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周
歷史
登基準備
自高宗死后,太子李顯即位,是為唐中宗,作為新帝生母的武后被尊為皇太后。因為與中宗不合,武太后不久廢中宗為廬陵王,改立四子豫王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此后武太后的政治野心不斷膨脹,幽皇帝于別宮,自操政柄,漸有代唐稱帝自立之心。
光宅元年(684年)武則天改東都為神都,改洛陽宮為太初宮(太初寓意新的起點,標志著武則天時代的開始)又令旗幟皆從金色,官服顏色、職省名稱一并改易。同年徐敬業(yè)以匡復唐室為號召,在揚州舉兵反武,十多天便聚合十萬部眾。武則天當即以左玉鈐大將軍李孝逸率兵三十萬前往征討。十一月,徐敬業(yè)兵敗自殺。
垂拱二年(686年)正月,武則天因“久專國事”被大臣埋怨責備,于是下詔還政于皇帝李旦。李旦知其并非出自誠心,“奉表固讓”。武則天便繼續(xù)臨朝稱制,自此朝中再無人提及還政一事。
三月,武則天下令制造銅匭(銅制的小箱子),置于洛陽宮城前,分為延恩(獻賦頌、謀求仕途者投之)、招諫(言朝政得失者投之)、伸冤(有冤抑者投之)、通玄(言天象災變及軍機秘計者投之)四匭,隨時接納臣下表疏。此舉廣開言路,對穩(wěn)定當時的朝政起了重大作用。
同時,為了監(jiān)察百官及宗室,武則天大開告密之門,規(guī)定任何人均可告密。凡屬告密之人,國家都要供給驛站車馬和飲食。即使是農(nóng)夫樵人,武則天都親自接見。所告之事,如果符合旨意,就可破格升官。如所告并非事實,亦不會問罪。以致“民告官”成為常規(guī),大臣們每次上朝之前,都要和家人訣別,整天都惶惶不可終日。
688年(垂拱四年),瑯琊王李沖、越王李貞又起兵反武則天,但很快被武則天派兵擊潰。武則天趁機利用酷吏大誅李唐宗室子孫與唐室舊臣,余者悉流嶺南。之后自號“圣母神皇”,改名武曌。
垂拱四年(688年)十二月,明堂建成,高294尺,“鐵鳳入云,金龍隱霧”,“去都百余里外,遙望見之”,號稱“萬象神宮”,使得萬人空巷。武則天放任百姓入紫微城參觀萬象神宮,又賜予酒食,攬盡民心。吐蕃等世界各國聞之,紛紛遣使來賀。
自此,武太后的稱帝只是時間的問題了。
武周代唐
武周代唐,又稱“武周革命”。
載初元年(690年)秋七月,薛懷義、法明等佛教僧人撰《大云經(jīng)》,稱武則天為彌勒佛下凡,應(yīng)代唐為王。于是武則天令各州置大云寺以宣揚。
載初元年(690年)九月三日,傅游藝率關(guān)中百姓九百余來到神都上表請武則天改國號曰周,賜皇帝姓武氏,武則天沒有準許;于是文武百官、帝室宗戚、遠近百姓、四夷國王、沙門道士共計6萬余人,俱上表請愿,唐睿宗亦上表自請賜姓武氏。
九月五日戊寅,群臣上言:“有鳳凰從明堂飛入上陽宮,落在肅政臺梧桐樹上?!蔽鋭t天便前往觀看;過了很久鳳凰向東南飛去,恰好武則天趕到,此時朱雀數(shù)萬云集朝堂, 不肯離去??吹酱司埃晃淮蟪剂⒓垂虻乖诘?,向武則天解釋道:“鳳凰象征的就是神皇您,它飛到肅政臺,見到您后才離開,就是在暗示您登基大寶,改國號為周;這些朱雀代表的正是臣下我們,您如果還是不登基,就是違背天意,朱雀們便不會離開,我們也將長跪不起呀!”
九月七日庚辰,武則天認可了唐睿宗及群臣之請。
九月九日,武則天御則天門,大赦天下,改唐為周,改元天授,定都神都(洛陽)
九月十一日,上尊號曰圣神皇帝,降皇帝為皇嗣,賜姓武氏;次日立武氏七廟于神都。
武周之治
武則天善于治國,首創(chuàng)科舉考試的殿試制度,并知人善任,能重用狄仁杰、婁師德、張柬之、桓彥范、敬暉、姚崇等。國家在其主政期間,政策穩(wěn)當、兵略妥善、文化復興、百姓豐衣足食,安居樂業(yè),為其孫唐玄宗的開元之治打下極其重要的基礎(chǔ),史稱武周之治。如意元年(692年)二月,吐蕃黨項部落萬余人歸附武周,武則天將其分置十州。五月,吐蕃首領(lǐng)曷蘇亦率其部落請求歸附,武則天派張玄遇率領(lǐng)精兵二萬迎接。不料曷蘇事情泄漏,被國人擒回。此時恰逢羌族首領(lǐng)昝捶率領(lǐng)八千余人歸附,張玄遇以其部落置萊川州。
武則天春秋雖高,但善于化妝,時常容光煥發(fā),即使是左右侍從也感覺不到她的衰老。
長壽元年(692年)九月,派大將王孝杰與阿史那忠率軍出征西北。十月,王孝杰大破吐蕃,收復龜茲、疏勒、于闐、碎葉等安西四鎮(zhèn),設(shè)安西都護府于龜茲。在群臣一致反對的情況下,武則天毅然對安西四鎮(zhèn)增兵三萬。這一措施使安西四鎮(zhèn)從此安定,直到唐玄宗時再無反復。
長壽二年(693年)正月,武則天在萬象神宮親自主持祭典,自制宮廷樂舞《神宮大樂》,選用舞者九百人。
長壽三年(694年)正月,武則天派將軍李多祚擊破叛亂的室韋。二月,派王孝杰破吐蕃孛攵論贊刃、突厥可汗俀子等各三萬余人;碎葉鎮(zhèn)守使韓思忠破薛延陀泥熟俟斤等萬余人。八月,梁王武三思率“四夷酋長”請以銅鐵鑄天樞,立于端門外,以歌頌武則天的功德。各國君臣聚錢百萬億,買盡天下銅鐵。建成后柱身碑刻文武百官和萬國元首的名字,武則天親題“大周萬國頌德天樞”,寓意武周為天下中心樞紐,統(tǒng)領(lǐng)萬國。[27]
證圣元年(695年)臘月,武則天從神都出發(fā),封禪嵩山,大赦天下,改元萬歲登封。
萬歲通天二年(697年)四月,武則天鑄成九鼎,從玄武門曳入紫微城,令宰相、諸王率南北衙宿衛(wèi)兵十余萬人,連同宮中儀衛(wèi)大牛、白象共同拖曳,最終將九州鼎依照各自方位列于明堂廷內(nèi)。
武則天日漸衰老,雖然將唐睿宗李旦改姓武,為皇嗣,但朝臣大多傾向由當初被廢為廬陵王的唐中宗李顯繼位。武則天采納了狄仁杰的諫言“哪有侄兒替姑母立廟”后,下旨接廬陵王回朝。女皇晚年希望廬陵王李顯改“武”姓以繼帝位,但李顯的軟弱使她放心不下。
在武則天統(tǒng)治中國的半個世紀里,國家較貞觀時期有更大的發(fā)展,史稱貞觀遺風。均田制的繼續(xù)推行促進了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科舉制度進一步發(fā)展,武則天開創(chuàng)了殿試和武舉,并且大力提拔科舉出身的官員,打擊北魏以來的世家勢力;對外戰(zhàn)爭鞏固并拓展了國家的版圖;文化藝術(shù)亦有所進步。武則天任用酷吏,在后世經(jīng)常受到傳統(tǒng)史學家的批評。武則天又設(shè)北門學士,常繞過門下省,中書省直接對官員發(fā)號施令,開了破壞官吏制度的先例。武則天對佛教大力推崇,武周時期的佛寺興建頻繁。
神龍政變
神龍元年(705)正月,守鳳閣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宰相張柬之、鸞臺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宰相崔玄暐、聯(lián)合禁軍軍官左羽林將軍桓彥范、右羽林將軍敬暉、司刑少卿兼知相王府司馬事袁恕己等以兵殺張易之、張昌宗兄弟,逼武則天下臺,奉皇太子李顯復位,是為唐中宗。尊武皇為則天大圣皇帝,是為神龍政變。二月,復國號為唐,一應(yīng)典制,悉復唐永淳前舊,武周滅亡。同年十一月,武則天于洛陽上陽宮內(nèi)去世。但武氏家族并沒有就此退出當時政治權(quán)力的核心層。則天之侄武三思聯(lián)合中宗、韋后剪除了復唐首勛的五王,與韋后、安樂公主等擾亂朝政,其勢擬于武后之時。神龍三年(707),死于太子重俊發(fā)動的兵變。之后武氏家族群龍無首,附于韋氏集團。唐隆元年(710)六月,在唐隆之變中與韋氏一同覆滅。
武則天在位十五年,正式執(zhí)政23年。如果從顯慶五年(660年)武則天代高宗執(zhí)政算起,至神龍元年(705)中宗復位時為止,武則天前后執(zhí)政達四十五年之久。是中國歷史唯一女皇帝。
政治
納諫
善于納諫是封建統(tǒng)治經(jīng)驗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武則天對此有深刻的理解,在建言十二事中,“廣言路”、“杜讒口”,也占了重要地位。垂拱二年(686)三月,“太后命鑄銅為匭。其東曰:‘延恩’,獻賦頌、求仕進者投之;南曰:‘招諫’,言朝政得失者投之;西曰:‘伸冤’,有冤抑者投之;北曰:‘通玄’,言天象災變及軍機密計者投之”。銅匭設(shè)在朝堂上,鼓勵群臣上書言事。
武則天雖然政令嚴明,刑罰嚴峻,“當其忍斷,雖甚愛,不少隱也”。但是她對于直言敢諫的臣民卻十分敬重,盡量采納他們的建議,即使言語有所冒犯,也能加以寬容,免予追究。茲舉數(shù)例以明之:“太后信重內(nèi)史梁文惠公狄仁杰,群臣莫及,常謂之國老而不名。仁杰《資治通鑒》卷二○三,高宗弘道元年。
好面引廷爭,太后每曲意從之?!遍L安元年(701)三月,“大雪,蘇味道以為瑞,帥百官入賀。殿中侍御史王求禮止之曰:‘三月雪為瑞雪,臘月雷為瑞雷乎?’味道不從。既入,求禮獨不賀,進言曰:‘今陽和布氣,草木發(fā)榮,而寒雪為災,豈得誣以為瑞!賀者皆諂諛之士也?!鬄橹T朝?!遍L安元年,武邑(今屬河北)人蘇安恒上疏勸說太后“何不禪位東宮?”并將武氏諸王“黜為公侯”?!笆枳?,太后召見,賜食,慰諭而遣之”。長安二年五月,“蘇安恒復上書曰:‘臣聞天下者,神堯、文武之天下也。陛下雖居正統(tǒng),實因唐氏舊居。當今太子追回,年德俱盛,陛下貪其寶位而忘母子深恩,將何圣顏以見唐家宗廟,將何誥命以謁大帝之陵?臣以為天心人事,還歸李家。陛下雖安天位,殊不知物極則反,器滿必傾。臣何惜一朝之命而不安萬乘之國哉!’太后亦不之罪。”“太后又多選美少年為奉宸(府)內(nèi)供奉,右補闕朱敬則諫曰:‘陛下內(nèi)寵有(張)易之、(張)昌宗足矣。臣聞右監(jiān)門衛(wèi)長史侯祥等,明自媒炫,丑慢不恥,求為奉宸內(nèi)供奉,無禮無儀,溢于朝聽。臣職在諫諍,不敢不奏。’太后勞之曰:‘非卿直言,朕不知此’。賜彩百段?!遍L安二年十一月,“監(jiān)察御史魏靖上疏,以為‘陛下既知來俊臣之奸,處以極法,乞詳覆俊臣等所推大獄,伸其枉濫’。太后乃命監(jiān)察御史蘇颋按覆俊臣舊獄,由是雪免者甚眾?!遍L壽元年(692)一月,“太后引見存撫使所舉人,無問賢愚,悉加擢用,高者試鳳閣舍人、給事中,次試員外郎、侍御史、補闕、拾遺、校書郎,試官自此始。時人為之語曰:‘補闕連車載,拾遺平斗量,欋推侍御史,碗脫尚書郎?!信e人沈全交續(xù)之曰:‘糊心存撫使,瞇目圣神皇?!癁橛芳o先知所擒,劾其誹謗朝政,請杖之朝堂,然后付法。太后笑曰:‘但使卿等不濫,何恤人言!宜釋其罪?!戎髴M?!睆囊陨鲜吕?,可見武則天的勇于納諫,善于納諫,比起唐太宗并不遜色。有人在諫諍中直言不諱,觸犯她的隱私,或是勸她退位,或是涉及她的私生活,甚至有人背后議論她的缺點;她能大度包容,并不降罪,有的還受到獎賞,比如在諫諍中涉及她個人私生活的朱敬則就得到賞賜,后來被提拔到宰相地位。同時她對在鎮(zhèn)壓反對勢力的過程中放縱酷吏濫殺無辜等缺點并不完全回護,平反了不少的冤假錯案。在她統(tǒng)治時期,很少有人因為直諫獲罪的,因之直言敢諫在朝中蔚然成風,使下情得以上達,這對于改革弊政、促進政治清明起了很大的作用。
吏治
武則天承襲貞觀年間整頓吏治、嚴懲貪污的政策,“嘗與宰相議及刺史縣令”,并派遣“使者以六條察州縣”,考核州縣官吏是否清正稱職。對于貪贓枉法官吏,不論官位高低,一律嚴懲不貸,如宰相李迥秀“頗受賄賂,監(jiān)察御史馬懷素彈奏之,迥秀貶廬州刺史”;又如宰相蘇味道“謁歸葬其父,制州縣供葬事。味道因之侵毀鄉(xiāng)人墓田,役使過度,監(jiān)察御史蕭至忠劾奏之,左遷坊州刺史”。武則天所親信的酷吏來俊臣“納賈人金,為御史紀履忠所劾,下獄當死。后忠其上變,得不誅,免為民。另一親信酷吏索元禮“以苛猛,復受賕,后厭眾望,收下吏,..死獄中”。反之,對于賢才則破格拔擢。武則天對于為官清正、正直不阿的臣僚是非常器重的,對于有才能有學識的人士是非常賞識的,一一加以重用。例如:“侍御史張循憲為河東采訪使,有疑事不能決,病之,問侍吏曰:‘此有佳客,可與議事者乎?’吏言前平鄉(xiāng)尉猗氏張嘉貞有異才,循憲召見,詢以事;嘉貞為條析理分,莫不洗然。循憲因請為奏,皆意所未及。循憲還,見太后,太后善其奏。循憲具言嘉貞所為,且請以己官授之。太后曰:‘朕寧無一官自進賢耶?’因召嘉貞,入見內(nèi)殿,與語,大悅,拜為監(jiān)察御史;擢循憲司勛郎中,賞其得人也?!睆埣呜懞鬄樾诔忻紫?。
“天官侍郎安平崔玄,性介直,未嘗請謁,執(zhí)政惡之,改文昌左丞。月余,太后謂玄曰:‘自卿改官以來,聞令史設(shè)齋自慶,此欲為奸貪耳;今還卿舊任。’乃復拜天官侍郎。”武后晚年,崔玄被擢升為宰相。
“時,契丹入寇,軍書填委,夏官郎中硤石姚元崇剖析如流,皆有條理,太后奇之,擢為夏官侍郎?!币υ绾鬄樾诔忻紫唷?/p>
“太后命宰相各舉堪為員外郎者,韋嗣立薦廣武(今甘肅永登東南)令岑羲曰:‘但恨其伯父長倩為累?!笤唬骸埢蛴胁?,此何所累!’遂拜天官員外郎?!贬嗽陬W跁r官至宰相。
用人
由于武則天能夠注意整頓吏治,賞罰嚴明,賞其當賞,罰所當罰,明察善斷,有知人之明,因而能從廣泛搜羅人才中拔擢賢才以為己用,正如《資治通鑒》所評說:“太后雖濫以祿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稱職者,尋亦黜之,或加刑誅。挾刑賞之柄以駕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斷,故當時英賢亦競為之用?!钡谒模?zhèn)壓反對勢力,打擊舊門閥士族,扶植庶族地主出身官僚,發(fā)展科舉制。
科舉
唐朝初年,漢魏以來興起的士族門閥制度逐漸由盛而衰。以王、謝為首的東晉南朝門閥士族已經(jīng)銷聲匿跡,只有以北方的崔、盧、李、鄭為首的山東士族,以北周時代八柱國家為首的關(guān)隴士族,還保有一定的勢力和社會地位。由于隋、唐皇室出自關(guān)隴集團,關(guān)隴士族依然保持較多的特權(quán)和較高的官位。唐太宗修《氏族志》,根據(jù)士族衰落庶族興起的新形勢,以官位品秩尊卑定門第高低,主要是打擊山東士族,把出身庶族而品秩較高的功臣升為高級士族。武則天的父親武士彠就是如此,唐高宗在立武則天為皇后的詔令中就強調(diào)“武氏門著勛庸,地華纓黻”。然而這些由皇朝欽賜的新士族卻得不到舊士族的承認。在他們的心目中,這些新士族還是門第卑賤的庶族。當唐高宗決定廢黜王皇后、立武昭儀為后時,顧命大臣關(guān)隴士族代表人物長孫無忌同山東士族官僚褚遂良極力反對。主要理由之一是王皇后出自“名家”,“必欲易皇后,伏請妙選天下令族,何必武氏?”徐敬業(yè)的起兵檄文中也有所謂:“偽臨朝武氏者,人非溫順,地實寒微。”[44]就是沿襲這種說法。武后對這些舊門閥士族十分痛恨,冊立不久,立即誅殺貶逐長孫無忌、褚遂良、韓瑗、來濟等。高宗死后,武后廢黜其子中宗為廬陵王,寵信武氏諸王,引起“唐宗室人人自危,眾心憤惋”。光宅元年(684),徐敬業(yè)等起兵揚州,以“匡復廬陵王”為辭攻下?lián)P州各州郡。
鎮(zhèn)壓了徐敬業(yè)的反對勢力之后,武則天就繼續(xù)把打擊方向直指唐室諸王?!耙商煜氯硕鄨D己,又自以久專國事,且內(nèi)行不正,知宗室、大臣怨望,心不服,欲大誅殺以威之”。垂拱四年(688),唐宗室諸王聽說太后圖謀殺盡諸王,密謀起兵,約定同時發(fā)動,不料事機泄漏,越王李貞在豫州、瑯邪王李沖在博州提前起兵,其他諸王因未響應(yīng),不久就失敗了。武則天任用酷吏索元禮、來俊臣、周興等用密告、羅織方式對反對勢力大肆鎮(zhèn)壓,“先誅唐宗室貴戚數(shù)百人,次及大臣數(shù)百家,其刺史、郎將以下,不可勝數(shù)”[42]。從此,顯要地位的關(guān)隴士族受到沉重打擊而失勢了。
武則天同時還通過各種途徑扶植庶族地主官僚,從庶族地主中搜羅更多的人才,擴大其統(tǒng)治基礎(chǔ)。一是由朝廷派遣存撫使到全國各地搜羅人才,送到京城,由皇帝親自考試,這就是制舉、策問,如《大唐新語》所載:“則天初革命,大搜遺逸四方之士,應(yīng)制者向萬人,則天御雄陽城南門,親自臨試?!背煽儍?yōu)異者,不拘資格,破格錄用,任以要職。二是下令“內(nèi)外文武九品以上及百姓咸令自舉”,準許官吏、百姓自己推薦自己,以免薦舉有所遺漏。三是進一步發(fā)展以鄉(xiāng)貢(貢舉)即由州縣保舉為主的科舉制度,不僅科目增多了,錄取人數(shù)也大為增加,平均每年錄取人數(shù),比起貞觀年間增加一倍以上;而且還首創(chuàng)殿試制度,如天授元年(690)二月,“太后策貢士于洛城殿,貢士殿試自此始”;另外,長安二年(702),還“初設(shè)武舉”,擴大了選官范圍。
武則天選官范圍廣泛,不免有濫竽充數(shù);但確實選拔了不少賢才,如《新唐書》卷七六《則天皇后傳》所說:“太后不惜爵位,以籠絡(luò)四方豪杰自為助,雖妄男子,言有所合,輒不次官之;至不稱職,尋亦廢誅不少縱,務(wù)取實材真賢?!边@些賢才不僅是當時加強武則天統(tǒng)治的重要支柱,其中有些人還是后來輔佐玄宗“開元之治”的名臣賢相。陸贄說:“(太后)課責既嚴,進退皆速,不肖旋黜,才能驟升,是以當代謂知人之明,累朝賴多士之助?!?/p>
此外,武則天在同高宗共同執(zhí)政時還下詔修訂《氏族志》,更名為《姓氏錄》,更加明確規(guī)定“皇朝得五品者皆升士流”,進一步打擊了舊門閥士族,提高了庶族官僚的地位,因而中唐以后出現(xiàn)“冠冕皂隸,混為一談”的情況;特別是自安史之亂以來,有不少平民出身的士卒因軍功得授五品官以上官秩,上升為士族,于是從前士庶之間嚴格界限便逐漸消失,凡是姓鄭的都自稱滎陽鄭氏,姓李的都自稱隴西李氏,無從辨別其為舊士族還是新士族了。
經(jīng)濟
武則天號稱天后時,建言十二事,作為施政綱領(lǐng):“一.勸農(nóng)桑,薄賦徭;二.給復三輔地;三.息兵,以道德化天下;四.南北中尚禁浮巧;五.省功費力役;六.廣言路;七.杜讒口;八.王公以降皆習《老子》;九.父在為母服齊衰三年;十.上元前勛官已給告身者無追核;十一.京官八品以上益稟入;十二.百官任事久,材高位下者得進階申滯。”其中前五條都是關(guān)于提倡農(nóng)業(yè)、減免賦役、與民休息的內(nèi)容,把它放在施政綱領(lǐng)中的首要地位,由高宗下詔加以施行。為貫徹詔命,規(guī)定對地方官吏的考核,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是否發(fā)展作為重要標準,如果州縣官吏所在地區(qū)“田疇開辟,家有余糧”者則予以獎賞;反之,如“為政苛濫,戶口流移”者則加以懲罰。為了推廣先進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經(jīng)驗和生產(chǎn)技術(shù),還延攬著名農(nóng)學家們編寫農(nóng)書《兆人本業(yè)記》頒行全國,作為務(wù)農(nóng)的依據(jù)。
武則天在貞觀年間國勢強盛的基礎(chǔ)上,能夠繼續(xù)推行前朝促進多民族封建國家鞏固發(fā)展的政策。如采納陳子昂的建議,在河西地區(qū)的各州縣以及西域地區(qū)大興屯田,有利于邊疆地區(qū)的開發(fā)和鞏固;并派遣裴行儉、王孝杰等率兵打退了吐蕃貴族對河西地區(qū)和西域地區(qū)的侵擾,恢復了安西四鎮(zhèn)(于闐、龜茲、焉耆、疏勒),使貫通中西的絲綢之路得以暢通無阻,促進中西經(jīng)濟文化的交流。同時還打退突厥余部和契丹貴族對北方地區(qū)的侵擾,保障中原地區(qū)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發(fā)展和東北邊境的安定,使統(tǒng)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得到了鞏固和發(fā)展。
以上各項政策措施的推行,促進了唐朝社會經(jīng)濟的持續(xù)發(fā)展。在武則天執(zhí)政時期,雖然爆發(fā)過徐敬業(yè)和宗室諸王發(fā)動的叛亂;但是吏治清明,政局穩(wěn)定,使廣大農(nóng)民得以休養(yǎng)生息,因而社會生產(chǎn)有發(fā)展,墾田和戶口數(shù)字大幅度的增長。以戶口增殖為例,唐高祖武德年間,經(jīng)過隋末唐初長期混戰(zhàn)之后,全國戶口僅有二百余萬戶,貞觀初年增至三百萬左右,高宗永徽三年(652)又增至三百八十萬戶,至中宗神龍元年(705),全國人口上升至六百一十五萬戶,口三千七百一十四萬,五十年間增長了二百余萬戶之多。可見武則天執(zhí)政時期唐朝國勢仍在持續(xù)上升,是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之治”。她是把唐朝國勢推向極盛這一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的重要歷史人物。新舊《唐書》把武則天稱帝視為“僭位”;但也不得不承認“僭于上而治于下”,“泛延讜議,時禮正人”,無法否認武則天的治績。
文化
詩歌
武則天打破了關(guān)隴集團主宰唐政權(quán)的局面,提拔了一些下層有識之士,這對唐代文學,尤其是唐代詩歌的影響不可小視。其中比較突出的例子就是文章四友,他們從社會的底層躋身宮廷,為了明哲保身,他們往往以頌美為能事,以作為宮廷文人為榮耀,但是,其來自底層的基因卻也使得其詩歌呈現(xiàn)出某些新變的特質(zhì),使其區(qū)別于唐初一般宮廷文人。
武周一朝的詩歌對后世尤其是盛唐詩歌的影響,其功績當然應(yīng)該歸功于武周詩人群體,然,若從盛唐詩歌的“聲律”與“風骨”之最終成熟來看,則沈宋之于近體詩聲律之貢獻,陳子昂之于盛唐詩風骨之挺立,建樹尤多,是以不得不拔而出之,將沈宋、陳子昂專門論之。論沈宋,除了論證其“變律”之功外,還對歷來未被人深究的宋詩的別一種特色——清新疏朗,做出細致的分析和論述;對于沈佺期,則對其流配嶺南一事進行了新的考證。論陳子昂,除了論述其標舉風骨、革新詩風的意義外,還對詩歌的特質(zhì)、以及死因問題做出新的探討和論述。
對于沈宋的“變律”之功,本文認為沈宋是近體詩律化過程中的兩個杰出者,而并非近體詩之律化成于二人之手。宋之問詩歌清新疏朗的一面,古人早有論及,然湮沒已久,故亦有表而出之且作細密分析之必要。沈佺期配流嶺南歸自何時,是否在歸途中曾至臺州,此亦是關(guān)于沈佺期生平之大事,所以綜合各家之論,提出新說,非敢必是。
樂舞
武則天酷愛詩歌樂舞,稱帝后,她御撰了大量雅樂作品,如《唐明堂樂章》、《唐大饗拜洛樂章》等,對唐代音樂文化的繁盛發(fā)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典籍中記載唐歷代帝王御制坐、立部伎作品共十四部,其中由武則天創(chuàng)作的占有四首,即《天授樂》、《長壽樂》、《鳥歌萬歲樂》、《圣壽樂》等,其數(shù)量乃諸位帝王之最。這些御制作品影響廣泛,傳到日本后被奉為雅樂代代相傳,《圣壽樂》又被唐玄宗加以改編并廣泛流傳。武則天還將內(nèi)教坊改為云韶府,習雅樂,改制音樂機構(gòu),促進宮廷音樂的發(fā)展。武則天執(zhí)政期間是唐代音樂過渡階段,上承唐初的雅樂,下為唐中期燕樂、俗樂奠定基礎(chǔ)。
武則天為了宣揚政治需要、滿足個人享樂,傾力打造了一支宮廷樂隊,名為“十萬宮廷樂”,后世傳為“武皇十萬宮廷樂舞”,其規(guī)模之雄偉是歷史上罕見的。唐玄宗欽點的三百梨園子弟備受贊譽,與之相比,長壽二年(693年),武則天自制的《神宮大樂》,舞用九百人,演出于萬象神宮之庭, 規(guī)模宏大,堪稱帝王建制宮廷樂隊之最。
民族
武則天的邊疆政策是降則撫之,叛則討之,堅決反對各民族之間的侵擾。在武則天民族政策的感召下:長壽元年(692年)二月,吐蕃、黨項部落萬余人歸降;三月初五,天竺國遣使朝貢;五月,吐蕃酋長曷蘇率部請歸降;六月,別部酋長咎捶率羌蠻8000余人歸降。圣歷二年(699年)四月,吐蕃贊婆率所部千余人歸降。另一方面,靺鞨參與營州事變,反對武周政權(quán),并繼續(xù)東奔以與武周政權(quán)對抗,最終建立渤海國。[58]
軍事
收復安西
自唐高宗病故,武則天一直忙于宮廷斗爭,西邊與北邊吐善、突厥出兵侵擾,無力抗擊,故安西四鎮(zhèn)失守。武則天在整頓之后,立即著手恢復她與唐高宗打下的疆域。長壽元年(692年)九月,派王孝杰與阿史那忠節(jié)率軍出征西北。十月二十五日,王孝杰大破吐善,收復龜茲、疏勒、于闐、碎葉安西四鎮(zhèn),設(shè)安西都護府于龜茲。在群臣一致反對的情況下,武則天毅然加派安西四鎮(zhèn)成兵3萬。這一措施使安西四鎮(zhèn)從此安定,直到唐玄宗時再無反復。
平定營州
收復安西四鎮(zhèn)之后,武周王朝對外戰(zhàn)爭的目標主要是北方的契丹與突厥。萬歲通天元年(696年)五月十二日,營州契丹松漠都督李盡忠,歸誠州刺史孫萬榮舉兵造反,史稱營州之亂,13天后,武則天派左鷹揚衛(wèi)將軍曹仁師、右金吾衛(wèi)大將軍張玄遇、左衛(wèi)大將軍李多祚等率軍征討,八月二十八日戰(zhàn)于峽石谷,周軍大敗。繼而叛軍又設(shè)計伏擊,周軍全軍覆滅。武則天再次發(fā)兵征討,九月,在周軍與突厥兵的共同打擊下,李盡忠兵敗身亡。孫萬榮收拾余眾,軍勢復振,多次侵擾州縣。神功元年(697年)四月十八日,武則天派武懿宗、何迦密率軍征討,五月初八,又派婁師德、沙吒忠義率軍20萬征討,終于在六月三十日討平契丹,斬殺孫萬榮。[57]
經(jīng)略西北
延載元年(694年),武威道總管王孝杰在泠泉及大嶺及大破吐蕃、西突厥軍各三萬余人,碎葉鎮(zhèn)守使韓思忠破泥熟俟斤等萬余人及突厥施質(zhì)汗、胡祿等,順便占領(lǐng)了拔吐蕃泥熟沒斯城。
長安元年(701年)十一月,武則天以郭元振為涼州都督、隴右諸軍大使。郭元振到任后,以南境硤口設(shè)和仁城,北境磧口設(shè)白亭軍,控其要沖,拓寬州境1500里,突厥不敢侵擾。郭元振又令甘州刺史李漢通開置屯田,5年中夷夏畏慕,令行禁止,牛羊遍野,路不拾遺,積軍糧可支數(shù)十年。長安二年(702年)十二月,設(shè)北庭都護府于庭州,安定了北部邊境。武周時期與周邊各國的局部小戰(zhàn)爭,時起時伏,以武周勝利為多。武則天在位15年中,基本上維護了帝國的統(tǒng)一,疆域的遼闊,國家的強盛。
北部和戰(zhàn)
唐高宗末年,后突厥汗國興起于漠北,對中原構(gòu)成威脅。武則天建周前曾派薛懷義兩次討伐后突厥,但都沒有遭遇后突厥軍隊。后突厥默啜可汗即位后,于長壽二年(693年)十二月入侵靈州。翌年春,武則天任命薛懷義為為朔方道行軍大總管,內(nèi)史李昭德為行軍長史,鳳閣鸞臺平章事蘇味道為司馬,率朔方道總管契苾明、雁門道總管王孝杰、威化道總管李多祚、豐安道總管陳令英、瀚海道總管田揚名等凡十八將軍兵出塞討伐后突厥,但不見突厥軍隊而還。于是武則天任命王孝杰為朔方道行軍總管以防備邊境。
天冊萬歲元年(695年)十月,默啜可汗遣使請降,武則天大喜,封他為左衛(wèi)大將軍、歸國公。翌年爆發(fā)營州之亂,默啜表示只要歸還河西突厥降戶,就愿助剿契丹。武則天冊封默啜遷善可汗。于是默啜出兵攻打契丹,武則天十分滿意,加封特進、頡跌利施大單于、立功報國可汗。神功元年(697年),后突厥入侵靈州、勝州,被守將擊敗。圣歷元年(698年),默啜請求武則天收他為義子,并為其女求婚,又索要豐、勝、靈、夏、朔、代六州降戶及單于都護府之地,兼請農(nóng)器、種子。武則天起初不允,后默啜威脅殺武周使者田歸道,武則天才同意,并許配淮陽王武延秀和親。默啜拒絕,發(fā)兵入侵武周,武則天任命司屬卿武重規(guī)為天兵中道大總管,右武威衛(wèi)將軍沙吒忠義為天兵西道前軍總管,幽州都督張仁亶為天兵東道總管,率兵三十萬迎戰(zhàn),右羽林大將軍閻敬容、李多祚為天兵西道后軍總管,率兵十五萬為后援。但默啜長驅(qū)直入,占領(lǐng)定州、趙州。武則天改其名為“斬啜”,派廬陵王武顯(李顯)為河北道元帥、狄仁杰為副元帥,迎戰(zhàn)默啜。然而默啜先行撤退,將俘虜?shù)?、9萬武周百姓全部活埋,掠奪無數(shù)戰(zhàn)利品而去。此后,后突厥又于久視元年(700年)十二月掠奪隴右道萬余馬匹,武則天派魏元忠為靈武道行軍大總管,加以防備,又命安北大都督相王旦為天兵道元帥,率諸軍討伐后突厥,但后突厥軍隊提前撤走。長安二年(702年)春入侵鹽、夏二州,攻破石嶺,侵擾并州,七月又入侵代州。長安三年(703年),默啜再請和親。
有研究認為,武周時期的北疆政策在不同階段面對同樣的對手,采取的對策卻大相徑庭。由于外部敵對力量的強大以及內(nèi)政的諸多因素制約,武則天北疆政策的成果比較有限,最終的成果除了平息了契丹對河北道的入侵之外,再無其他。但是,武則天的北疆政策對其后唐王朝處理北疆事務(wù)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唐王朝繼承了這一時期形成的保守路線,實際放棄了重建北方草原管理體系的想法,最終演變?yōu)榻⒘艘攒娛路烙鶠橹鞯膬?nèi)斂性的管理體系——藩鎮(zhèn)體系。
建筑
宮殿
武周帝國的大朝正宮為紫微城,別宮為上陽宮。
紫微城因象征天帝居所紫微宮而得名(《河南志》:宮城曰紫微城,其城象紫微宮,因以名)
紫微城因象征天帝居所紫微宮而得名(《河南志》:宮城曰紫微城,其城象紫微宮,因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