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真東渡
鑒真其人
個人簡介
鑒真原姓淳于,14歲時在揚州出家。由于他刻苦好學,中年以后便成為有學問的和尚。公元742年(唐天寶元年),他應(yīng)日本僧人邀請,先后6次東渡,歷盡千辛萬苦,終于在754年到達日本。他留居日本10年,辛勤不懈地傳播唐朝多方面的文化成就。他帶去了大量書籍文物。同去的人,有懂藝術(shù)的,有懂醫(yī)學的。他們也把自己的所學用于日本。鑒真根據(jù)中國唐代寺院建筑的樣式,為日本精心設(shè)計了唐招提寺的方案。經(jīng)過兩年,唐招提寺建成了。這是日本著名的佛教建筑。
東渡原因
鑒真,唐代赴日傳法名僧,日本常稱為“過海大師”﹑“唐大和尚”,俗姓淳于。揚州江陽縣(今江蘇揚州)人。十四歲(一說十六歲)于揚州大明寺出家。曾巡游長安﹑洛陽?;負P州后,修崇福寺﹑奉法寺等大殿,造塔塑像,宣講律藏。四十余年間,為俗人剃度,傳授戒律,先后達四萬余人,江淮間尊為授戒大師。
當時,日本佛教戒律不完備,僧人不能按照律儀受戒。733年(日本天平五年),僧人榮睿、普照隨遣唐使入唐,邀請高僧去傳授戒律。訪求十年,決定邀請鑒真。742年(唐天寶元年)鑒真不顧弟子們勸阻,毅然應(yīng)請,決心東渡。由于地方官阻撓和海上風濤險惡,先后四次都未能成行。第五次漂流到海南島,榮病死,鑒真雙目失明,751年(唐天寶十載)又回到揚州。
曲折過程
在6次東渡日本中,鑒真等人遇到許多挫折,第一次東渡前,將和鑒真同行的徒弟跟一個和尚開玩笑,結(jié)果那個和尚惱羞成怒,誣告鑒真一行造船是與海盜勾結(jié)。地方官員聞訊大驚,派人拘禁了所有僧眾,首次東渡因此未能成行。
其后接連失敗,第五次東渡最為悲壯。那一年鑒真已經(jīng)60歲了,船隊從揚州出發(fā),剛過狼山(今江蘇南通)附近,就遇到狂風巨浪,在一個小島避風。一個月后再次起航,走到舟山群島時,又遇大浪。第三次起航時,風浪更大,向南漂流了14天,靠吃生米、飲海水度日,最后抵達海南島南部靠岸。歸途中,鑒真因長途跋涉,過度操勞,不幸身染重病,雙目失明。
鑒真最后一次東渡也并非一帆風順。正當船隊揚帆起航時,一只野雞忽然落在一艘船的船頭。鑒真認為江灘蘆葦叢生,船隊驚飛野雞不足為怪,而日本遣唐使卻認為不是吉兆,于是船隊調(diào)頭返回,第二天才重新起航,歷盡艱險到達日本。
鑒真帶去很多佛經(jīng)和醫(yī)書到日本。他主持重要佛教儀式,系統(tǒng)講授佛經(jīng),成為日本佛學界的一代宗師。他指導日本醫(yī)生鑒定藥物,傳播唐朝的建筑技術(shù)和雕塑藝術(shù),設(shè)計和主持修建了唐招提寺。這座以唐代結(jié)構(gòu)佛殿為藍本建造的寺廟是世界的一顆明珠,保存至2022年。鑒真死后,其弟子為他制作的坐像。至今仍供奉在寺中,被定為“國寶”。
六次東渡
東渡事由
742年,日本留學僧榮睿、普照到達揚州,懇請鑒真東渡日本傳授“真正的”佛教,為日本信徒授戒。當時,大明寺眾僧“默然無應(yīng)”,唯有鑒真表示“是為法事也,何惜身命”。遂決意東渡。
第一次
742年冬,鑒真及弟子21人,連同四名日本僧人,到揚州附近的東河既濟寺造船,準備東渡。
時日本僧手中持有宰相李林甫從兄李林宗的公函,因此地方官揚州倉曹李湊也加以援助。不料鑒真一位弟子道航與一名師弟如海開玩笑說:“人皆高德行業(yè)肅清。如如海等少學可停卻矣”,如海信以為真,大怒,便誣告鑒真一行造船是與海盜勾結(jié),準備攻打揚州。當年海盜猖獗,淮南采訪使班景倩聞訊大驚,派人拘禁了所有僧眾,雖然很快放出,但是勒令日本僧人立刻回國,第一次東渡就此夭折。
第二次
744年1月,作了周密籌備后,鑒真等17僧(包括潛藏下來的榮睿、普照),連同雇傭的“鏤鑄寫繡師修文鐫碑等工手”85人,共100余人再次出發(fā)。結(jié)果尚未出海,便在長江口的狼溝浦遇風浪沉船。船修好后剛一出海,又遭大風,飄至舟山群島一小島,五日后眾人方被救,轉(zhuǎn)送明州(今浙江寧波)阿育王寺安頓。開春之后,越州(今浙江紹興)、杭州、湖州、宣州(今安徽宣城)各地寺院皆邀請鑒真前去講法,第二次東渡遂結(jié)束。
第三次
結(jié)束了巡回講法之后,鑒真回到了阿育王寺,準備再次東渡。此事為越州僧人得知,為挽留鑒真,他們向官府控告日本僧人潛藏中國,目的是“引誘”鑒真去日本。于是官府將榮睿投入大牢,遣送杭州。榮睿途中裝病,偽稱“病死”,方能逃離。第三次東渡就此作罷。
第四次
江浙一帶既然不便出海,鑒真于是決定從福州買船出海,率30余人從阿育王寺出發(fā)。剛走到溫州,便被截住,原來鑒真留在大明寺的弟子靈佑擔心師父安危,苦求揚州官府阻攔,淮南采訪使遂派人將鑒真一行截回揚州。第四次東渡不了了之。
第五次
748年,榮睿、普照再次來到大明寺懇請鑒真東渡。鑒真即率僧人14人,和工匠水手等共35人,陰歷6月28日從崇福寺出發(fā),再次東行。為等順風,出長江后鑒真一行在舟山群島一帶停留了數(shù)月,直到11月才能出海。在東海上,該船遭到強大北風吹襲,連續(xù)漂流14天才看到陸地,16天后方能上岸,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漂流到了振州(今海南三亞),入大云寺安頓。鑒真在海南停留一年,為當?shù)貛チ嗽S多中原文化和醫(yī)藥知識,時至今日,三亞仍有“曬經(jīng)坡”、“大小洞天”等鑒真遺跡。
之后,鑒真北返,經(jīng)過萬安州(今海南萬寧)、崖州(今海南??冢?、雷州、梧州到達始安郡(今廣西桂林),在始安開元寺鑒真又住了一年,又被迎去廣州講法,途徑端州(今廣東肇慶)時,榮睿病死該地龍興寺。在廣州,鑒真動心前往天竺,被慰留。入夏之后,鑒真繼續(xù)動身,經(jīng)韶州時,普照辭去,臨別之時,鑒真發(fā)誓“不至日本國。本愿不遂”。此時,鑒真由于水土不服加之旅途勞頓,又為庸醫(yī)所誤,導致雙目失明。過了大庾嶺,鑒真大弟子祥彥又在吉州(今江西吉安)坐化,鑒真十分悲痛。接下來鑒真又經(jīng)過了廬山、江州(今江西九江)、潤州江寧縣(今江蘇南京),回到了揚州。第五次東渡結(jié)束。
第六次
由于鑒真的游歷遍于半個中國,因此聲名大噪。
753年,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吉備真?zhèn)洹㈥撕獾热藖淼綋P州,再次懇請鑒真同他們一道東渡。當時唐玄宗崇信道教,意欲派道士去日本,為日本拒絕,因此不許鑒真出海。鑒真便秘密乘船至蘇州黃泗浦(在今張家港市塘橋鎮(zhèn)鹿苑東渡苑內(nèi)),轉(zhuǎn)搭遣唐使大船。隨行人眾24人,其中僧尼17人。11月16日,船隊揚帆出海,此時,普照也于余姚趕來,11月21日,鑒真所乘舟與晁衡乘舟失散,12月6日剩余兩舟一舟觸礁,12月20日,抵達日本薩摩。第六次東渡終于成功。
人在日本
天皇的尊敬
鑒真到達日本后,受到孝謙天皇和圣武太上皇的隆重禮遇,754年2月1日,重臣藤原仲麻呂親自在河內(nèi)府迎接,2月4日,鑒真一行抵達奈良,同另一位本土華嚴宗高僧“少僧都”良辨統(tǒng)領(lǐng)日本佛教事務(wù),封號“傳燈大法師”、尊稱“大和尚”。
根據(jù)圣武和孝謙的意愿,鑒真作為律宗高僧,應(yīng)該負起規(guī)范日本僧眾的責任,杜絕當時日本社會中普遍存在的托庇佛門,以逃避勞役賦稅的現(xiàn)象,因此,孝謙下旨:“自今以后,傳授戒律,一任和尚”。但是,這引起了日本本國“自誓受戒”派的反對,尤其是興化寺的賢璟等人,激烈反對。于是,鑒真決定與其在興福寺公開辯論,在辯論中,鑒真做出讓步,承認“自誓受戒”仍可存在,但是作為正式認可的具足戒必須要有三師七證,結(jié)果賢璟等人皆被折服,舍棄舊戒。鑒真于是在東大寺中起壇,為圣武、光明皇太后以及孝謙之下皇族和僧侶約500人授戒。
然而,758年,作為鑒真最主要支持者的孝謙天皇在宮廷斗爭中失勢,被迫傳位給淳仁天皇。相應(yīng)的,鑒真也遭受到排擠。758年,淳仁天皇下旨,以“政事煩躁,不敢勞老”為由,解除了鑒真“大僧都”一職,并將在宮廷斗爭中敗死的原皇太子道祖王的官邸賜給鑒真。次年,鑒真弟子在該官邸草成一寺,淳仁賜名“唐招提寺”,鑒真從東大寺遷居至此。淳仁還下旨,令日本僧人在受戒之前必須前往唐招提寺學習,使得唐招提寺成為當時日本佛教徒的最高學府。763年(唐代宗廣德元年、淳仁天皇天平寶字七年)5月6日,鑒真在唐招提寺圓寂,入滅之前,其弟子為鑒真膜影,立夾漆像,傳世至今。
弟子
鑒真在日本的弟子很多,其中法進(709-778)是鑒真講授戒律和授戒的得力助手,被日本律宗奉為僅次于鑒真的“第二和尚”,撰有大量律學注疏,還經(jīng)常向日本學僧講述天臺三大部4遍,深受歡迎;思托積極協(xié)助鑒真營造唐招提寺,在向僧眾講授律學之外,也講授天臺宗教義,撰有日本最早的佛教史傳《延歷僧錄》,并撰寫鑒真?zhèn)饔洝洞筇苽鹘鋷熒洿蠛蜕需b真?zhèn)鳌?,日本元開的《東征傳》主要是據(jù)此書撰寫的;如寶在鑒真死后主持唐招提寺,在進入平安時代之后曾為桓武天皇及后妃、皇太子授戒,被日本律宗奉為繼承鑒真、法進之后的“第三和尚”。
意義
鑒真東渡具有極大的歷史意義促進了中日文化的交流與發(fā)展,佛教更為廣泛的傳播到東亞地區(qū),對日本的宗教和文化事業(yè)發(fā)展產(chǎn)生了積極深遠的影響,增進了中日兩國人民的友誼。
相關(guān)古文
《鑒真東渡日本》
唐高僧鑒真,本姓淳于,揚州江陽人,年十四出家為僧。稍長,遍游長安、洛陽,尋問名師,專研戒律。唐天寶元年,應(yīng)日僧普照輩延,東渡日本。然東海風驟浪高,或船覆,或糧匱,或失向,歷十二載,五渡未成。其時僧目盲,唯志不渝。天寶十二年,竟至日,翌年與奈良東建戒臺,授戒法。
【譯文】
唐朝有個有名望的和尚叫鑒真,本名叫淳于,是揚州江陽人,14歲出家為僧。漸漸長大,周游長安與洛陽,拜訪名師,專門研究佛教清規(guī)戒律。在天寶元年,接受日本普照和尚的邀請,東渡日本。但是東海風急浪高,有時翻船、有時缺少糧食、有時失去方向。經(jīng)歷了12年,5次渡海都沒有成功。那時鑒真已經(jīng)失明,只有志向始終沒變。天寶十二年,終于到達日本,第二年在奈良東面建起了戒臺,教授佛教的清規(guī)戒律。
單字單句解釋
【原文】 唐高僧鑒真,本姓淳于,揚州江陽人,14歲出家為僧。
【譯文】 唐朝有個名望的和尚叫鑒真,出家前姓淳于,是揚州江陽人,14歲出家做了和尚。
【原文】 稍長,遍游長安、洛陽,尋問名師,專研戒律。
【注解】 稍:漸漸
【譯文】 漸漸長大,周游長安與洛陽,拜訪名師,專門研究佛教清規(guī)戒律。
【原文】 唐天寶元年,應(yīng)日僧普照輩延,東渡日本。
【注解】 應(yīng)日僧普照輩延:接受日本和尚普照等人邀請。
【譯文】 在天寶元年,接受日本和尚普照等人的邀請,東渡日本。
【原文】 然東海風驟浪高或船覆,或糧匱,或失向,歷十二載,五渡未成。
【注解】 驟:急 或:有時 覆:傾翻 匱:缺少
【譯文】 但是東海風急浪高,有時翻船,有時缺少糧食,有時失去方向(迷路)。經(jīng)歷了12年,5次渡海都沒有成功。
【原文】 其時僧目盲,唯志不渝。
【注解】 渝:改變。
【譯文】 那時鑒真已經(jīng)失明,只是志向始終不變。
【原文】 天寶十二年,竟至日,翌年于奈良東建戒臺,授戒法。
【注解】 竟:終 翌:第二,翌:yì
【譯文】 天寶十二年,終于到達日本。第二年在奈良東面建起了戒臺,傳授佛教的清規(guī)戒律。
詞解
⑴高:此指有名望
⑵江陽:古縣名今江蘇揚州市
⑶戒律:指佛教清規(guī)戒律
⑷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天寶唐玄宗年號
⑸奈良:日本城市名
⑹稍:漸漸
⑺驟:急
⑻或:有時
⑼覆:傾翻
⑽匱:缺少
⑾渝:改變
⑿竟:終
(13)翌年:第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