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
形式風(fēng)格
唐詩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唐代的古體詩,主要有五言和七言兩種。近體詩也有兩種,一種叫做絕句,一種叫做律詩。絕句和律詩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詩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這樣六種:五言古體詩,七言古體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古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比較寬:一首之中,句數(shù)可多可少,篇章可長可短,韻腳可以轉(zhuǎn)換。近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比較嚴:一首詩的句數(shù)有限定,即絕句四句,律詩八句,每句詩中用字的平仄聲,有一定的規(guī)律,韻腳不能轉(zhuǎn)換;律詩還要求中間四句成為對仗。古體詩的風(fēng)格是前代流傳下來的,所以又叫古風(fēng)。近體詩有嚴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稱它為格律詩。唐詩的形式和風(fēng)格是豐富多彩、推陳出新的。它不僅繼承了漢魏民歌、樂府傳統(tǒng),并且大大發(fā)展了歌行體的樣式;不僅繼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詩,并且發(fā)展為敘事言情的長篇巨制;不僅擴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運用,還創(chuàng)造了風(fēng)格特別優(yōu)美整齊的近體詩。近體詩是當(dāng)時的新體詩,它的創(chuàng)造和成熟,是唐代詩歌發(fā)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中國古曲詩歌的音節(jié)和諧、文字精煉的藝術(shù)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為古代抒情詩找到一個最典型的形式,還特別為人民所喜聞樂見。但是近體詩中的律詩,由于它有嚴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詩的內(nèi)容受到束縛,不能自由創(chuàng)造和發(fā)揮,這是它的長處帶來的一個很大的缺陷。
派別
山水田園詩派
代表人物:王維、孟浩然
特點:題材多青山白云、幽人隱士;風(fēng)格多恬靜雅淡,富于陰柔之美;形式多五言古詩 、五絕、五律。
代表作:
王維:《山居秋暝》《西施詠》《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等
孟浩然:《過故人莊》等
邊塞詩派
代表人物:高適、岑參、王昌齡、李益、王之渙、李頎。
特點: 描寫戰(zhàn)爭與戰(zhàn)場,表現(xiàn)保家衛(wèi)國的英勇精神,或描寫雄渾壯美的邊塞風(fēng)光,奇異的風(fēng)土人情,又或描寫戰(zhàn)爭的殘酷,軍中的黑暗,征戍的艱辛,表達民族和睦的向往與情懷。
代表作:
高適:《燕歌行》《別董大》《薊門行五首》《塞上》《塞下曲》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王昌齡:《出塞》
李益:《從軍北征》
王之渙:《涼州詞》
李頎:《古意》
浪漫詩派
代表人物:李白。
特點: 以抒發(fā)個人情懷為中心,詠唱對自由人生個人價值的渴望與追求。詩詞自由、奔放、順暢、想象豐富、氣勢宏大。語言主張自然,反對雕琢。
代表作:
李白:《月下獨酌》《夢游天姥吟留別》《蜀道難》等。
現(xiàn)實詩派
代表人物:杜甫。
特點: 詩歌藝術(shù)風(fēng)格沉郁頓挫,多表現(xiàn)憂時傷世,悲天憫人的情懷。自中唐到宋代以來都繼承了杜甫的寫實風(fēng)格。
代表作:《三吏》《三別》《兵車行》等。
分期
初唐時期
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家是“初唐四杰”——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此外,還有陳子昂也是初唐有名的詩人,他是第一個舉起詩歌革命大旗的作家。在文風(fēng)上,初唐時期的詩人作品中氣象萬千,雄渾博大,已經(jīng)從南北朝爭相纖構(gòu)狹小的宮體詩中逐漸走了出來,開辟了新的世界。
盛唐時期
經(jīng)濟繁榮,國力強盛,唐詩發(fā)展至頂峰時期,題材廣闊,流派眾多,出現(xiàn)“邊塞詩派”與“田園詩派”等。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和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即是這一時期最杰出的代表。他們的詩雄視千古,為一代之冠,在他們的筆下,無論五律七律,五絕七絕、古風(fēng)歌行皆達到很高的藝術(shù)成就,正如韓愈所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比缋畎椎摹秹粲翁炖岩髁魟e》《將進酒》等;杜甫的《三吏》、《三別》等;另有王維、孟浩然代表田園詩派和高適、岑參代表邊塞詩派。張若虛、賀知章、張旭、包融被稱為“吳中四士”。
中唐時期
在中唐時期,分為前期與后期,前期處于低潮,后期則重現(xiàn)繁榮景象。前期代表詩人劉長卿、韋應(yīng)物(山水詩,王孟余緒)、盧綸、李益(邊塞詩,高適、岑參余緒)后期則出現(xiàn)“新樂府詩派”、“韓孟詩派”。白居易、元稹領(lǐng)導(dǎo)了新樂府運動。白居易,他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進步理論主張,白居易的詩明白曉暢,通俗易懂,深受群眾喜愛,代表作有《長恨歌》《琵琶行》等;此外,劉禹錫,李賀之詩也頗有成就。
晚唐時期
晚唐時期為夕陽返照時期晚唐詩人較著名的有:溫庭筠、李商隱、杜牧、韋莊等。其中,李商隱和杜牧被人們稱為“小李杜”。
稱號
詩骨--陳子昂:其詩詞意激昂,風(fēng)格高峻,大有“漢魏風(fēng)骨”,被譽為“詩骨”。
詩杰--王勃:其詩流利婉暢,宏放渾厚,獨具一格,人稱“詩杰”。
詩狂--賀知章:秉性放達,自號“四明狂客”, 因其詩豪放曠達,人稱“詩狂”。
詩家天子 (另一種說法--詩家夫子)七絕圣手--王昌齡:其七絕寫的“深情幽怨,音旨微?!保蚨e為“詩家天子”。
詩仙--李白:詩想象豐富奇特,風(fēng)格雄渾奔放,色彩絢麗,語言清新自然,被譽為“詩仙”。
詩圣--杜甫:其詩緊密結(jié)合時事,思想深厚。境界廣闊,人稱為“詩圣”。
詩囚--孟郊:作詩苦心孤詣,慘淡經(jīng)營,元好問曾稱之為“詩囚”。
詩奴--賈島:一生以作詩為命,好刻意苦吟,人稱其為“詩奴”。
詩豪--劉禹錫:其詩沉穩(wěn)凝重,格調(diào)自然格律粗切,白居易贈他“詩豪”的美譽。
詩佛--王維:王維不少詩歌中有濃厚佛教禪宗意味,以禪入詩。
詩魔--白居易:其作詩非??炭啵熬瓶裼忠娔Оl(fā),日午悲吟到日西”,人稱“詩魔”。
五言長城--劉長卿:擅長五言詩,他的五言詩作是全部詩作的十分之七八,自稱“五言長城”。
詩鬼--李賀:其詩善于熔鑄詞采,馳騁想象,運用神話傳說創(chuàng)造出璀璨多彩的形象,故稱其為“詩鬼”。
詩雄-岑參
七律圣手--李商隱
并稱
李杜--李白、杜甫?
小李杜--李商隱、杜牧??
蘇李--蘇味道、李嶠?
元白--元稹、白居易?
劉白--劉禹錫、白居易?
劉柳--劉禹錫、柳宗元?
韓孟詩派--韓愈、孟郊?
高岑--高適、岑參?邊塞詩人?
王孟--王維、孟浩然?山水詩人
郊寒島瘦--孟郊、賈島?苦吟詩人?
溫韋--溫庭筠、韋莊?花間派的代表
沈宋--沈佺期、宋之問
皮陸--皮日休、陸龜蒙
二李--李益、李賀
南朝三謝--謝靈運、謝惠連、謝眺
文章四友--杜審言、蘇味道、李嶠、崔融
中興四大詩人--陸游、楊萬里、范成大、尤袤
永嘉四靈--南宋詩人徐照、徐璣、翁卷、趙師秀
蘇辛--蘇軾、辛棄疾
蘇黃--蘇軾、黃庭堅
南施北宋--施閏章、宋琬?清初詩人
嶺南三家--屈大均、陳恭尹、梁佩蘭
晚清詩界革命二巨子--黃遵憲、丘逢甲
韓柳--韓愈、柳宗元??三蘇--蘇洵、蘇軾、蘇轍
初唐歌
這是唐詩繁榮的準(zhǔn)備時期,重要詩人有被稱為“初唐四杰”的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此外還有陳子昂、沈佺期、宋之問等。唐代建國初的詩歌仍沿著南朝詩歌的慣性發(fā)展,柔靡纖弱,毫無生氣?!八慕堋钡某霈F(xiàn)開始轉(zhuǎn)變了這種風(fēng)氣。他們才氣橫溢,不滿現(xiàn)狀,通過自己的詩作抒發(fā)憤激不平之情和壯烈的懷抱,拓寬了詩歌題材。如楊炯的《從軍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p>
這種激揚豪邁的格調(diào),為唐初詩壇吹進一股新風(fēng)。詩中表現(xiàn)了青年人不甘寂寞,想投筆從戎,到邊疆建功立業(yè)的熱望。寧可做個低級軍官(百夫長),也不想作書生老死窗下。繼“四杰”而起的是陳子昂,他從理論上對南朝以來衰弱的詩風(fēng)提出批評,認為這類詩專門玩弄華麗的辭藻,內(nèi)容空虛,拋棄了《詩經(jīng)》重視思想性的傳統(tǒng)。對此他耿耿于心,提倡學(xué)習(xí)“漢魏風(fēng)骨”,恢復(fù)建安時代的詩風(fēng)。他的38首《感遇》詩實踐了自己的主張,影響很大。他的《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蒼涼遼闊,哀而不傷,被認為是懷古詩的絕唱。韓愈曾說:“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評價了他在唐詩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沈佺期、宋之問的貢獻主要在詩歌格律方面。他們總結(jié)了“永明體”以來詩人們探索詩歌格律的成果,以自己的詩作,促進“近體詩”最后定型。
鑒賞唐詩,首先要對“近體詩”和“古體詩”的分別有個概要的了解,掌握它們各自的特點,就能更好地領(lǐng)略其妙處。
古體詩
又稱古詩或古風(fēng)。這個概念和通常說的“古代詩歌”不同,是專用名詞,專指唐代以前流行并在唐代繼續(xù)流行的一種詩體,和唐代形成的近體詩相對存在。古體詩的特點是:每篇句數(shù)不限,每句字數(shù)不限,可押韻也可不押韻,押韻也可換韻,句與句間沒有平仄對應(yīng)和用詞對仗的要求。一句話,古體詩格律上比較自由,同近體詩在格律上有極嚴格的要求不同。
古體詩分兩大類:五言古詩和七言古詩(或簡稱五古和七古)。此外還有句式長短不齊的古詩,一般歸入七古。有的古體詩句數(shù)、字數(shù)和律詩相同,但用韻、平仄和對仗都不同于律詩的要求,所以仍是古詩。上文講到的《古詩十九首》及陶淵明等人的詩都是古詩。
近體詩
又叫今體詩(“近”和“今”都是就唐代而言的),講求嚴格的格律。近體詩有四項基本要求:一是句數(shù)、字數(shù)有規(guī)定;二是按規(guī)定的韻部押韻;三是上句和下句各字之間要求平仄對立和相粘;四是規(guī)定某些句子之間用詞要對仗,即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等。
近體詩分兩大類:(1)律詩,由八句組成,五字句的稱五言律詩,七字句的稱七言律詩。(2)絕句,由四句組成,五字句的稱五言絕句,七字句的稱七言絕句。下面我們分別舉例說明。如大家熟悉的王之渙的《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這是五言絕句,它必須是四句20字。其次它必須依照用韻要選一個韻部的字作韻腳①,這首詩的“流”、“樓”兩字就屬“十一尤”韻。再次,它用的字必須合乎規(guī)定的平仄格式,這樣讀起來才抑揚間錯,和諧動聽。這首詩的平仄格式是: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用·標(biāo)出來的字可平可仄,其余的字不能變通。平——指的是古漢語中的平聲字;仄——指的是古代漢語中的上聲、去聲、入聲字。按普通話說,陰平(第一聲)、陽平(第二聲)字屬平;上聲(第三聲)、去聲(第四聲)字屬仄。絕句詩上下句之間可以對仗,也可以不對仗。這首絕句全首對仗,后兩句“欲窮”對“更上”,“千里”對“一層”,“目”對“樓”。
我們舉《登鸛雀樓》這首詩來說明近體詩最基本的格律要求,此外五言絕句還有三種平仄格式,共四種格式。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也都各有四種平仄格式。關(guān)于近體詩的平仄格式,只舉上例作些提示,不再詳細介紹了。如果不想創(chuàng)作這類詩,只是鑒賞前人作品,那么關(guān)于格律的要求知道得粗略些,也是無妨的。
七言絕句,我們舉孟浩然的《送杜十四之江南》來看:
荊吳相接水為鄉(xiāng),君去春江正淼茫。
日暮孤帆泊何處?天涯一望斷人腸。
表達了送別友人遠行時留戀悵惘的感情。全詩四句,28個字,押的是“七陽”韻,平仄按規(guī)則。因絕句允許不對仗,這首詩就沒有對仗。
五言律詩,我們看戴叔倫的《除夜宿石頭驛》:
旅館誰相問。寒燈獨可親。
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
寥落悲前事,支離笑此身。
愁顏與衰鬢,明日又逢春。
這是除夕之夜晚遠離家鄉(xiāng)親人獨宿逆旅感慨自身遭際的詩。全詩八句,40個字,押“十一真”韻,平仄合規(guī)則。律詩的一二句稱“首聯(lián)”,三四句稱“頷聯(lián)”,五六句稱“頸聯(lián)”,七八句稱“尾聯(lián)”。律詩的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必須對仗。如這首的頷聯(lián)“一年”對“萬里”,“將盡”對“未歸”,“夜”對“人”;頸聯(lián)“寥落”對“支離”,“悲”對“笑”,“前事”對“此身”。
七言律詩,我們看柳宗元的《別舍弟宗一》:
寥落殘魂倍黯然,霜垂別淚越江邊。
一身去國六千里,萬死投荒十二年。
桂嶺瘴來云似墨,洞庭春盡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夢,長再荊門郢樹煙。
這是柳宗元被貶到蠻荒的柳州,送別堂弟柳宗一去江陵時寫的詩,情緒極度感傷悲憤。全詩八句,56個字,用的是“一先”韻,平仄合規(guī)則,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對仗工整。七言律詩第一句多用韻,也可不用韻,這首用韻。
律詩中還有一種“排律”(延長),即把律詩延長至10句以上乃至百句,除首、尾兩聯(lián)外,中間所有出句與對句全要對仗。排律通常為五言。
唐代詩歌的樣式,在初唐時期已經(jīng)齊備,到盛唐時期就出現(xiàn)了詩歌創(chuàng)作的高峰。
盛唐歌
到公元8世紀(jì)初,唐王朝出現(xiàn)了所說的“開元盛世”,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到鼎盛。詩歌創(chuàng)作領(lǐng)域也出現(xiàn)大批優(yōu)秀詩人,寫下內(nèi)容異常豐富的詩歌。其中田園山水詩和描寫邊塞戰(zhàn)爭的詩占相當(dāng)比重,李白、杜甫也出現(xiàn)在這時。下面分別作扼要介紹。
山水田園詩
這類詩歌最有名的作者首推王維。王維,字摩詰,官至尚書右丞,習(xí)慣上又稱他王右丞。他受佛教思想影響,厭倦官僚生活,長期隱居于輞〔wǎng讀音同“網(wǎng)”〕川別業(yè),熱愛自然,熟悉農(nóng)村,詩寫得恬靜閑適,具有一種靜態(tài)美。如《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窮巷牛羊歸。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
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
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
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
夕陽的余輝映照著村落(墟落),歸牧的牛羊涌進村巷中。老人惦念著去放牧的孫兒,拄著拐杖在柴門外望他歸來。在野雞聲聲鳴叫中,小麥已經(jīng)秀穗,吃足桑葉的蠶兒開始休眠。豐年在望,荷鋤歸來的農(nóng)民彼此見面,娓娓動情地聊起家常。這美好的情景使詩人聯(lián)想到官場明爭暗斗的可厭,覺得隱居在這樣的農(nóng)村該是多么安靜舒心;惆悵之余不禁吟起《詩經(jīng)》中“式微,式微,胡不歸?”的詩句(意即:天黑啦,天黑啦,為什么還不回家呀?),表明他歸隱田園的志趣。王維精通音樂、繪畫、書法,藝術(shù)修養(yǎng)深厚;蘇東坡評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上面這首詩就可以說是一幅田園畫。
與王維齊名的詩人是孟浩然,原籍襄陽(在今湖北?。1环Q為孟襄陽,據(jù)說他曾在張九齡官署偶然遇到唐玄宗。玄宗知道他的詩名,命他朗誦詩作。他誦讀了《歲暮歸南山》,其中有“不才明主棄”(我缺乏才能,所以圣明的君主不用我)一句,玄宗聽了大不高興,說:“是你不求當(dāng)官,不是我不讓你當(dāng)官,你怎么能怪我!”后來他考進士沒被錄取,也沒正式做官,長期漫游和隱居,以山水詩聞名于世。他的《過故人莊》一詩流傳最廣: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老朋友殺雞做飯,請他到村中作客。近看,茂密的綠樹嚴嚴地圍住村莊;遠望,青翠的山巒向遠方延伸開去。打開軒窗,可見到堆著谷物的場院和青青的菜園;端著酒杯興致勃勃地聊起桑麻的長勢和收獲。在這樣天然圖畫中與好友飲醇酒,啖佳肴,縱情談笑,該是多么快樂和愜意!酒后,朋友間仍戀戀不舍,約定九九重陽節(jié)再來歡聚,痛飲美酒,醉賞菊花。
儲光羲也是一位失意的隱士,他的《釣魚灣》寫了隱居的情趣:
垂釣綠灣春,春深杏花亂。
潭清疑水淺,荷動知魚散。
日暮待情人,維舟綠楊岸。綠蔭蔽天,落花飄地,清潭見底,荷動魚散,漁翁之意不在魚,單是這美好的景致就是最好的享受了。日暮罷釣系船,在綠楊芳草中等待好朋友(情人)來相見,這樣無憂無慮的生活,不就等于神仙了嗎?實際上他們的生活也不會沒有困擾和煩惱,然而作詩時要暫時拋開它,抓住某一美好的場景和情緒,盡情發(fā)揮和渲染,詩人滿足了創(chuàng)作欲,也給讀者帶來美的享受,這就叫作詩。
邊塞戰(zhàn)爭詩
在唐代的對外戰(zhàn)爭中,許多文人參與進去,對邊塞和軍旅生活有親身體驗,從戎而不投筆,寫詩描繪蒼涼的邊塞風(fēng)光,贊頌將士們的勇武精神,或詛咒戰(zhàn)爭帶來的災(zāi)難,于是有了邊塞詩派。著名詩人岑參的《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有代表性:
“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料知短兵不敢接,車師西門佇獻捷!”(篇幅限制,省略)
詩中的“走馬川”、“輪臺”、“金山”、“車師”都是常見的北方或西域地名,這里用來做地名的代號,并非實指,所以讀詩時不必求真,只注重理解詩意詩情。這首詩一開始,就大筆淋漓地描繪出西域狂風(fēng)彌天、飛沙走石的惡劣環(huán)境。匈奴(代表異族)來犯,狼煙四起;將軍帶兵奔赴戰(zhàn)場迎敵。夜行軍兵器互相碰撞,盡管寒風(fēng)如刀,落雪的五花馬背上依然熱汗蒸騰,很快又結(jié)成冰凌。在帳幕里起草討敵的檄文(戰(zhàn)書),還未等寫完,硯臺里的墨水已凍成冰塊。這樣吃苦耐勞勇武向前的軍隊,一定會使敵人聞風(fēng)喪膽,不敢交戰(zhàn);那我們就在車師的西門等待勝利凱旋的捷報吧!詩中表現(xiàn)的樂觀豪邁的氣概,正是盛唐時期時代精神的體現(xiàn)。李頎的《古從軍行》也很有名:
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
行人刁斗風(fēng)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營萬里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
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
聞道玉門猶被遮,應(yīng)將性命逐輕車。
年年戰(zhàn)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
軍隊白天要登上山頭瞭望烽火報警的情況,黃昏時又匆匆趕到交河(在新疆吐魯番,此代有水的地方,非實指)去飲戰(zhàn)馬。刁斗是一種銅制的鍋,白天用它燒飯,夜里做打更的柝〔tuò拓〕用。軍人們背著刁斗在刮得昏天黑地的風(fēng)沙中艱難行進,這時聯(lián)想到漢代從這條路遠嫁烏孫王的公主一路上彈奏的琵琶曲,一定是充滿幽怨。在荒無人煙的地方野營過夜,飄起彌漫天地的大雪,和遠處的沙漠連成迷蒙一片。秋夜里南飛大雁的鳴叫聲凄厲又哀傷,交戰(zhàn)對方的胡兵也耐不住這艱苦生活而落下眼淚。聽說朝廷已傳下不準(zhǔn)后退的命令,只能拚著性命跟隨將軍(輕車將軍為官名)去死戰(zhàn)。年年有無數(shù)人拋骨荒遠的異鄉(xiāng),成果是葡萄(蒲桃)從西域傳入中原種植,供富貴者享用。詩中雖流露出哀怨的情緒,基調(diào)還是高昂進取的。
戰(zhàn)爭是殘酷的。公元714年唐朝軍隊與吐蕃在臨洮的長城堡附近有過一場大戰(zhàn),殺獲吐蕃數(shù)萬人。王昌齡的《塞下曲》寫到這場戰(zhàn)爭:
飲馬渡秋水,水寒風(fēng)似刀。
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
昔日長城戰(zhàn),咸言意氣高。
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
戰(zhàn)爭過后多年,戰(zhàn)場依然暗淡凄涼,漫漫的黃塵,雜亂的蒿草,白骨散棄其中,永遠被人遺忘。無論死者是哪一方的,對其本人和家庭來說,都是凄慘的悲劇。
還有王昌齡的《出塞》,揭露了戰(zhàn)爭帶來的苦難,希望良將保家衛(wèi)國。
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李白的詩
李白(公元701—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盛唐最杰出的詩人,也是中國文學(xué)史上繼屈原之后又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素有“詩仙”之稱。他經(jīng)歷坎坷,思想復(fù)雜,既是一個天才的詩人,又兼有游俠、刺客、隱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氣質(zhì)。儒家、道家和游俠三種思想,在他身上都有體現(xiàn)?!肮Τ缮硗恕笔侵渌簧闹鲗?dǎo)思想。
李白,祖籍隴西成紀(jì)(現(xiàn)甘肅省靜寧縣),一說生于中亞西域的碎葉城(在今吉爾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凱克以東的托克馬克市附近),先人曾流落西域,大約在李白五歲時遷至四川昌?。ń窠涂h),并在此度過青少年時期。李白家境富裕,少年時飽讀百家書,表現(xiàn)出不凡的文學(xué)才能。同時好交游,受朋友和社會影響,喜談修道成仙,向往行俠仗義,慷慨有大志,性格豪放不羈。25歲時離開家鄉(xiāng),漫游長江、黃河南北各地,結(jié)交社會名流,以詩文獲得很高的社會聲望。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由友人薦舉,唐玄宗召見他,任他為翰林待詔,做皇帝的侍從文人,居長安近三年,使他對宮廷和貴族社會有了直接了解。由于權(quán)臣排擠,于天寶三年(公元745年)離開長安,再度開始漫游生活。在洛陽,他與比他小11歲的杜甫相識,結(jié)下終生友誼。安史之亂開始時,他已55歲,正在宣城(在今安徽)。在安史之亂中,他懷著報國之情,應(yīng)永王李璘之邀,入其幕府做事;后李璘被肅宗李亨鏟除,李白則被流放夜郎(在今貴州),中途遇赦而歸,生活于金陵(今南京)和宣城間,寶應(yīng)元年(公元762年)病逝于當(dāng)涂(在今安徽),享年62歲。
李白留給后世人九百多首詩篇。這些熠熠生輝的詩作,表現(xiàn)了他一生的心路歷程,是盛唐社會現(xiàn)實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藝術(shù)寫照。李白一生都懷有遠大的抱負,他毫不掩飾地表達對功名事業(yè)的向往?!读焊σ鳌贰蹲x諸葛武侯傳書懷》《書情贈蔡舍人雄》等詩篇中,對此都有繪聲繪色的展露。李白自少年時代就喜好任俠,寫下了不少游俠的詩,《俠客行》是此類詩的代表作。在長安3年經(jīng)歷的政治生活,對李白的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他的政治理想和黑暗的現(xiàn)實,發(fā)生了尖銳的矛盾,胸中淤積了難以言狀的痛苦和憤懣。憤怒出好詩,于是,便寫下了《行路難》《古風(fēng)》《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等一系列仰懷古人,壯思欲飛;自悲身世,愁懷難遣的著名詩篇。李白大半生過著流浪生活,游歷了全國許多名山大川,寫下了大量贊美祖國大好河山的優(yōu)美詩篇,借以表達出他那種酷愛自由、渴望解放的情懷。在這一類詩作中,奇險的山川與他那叛逆的不羈的性格得到了完美的契合。這種詩在李白的詩歌作品中占有不小的數(shù)量,被世世代代所傳誦,其中《夢游天姥吟留別》是最杰出的代表作。詩人以淋漓揮灑、心花怒放的詩筆,盡情地?zé)o拘無束地舒展開想象的翅膀,寫出了精神上的種種歷險和追求,讓苦悶、郁悒的心靈在夢中得到了真正的解放。而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詩句,更把詩人的一身傲骨展露無遺,成為后人考察李白偉大人格的重要依據(jù)。
李白作為一個熱愛祖國、關(guān)懷人民、不忘現(xiàn)實的偉大詩人,也十分關(guān)心戰(zhàn)爭這一重要問題。對保衛(wèi)邊疆的將士予以熱情的歌頌(如《塞下曲》),對統(tǒng)治者的窮兵黷武則給予無情的鞭撻(如《戰(zhàn)城南》《丁都護歌》等)。李白還寫了不少樂府詩,描寫勞動者的艱辛生活,表達對他們的關(guān)心與同情(如《長干行》《子夜吳歌》等)。
李白的詩具有“筆落驚風(fēng)雨,詩成泣鬼神”的藝術(shù)魅力,這也是他的詩歌最鮮明的藝術(shù)特色。作為一個浪漫主義詩人,李白調(diào)動了一切浪漫主義手法,使詩歌的內(nèi)容和形式達到了完美的統(tǒng)一。李白的詩富于自我表現(xiàn)的主觀抒情色彩十分濃烈,感情的表達具有一種排山倒海、一瀉千里的氣勢。比如,他入京求官時,“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想念長安時,“狂風(fēng)吹我心,西掛咸陽樹。”這樣一些詩句都是極富感染力的,極度的夸張、貼切的比喻和驚人的幻想,讓人感到的卻是高度的真實。在讀到“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這些詩句時,讀者不能不被詩人綿長的憂思和不絕的愁緒所感染。李白的這一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在《夢游天姥吟留別》,《蜀道難》等詩中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
李白詩中常將想象、夸張、比喻、擬人等手法綜合運用,從而造成神奇異采、瑰麗動人的意境,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義詩作給人以豪邁奔放、飄逸若仙的韻致的原因所在。他的語言正如他的兩句詩所說,“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明朗、活潑、雋永。
李白的詩歌對后代產(chǎn)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中唐的韓愈、孟郊、李賀,宋代的蘇軾、陸游、辛棄疾,明清的高啟、楊慎、龔自珍等著名詩人,都受到李白詩歌的巨大影響 。
李白終生幻想施展抱負,干一番經(jīng)天動地的大事業(yè)。這在他的詩中隨處可見。在《上李邕》一詩中說:
大鵬一日同風(fēng)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假令風(fēng)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
世人見我恒殊調(diào),見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猶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他以《莊子》里講的那個攪動天海的大鵬自比,對自己的政治才能充滿自信,受到世人嘲笑,還以孔子(宣父)“后生可畏”的話為自己辯解。詩人在政治上十分天真,實際他未必具備政治家的才干,他的“大言”遭冷笑并不奇怪。然而作為詩人,他卻是個天縱之才,是一只遨游天海的大鵬。他一生作詩人,政治上無作為,在他自己看來是不幸,可是對中國文學(xué)來說,卻是大幸。唐詩如無李白,那就同華美的大廈拿掉一根棟梁,那才是極大的遺憾呢。
李白有相當(dāng)數(shù)量的詩是對社會不平的揭露和抨擊,如《古風(fēng)五十九首》之一首:
大車揚飛塵,亭午暗阡陌。
中貴多黃金,連云開甲宅。
路逢斗雞者,冠蓋何輝赫。
鼻息干虹蜺〔ní倪〕,行人皆怵惕。
世無洗耳翁,誰知堯與跖。
這是諷刺皇帝身邊得勢的佞幸人物。他們坐著華貴的大車招搖過市,蕩起漫天灰塵。一些宦官(中貴)錢多得不得了,修起宏麗的住宅。替皇帝開心的斗雞人,也坐著帶華蓋的車耀武揚威。他們鼻孔朝天,噴出的氣息仿佛吹動了天空的云霞(極言其驕橫),路上行人被嚇得不敢靠近。最后詩人慨嘆,社會上再也沒有許由(洗耳翁)那樣的賢人了,誰還能分出好人(堯)和壞人(跖)呢?傳說古代的圣君唐堯要把帝位讓給許由;許由聽說后認為污染了自己的耳朵,就跑到河邊去洗耳朵,他被認為是厭棄名利的賢人。跖,是傳說中古代的“大盜”,當(dāng)然是作為壞人的代名詞。唐玄宗后期政治腐敗,王朝走下坡路,李白敏感到這一點,在詩中給以暴露和諷刺。李白直接描寫人民苦難的詩不太多,但寫得極精彩,如《戰(zhàn)城南》:
“去年戰(zhàn),桑干源……乃知兵者是兇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篇幅限制,省略)
這首詩用的是漢代樂府詩的題目,有意學(xué)習(xí)樂府詩的傳統(tǒng)。“桑干”、“蔥河”、“條支”、“天山”都是邊疆地名。唐代兵士遠離故土到這些地方征戰(zhàn),往往有去無回。有些邊疆民族以戰(zhàn)爭劫掠為業(yè),古今不知有多少人戰(zhàn)死荒漠之中。秦代修筑長城防備匈奴的地方,至今漢家兒郎仍然烽火不息,戰(zhàn)爭不斷。戰(zhàn)敗的馬匹在戰(zhàn)場上悲鳴尋找它的主人,而它的主人卻被烏鴉和鷹啄食,腸子都掛上枯樹枝頭。士卒戰(zhàn)死,領(lǐng)兵的將軍也空忙一場,毫無所獲。最后詩人用古代兵書的話說:戰(zhàn)爭可不是好玩的東西,有德的君主只有在不得已時才用到它。唐玄宗好大喜功,連年征戰(zhàn),百姓遭難,這首詩即為此而發(fā)。
李白描繪祖國大好河山的詩很多,多為杰作。他的這類詩同王維、孟浩然的詩格調(diào)不同,如果說王維、孟浩然的風(fēng)景詩是細致入微的工筆畫,李白的風(fēng)景詩則是飛動椽筆的大寫意。他常常不是作一草一木的刻畫,而是從宏觀攝取大自然的神韻。長江大河,巉〔chán蟬〕巖峭壁,萬里風(fēng)云,幽石古木,一到他筆下立刻飛動起來,為他所驅(qū)遣,創(chuàng)造出一個與造化同在的神話般的世界。如《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中寫廬山景色:
金闕前開二峰長,銀河倒掛三石梁。
香爐瀑布遙相望,回崖沓嶂凌蒼蒼。
翠影紅霞映朝日,鳥飛不到吳天長。
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
黃云萬里動風(fēng)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這是多么宏大的氣勢!只有李白的胸懷才能裝下這樣的氣勢,只有李白的神筆才能寫出這樣的氣勢。又如著名的《蜀道難》中的一段: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biāo)……使人聽此凋朱顏!”(篇幅限制,請參見原文)
這是一段絕妙的風(fēng)景描繪。詩人用極度夸張的語言寫出蜀道的艱難險峻:太陽神駕著六龍的車子到這里也要折回來,奔騰的江水也要撞回來;黃鶴飛不過去,猿猴也愁于攀援。著名的青泥嶺道路彎曲險怪,行人伸手可摸到天上的參星和井星,累得喘不過氣,無不拍著胸膛長聲悲嘆。山中幽深的古木之上,各種鳥類的鳴叫更增加了神秘恐怖的氣氛。這難于上青天的蜀道,不要說去通過,就連聽人說一說,也把臉都嚇白了。詩人筆下蜀道上的奇姿壯彩,真可開拓讀者的心胸神臆,令人魂悸魄動,驚起長嗟。這段詩句的奇思異想和豪壯奔放的風(fēng)格,正是李白詩獨具的特色。
清代詩人趙翼評李白詩說:“詩之不可及處,在乎神識超邁,飄然而來,忽然而去,不屑屑于雕章琢句,亦不勞勞于鏤心刻骨,自有天馬行空不可羈勒之勢?!保ā懂T北詩話》卷一)這段話概括出李白詩的藝術(shù)風(fēng)格。李白自覺地繼承了屈原以來詩歌的浪漫主義精神,加上他的天才和勤奮,創(chuàng)造出獨特的李白風(fēng)格。他的詩歌,第一個特點是具有濃烈的激情。他心地純潔,胸懷開闊,憎愛分明,高興時美酒清歌,仰天大笑;悲憤時要“捶碎黃鶴樓”,“倒卻鸚鵡洲”(《江夏贈韋南陵冰》),歌哭笑罵,無所避忌。第二個特點是無比豐富的想象力。詩思來如迅電,去如疾風(fēng),縱橫變幻,大起大落,隨著他抒情的需要,上下古今人物,天文地理知識,真實的歷史,虛幻的神話隨時來到他的筆下,注入詩句,為他服務(wù)。第三個特點是常用夸張的語言抒發(fā)激情;如“白發(fā)三千丈”、“燕山雪花大如席”、“一風(fēng)三日吹倒山”之類極度夸張的詩句,在他的詩中所在皆是。唯其夸張,所以傳神,極不準(zhǔn)確的語言卻極準(zhǔn)確地表達了他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