(fā)掘以后。東晉士族經(jīng)過喪亂逃竄的苦難,放蕩的行為多少有些改變,《楊朱篇》所表現(xiàn)的極度腐朽思想,顯然是西晉士族思想的特產(chǎn)。西晉佛學開始發(fā)展,佛家說空無,清談家說虛無,旨趣相投,玄學自然要吸收佛學?!读凶印窌c佛經(jīng)相參,也是造于西晉的一證?;蛞伞读凶印肥菑堈克宰?,按張湛《列子序》詳述得書來歷,似非虛妄,注中疑《列子》書載列子以后事,似不需要詐偽到自造又故意自疑?!读凶印钒似斒俏鲿x人偽造,因張湛作注而流傳。多數(shù)學者認為,魏晉間人聚斂綴合秦漢典籍,又附益緯書、佛典之說,成此《列子》八篇。
佛教最早傳入中國大約是西漢時期,東漢和魏初,漢人拜佛無非是想求福禳災。魏晉間洛陽佛寺多至十數(shù),中國士族中也開始有人出家學佛,朱士行就是其中之一(260年,魏甘露五年,出家,宗教活動則在西晉時)。朱士行到于闐國求梵書及佛經(jīng),在外國二十余年,歸國后譯出《放光般若經(jīng)》,宣揚大乘教義。世居敦煌的月支人竺法護游學西域諸國,通三十六種語言,求得大量佛經(jīng),歸國后專心譯經(jīng),佛學大行于世。西晉時有不少人譯經(jīng),但法護譯經(jīng)最多,聲名最大,為西晉佛教的代表人物。僧徒不僅以空無宗旨與清談家相呼應,而且還模仿清談家生活。東晉孫綽《道賢論》,以佛教七道人比竹林七賢,陶潛《群輔錄》以沙門于法龍(即支孝龍)為八達之一,清談家取佛學來擴充自己的玄學,僧人依附玄學來推行自己的宗教。
當佛教開始盛行的時候,道佛二教的斗爭也開始萌芽。晉惠帝時,道士王浮與沙門帛遠爭邪正,王浮作《老子化胡經(jīng)》,捏造故事,侮辱佛教,到南朝發(fā)展成一個大論爭,在北朝,甚至發(fā)生宗教沖突。佛道之爭中,道教是比較被動的,不僅造出一個傳說,強調佛陀是老子變的,而且還大量抄襲佛經(jīng)的內容。玄學崇尚老莊,它不是宗教,因為清談家一般是無神論者,《楊朱篇》表現(xiàn)得很清楚,阮瞻并以主張無鬼而著名。它吸取一些佛教思想,并不是信奉佛教,因為佛教戒律與士族生活有很大的距離。道教托名老子為教主,實是戰(zhàn)國陰陽五行學派和方士妖術的支流。在漢晉的歷史文獻中,多稱張陵之道教為“鬼道”,稱其道徒名為“鬼卒”。張陵正一盟威之道的直接淵源就是巴蜀氐羌民族的原始巫教——鬼道。它是思想貧乏的一種宗教。道教經(jīng)典大量抄襲、模仿佛經(jīng)語句和思想,乃是學界的共識。東晉和南北朝,表現(xiàn)儒佛道玄四家分離結合,斗爭調和諸現(xiàn)象,在思想發(fā)展史上是戰(zhàn)國諸子大爭鳴以后的又一次大爭鳴。如果說,戰(zhàn)國是原始的唯物論思想還占優(yōu)勢的話,那末,魏晉南北朝卻是唯心論思想取得絕對優(yōu)勢,并且為唐宋以來的唯心論建立起牢固的基礎。佛教的輸入,對唯心論發(fā)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裴頠作《崇有論》、王浮造《老子化胡經(jīng)》正是這一次大爭鳴的先聲。
儒佛道玄四家各在準備戰(zhàn)斗,久被廢棄的墨學也想乘機再起。隱士魯勝注《墨辯》,又作刑名兩篇,闡發(fā)《墨辯》的要旨。魯勝其他著述都在喪亂中遺失,只有《墨辯注》得保存,可是墨學所講的同異是非,不適合統(tǒng)治階級的需要,因之不象魯勝所希望的那樣有人來興微繼絕。
科技
醫(yī)學
王叔和是西晉的太醫(yī)令,為當時最著名的醫(yī)學家。他曾編輯張仲景的《金員要路》和《傷寒論》等書名系統(tǒng)地總結了秦、漢以來醫(yī)家切脈的經(jīng)驗,寫成了一部醫(yī)學名者《脈經(jīng)》。書中記載了24種脈象,根據(jù)不同脈象,判斷疾病的種類?!睹}經(jīng)》奠定了中國古代脈學理論的基礎,是古代診斷學的重大發(fā)展,在中國醫(yī)學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皇甫謐也是西晉時期享名甚高的醫(yī)學家,他尤其擅長針灸,著有《甲乙經(jīng)》12卷,書中詳述了人體的生理、病理變化,俞穴的部位和總數(shù),并介紹了針灸操作方法,是中國古代第一部針灸學專著。
數(shù)學
劉徽自幼學習《九章算術》,對數(shù)學有興趣。年長后劉徽著《重差》(后稱《海島算經(jīng)》)、為《九章》作注,加入自己的心得,使其容易了解。《九章算術》代表中國古代數(shù)學體系,確立中國數(shù)學以計算為中心。
地理
裴秀他收集史料,研究地圖,完成《禹貢地域圖》;科學的描繪出當時山脈水文的分布及行政區(qū)劃。他總結前人繪圖方法,提出制圖六體的方法:分率(比例大小)、準望(物體方位)、道里(道路距離)、高下、方邪及迂真(此三項代表地形起伏所帶來的誤差)
民族
管理西域
三國曹魏政權繼承漢制,在西域設戊己校尉。西晉在西域設置西域長史和戊己校尉管理軍政事務。三國兩晉時期,北方匈奴、鮮卑、丁零、烏桓等民族部分內遷并最后與漢族融合。
五胡內遷
西晉時期周邊地區(qū)出了問題史稱“五胡內遷”。所謂五胡主要包括匈奴、羯、鮮卑、氐、羌等少數(shù)民族。這些少數(shù)民族生活在中國的東北、西北及河套以北的廣大區(qū)域,主要以游牧生活為主。東漢以來,他們逐漸向黃河流域遷徙。
匈奴族,南達長城,北至沙漠,東西萬里,分布很廣。分南北匈奴后,南匈奴歸附東漢,人居北地、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門、代郡等地。漢末軍閥混戰(zhàn)開始時,匈奴單于于扶羅率眾進至今山西中部。曹操時,把南匈奴分為五部,立匈奴貴族為五部帥,分別統(tǒng)領本部,并立漢人為五司馬加以監(jiān)督,主要分布于汾河流域。西晉初,塞外匈奴人又大批內遷,前后4次,總數(shù)有30余萬人,分布在今山西、陜北和內蒙古南部。匈奴族與漢族雜居,加速了他們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成為國家的編戶齊民。西晉將匈奴部帥改為都尉,成為地方行政官吏。
鮮卑族,東漢末酋長檀石槐統(tǒng)一各部。占有東起遼東、西至云中和五原的廣漠地區(qū)。檀石槐死后,內部分裂,形成了慕容氏拓跋氏、宇文氏、段氏、禿發(fā)氏、乞伏氏等部族。魏、晉時,鮮卑人逐步南移,散居于長城內外,向南延伸至河北,甚至進人河南與漢人雜居。其中,拓跋部人居并州等地,有騎兵40余萬,勢力強大。
羌族和氐族,歷史悠久,原居今青海、甘肅一帶,東漢時不斷遷居關中、魏、晉時,又大量內遷,在巴蜀、扶風、京兆(今陜西境內)一帶與漢族雜居,從事農(nóng)耕,不少羌人、氐人改為漢姓,使用漢語,受漢族文化的熏陶。羯族,其相貌深目、高鼻、多須,風俗、語言與匈奴相同,曾受匈奴統(tǒng)轄,被稱為“匈奴別部”。后來大量內遷今山西,集中于上黨的武鄉(xiāng)(今榆社縣)。內遷的羯族雖仍然保留部落組織,但已習慣于農(nóng)耕。
徙戎之議
西晉接連不斷的內亂對少數(shù)民族內遷的態(tài)度是堅決拒絕,而且要把他們趕出去。早在西晉滅東吳(280年)之后,大臣郭欽就向晉武帝上書,提出要解決少數(shù)民族內遷問題,說:“戎狄強獷,歷古為患。魏初人寡,西北諸郡皆為戎居。今雖服從,若百年之后有風塵之警……宜及平吳之威,謀臣猛將之略,出北地、西河、安定,復上郡,實馮翊,于平陽已北諸縣募取死罪,徙三河、三魏見士四萬家以充之。裔不亂華……峻四夷出入之防,明先王荒服之制,萬世之長策也。
郭欽的上書,把少數(shù)民族視為洪水猛獸。郭欽的建議雖然符合當時朝廷的意愿,但真正實施困難。因為這些少數(shù)民族經(jīng)歷了很長時間才遷到內地的,人數(shù)眾多,分散各地,與漢族雜處,不可能將他們再遷回。
由于西晉政府不能善待少數(shù)民族,實行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政策,激起少數(shù)民族的強烈反抗,西晉由于自身不穩(wěn)定,所以在處理與少數(shù)民族關系上顯得很被動,很不自信,然而,當時少數(shù)民族的內遷和發(fā)展已成燎原之勢,西晉政府想擋也擋不住了。
最終西晉被少數(shù)民族聯(lián)合起來消滅了。但是各個民族走向民族的大融合。
社會
婚喪
婚喪由于戰(zhàn)爭導致人口減少,政府規(guī)定男子15歲便可行冠禮,所以早婚現(xiàn)象非常明顯和普遍。西晉要求女子年十七不嫁則由政府指配丈夫的詔令。在婚制習俗方面,由于門閥制度的影響,士庶不婚和身份內婚在上層婚姻中占據(jù)主要地位,門當戶對的婚姻觀念、從一而終的思想、指腹婚和冥婚等傳統(tǒng)習俗仍有著較大影響。但由于思想解放和少數(shù)民族習俗的融入,這個時期的婚姻較之前代有所開放。如賈充之女賈午私交韓壽,被父母察覺后加以認可;西晉徐邈女可以自選丈夫。特別是北方,婦女可“持門戶,爭訟曲直,造請逢迎,車乘填街衢,綺羅盈府寺。代子求官,為夫訴屈”,社會地位較高,故在婚配上更為自由,貞節(jié)觀念較淡薄,寡婦與人交往、再嫁也被視為正常。
在喪葬方面,魏晉南北朝大體一遵秦漢禮制,但在謁陵、守墓及居喪期的禮節(jié)遵守上大為淡薄。其中較重要的是薄葬之風的興起。曹操、曹丕、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等臨死前均遺命薄葬,反映出時人觀念的進步。
節(jié)日
”端午”一詞最早出現(xiàn)于西晉的《風土記》:“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與夏至同?!倍?,古漢語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五”也即”初五”。
皇帝世系
??西晉265~317
廟號
謚號
姓名
表字
生母
統(tǒng)治時間
年號
陵墓
世祖
武帝
司馬炎
安世
—
265-290
泰始265年-274年
咸寧275年-280年
太康280年-289年
太熙290年-290年
峻陽陵
—
惠帝
司馬衷
正度
—
290-306
永熙290年-291年
永平291年-291年
元康291年-299年
永康300年-301年
永寧301年-302年
太安302年-303年
永安304年-304年
建武304年-304年
永安304年-304年
永興304年-306年
光熙306年-306年
太陽陵
—
懷帝
司馬熾
豐度
—
307-311
永嘉307年-313年
—
—
愍帝
司馬鄴
彥旗
—
313-316
建興313年-316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