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后續(xù)
朱棣稱帝
燕軍進入南京后,朱允炆在皇宮放火,朱允炆本人不知所終;此后其下落成為謎團。朱棣入城后,派人找出馬皇后的尸體,指認其為朱允炆,并執(zhí)其手哭“傻小子,何苦如此!”。隨后六月二十日,以天子禮葬朱允炆,造成建文帝已死的假象。而朱允炆的下落成為了千古迷題。據(jù)傳,鄭和下西洋的初衷之一便是搜尋建文帝的蹤跡。而另一路是胡濙密訪江浙一帶。朱棣進入南京之后,翰林院編修楊榮迎于馬首,說:“殿下先謁陵乎?先即位乎?”點醒朱棣。次日(建文四年六月十四)起,諸王及文武群臣多次上表勸進,朱棣不允。數(shù)日后(六月十七),朱棣謁孝陵,并于當日即皇帝位,是為明太宗(后改為明成祖)。重建奉天殿(舊殿被朱允炆所焚),刻玉璽。同年十一月十三日,封王妃徐氏為皇后。
朱棣不承認建文年號,七月初一(一說六月十八),將建文元、二、三、四年改為洪武三十二至三十五年,次年改為永樂元年。凡建文年間貶斥的官員,一律恢復職務(如靖難初期因離間被貶的江陰侯吳高被再次起用,守大同);建文年間的各項改革一律取消;建文年間制定的各項法律規(guī)定,凡與太祖相悖的,一律廢除。但一些有利于民生的規(guī)定也被廢除,如建文二年(1400年)下令減輕洪武年間浙西一帶的極重的田賦,至此又變重。
誅殺前臣
朱棣在靖難之役獲勝后,向京城(今南京)軍民發(fā)布公告:“固守封地的藩王因左班奸臣挑唆導致骨肉被其殘害,所以不得不起兵誅殺他們,以此來扶持江山社稷和保安親藩。今次擬定的京城奸臣,有罪者不敢赦免,無罪者不敢誅殺,如若誤傷受到牽連又禍及到傷亡,絕非靖難本意?!?/p>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二十五日,朱棣誅殺齊泰、黃子澄、方孝孺,滅其族。其中方孝孺受牽連而死者共873人,充軍等罪者千余人。因黃子澄受牽連的有345人。景清降后密謀行刺,事敗,八月十二被殺,滅九族;后屠其家鄉(xiāng),謂“瓜蔓抄”。此外,眾多建文舊臣如卓敬、暴昭、練子寧、毛泰、郭任、盧植、戴德彝、王艮、王叔英、謝升、丁志方、甘霖、董鏞、陳繼之、韓永、葉福、劉端、黃觀、侯泰、茅大芳、陳迪、鐵鉉等,史稱:“忠憤激發(fā),視刀鋸鼎鑊甘之若飴,百世而下,凜凜猶有生氣?!彼麄兊募覍俸陀H人也被牽連,死者甚眾,流放、被逼作妓女及被其它方式懲罰的人也不少。直至明仁宗即位后,大部份人始獲赦免,余下的人的后代卻遲至明神宗時始獲赦免。在大肆誅殺之外,當月,朱棣將魏國公徐輝祖下獄,后釋放并削其爵位。輝祖死后,其子嗣魏國公爵。黃觀被朱棣所嫉恨,其狀元的身份被革去。
鐵鉉,割其鼻耳塞入口中,然后問:“甘否?”鐵弦答:“忠臣孝子之肉,有何不甘!”凌遲,滅族。方孝孺慘遭凌遲滅族。但此事出于野史,未見于正史。野史稱方孝孺大書“燕賊篡位”,朱棣見他寧死不屈,威脅他說:“你不怕被誅九族嗎?”方孝孺義正嚴辭地斥責說:“即使誅我十族又怎樣?”朱棣怒不可遏,于是大肆搜捕方孝孺的親屬,還包括他的門生和朋友(即第十族),在方孝孺面前一一殺害,被殺者共達八百七十三人,而方孝孺則被腰斬于南京聚寶門外。另外,黃子澄之妹,鐵弦之妻,發(fā)送教坊司。
大封功臣
類型
級別
名單
本來為燕王舊臣的封爵
公(2人,追封2人;省略除封爵外的其他封賞,下同)
丘福:淇國公,世襲;
朱能:成國公,世襲;
張玉:追封榮國公,謚忠顯;
陳亨:追封涇國公,謚襄敏。
侯(13人,追封1人)
張武:成陽侯,世襲;
陳圭:泰寧侯,世襲;
鄭亨:武安侯,世襲;
孟善:保定侯,世襲;
火真:同安侯,世襲;
顧成:鎮(zhèn)遠侯,世襲;
王忠:靖安侯,世襲;
王聰:武城侯,世襲;
徐忠:永康侯,世襲;
張信:隆平侯,子孫世襲隆平伯;
李遠:安平侯,子孫世襲安平伯;
郭亮:成安侯,子孫世襲成安伯;
房寬:思恩侯,子孫世襲指揮使;
譚淵:追封崇安侯,謚壯節(jié)。
伯(12人)
徐祥:興安伯,世襲;
徐理:武康伯,世襲;
李浚:襄城伯,世襲;
張輔:信安伯,世襲;
唐云:新昌伯,子孫世襲指揮使;
譚忠(譚淵子):新寧伯,世襲;
孫巖:應城伯,世襲;
房勝:富昌伯,子孫世襲指揮使;
趙彝:忻城伯,世襲;
陳旭:云陽伯,世襲;
劉才:廣恩伯,子孫世襲指揮同知。
歸附并出力的建文舊臣封爵
公
李景?。喝詾椴車?,增祿,世襲;
侯
王寧:永春侯,世襲;
伯
茹瑺:忠誠伯,以終本身;
王佐:順昌伯,子孫世襲指揮使;
陳瑄:平江伯,子孫世襲指揮使。
戰(zhàn)爭影響
宗室待遇變化
朱棣稱帝后,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八日,恢復了周王朱橚、齊王朱榑的爵位。隨后恢復代王朱桂、岷王朱楩的爵位。永樂元年(1403年)正月,明成祖令周、齊、代、岷四王歸藩。六月二十六日,成祖取消建文帝之父朱標的興宗廟號,重新稱懿文太子;七月十二日,成祖將朱允炆的三個弟弟由親王降為郡王;十一月將朱標之子朱允熥、朱允熞廢為庶人,囚禁在老家鳳陽。
朱棣因為反對建文帝削藩而起兵,為了爭取諸王擁戴,還改變祖制給予宗室更高的品級。如按照洪武年間規(guī)定,鎮(zhèn)國將軍(郡王之子)為三品,輔國將軍四品,奉國將軍五品,鎮(zhèn)國中尉六品,輔國中尉七品,奉國中尉八品。而成祖“遂加鎮(zhèn)國將軍從一品,輔國將軍從二品,奉國將軍從三品,鎮(zhèn)國中尉從四品,輔國中尉從五品,奉國中尉從六品”。
然而由于朱棣自己是武裝奪權的,為了保證中央政權穩(wěn)固,他即位后先將諸邊塞王改封于內地,然后逐漸解除諸王的兵權:永樂元年(1403年)削代王護衛(wèi)及官屬;永樂四年(1406年)削齊王護衛(wèi)及官屬,不久廢為庶人;永樂六年(1408年)削岷王護衛(wèi)及官屬;永樂十年(1412年)削遼王護衛(wèi);永樂十五年(1417年)廢谷王為庶人;永樂十九年(1419年)周王見勢不妙,主動獻還護衛(wèi)。洪武朝帶兵的十三位親王,永樂朝削去了六個護衛(wèi)。與此同時,大封靖難功臣,將大批有經(jīng)驗的武臣保留下來,加強中央政權,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央和諸藩的軍事力量對比。
雖然朱棣實現(xiàn)了朱允炆當年的目的,但只解決了眼前的問題,并沒有改變祖制;其子漢王朱高煦和趙王朱高燧仍然設立了三護衛(wèi)。宣德元年(1426年),朱高煦叛亂,再次證明親王典兵不是辦法。親征平定叛亂后,明宣宗利用其威望,迫使絕大部份藩王交出了護衛(wèi),并從各個方面對宗室加以控制。此后,宗室與中央的矛盾逐漸由軍事上對政權的威脅轉變?yōu)榇罅吭黾拥馁旱搶χ醒胴斦膲毫Α?/p>
強化集權統(tǒng)治
為了更有效率地處理國務,建文四年(1402年)八月初一,朱棣令解縉、黃淮入直文淵閣,預機務。隨后擴充內閣至七人。從此內閣開始在明朝政治中發(fā)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172],甚至清朝仍沿用此制度。
另一方面,由于朱棣是造反稱帝的,對大臣有所猜忌,故恢復了洪武年間廢除的錦衣衛(wèi),重新開始實施明朝的特務統(tǒng)治。隨后,永樂十八年(1420年),朱棣又設立了東廠,令親信太監(jiān)掌權,加強特務統(tǒng)治的同時提高了宦官的地位。有明一代,特務統(tǒng)治幾乎貫穿始終,成為一大特點。
由于靖難之役時,京中宦官提供的情報幫助成祖擊敗惠帝,成祖即位后便改變太祖以來禁止宦官干政的政策,開始重用宦官。一方面,明朝出現(xiàn)了鄭和等著名的優(yōu)秀宦官,下西洋宣揚國威;另一方面,由于司禮監(jiān)、東廠等宦官掌權的部門地位提高,且地方鎮(zhèn)守、監(jiān)督采辦等重要工作皆由宦官擔任(不全為朱棣設置),埋下了日后宦官禍國的種子
遷都北京
由于洪武年間,北方的防務多由幾位邊王(如朱棣、朱權)負責,而靖難后朱棣徙諸邊王于內地,導致華北防務空虛;又由于有唐朝之守外虛內、宋朝之守內虛外的教訓,故在軍事上,定都金陵(南京)、遙控將領守衛(wèi)邊界的風險很大;“天子守國門”則可以解決這一問題。另一方面,由于南京的建文帝影響較大,在政治上考慮,作為朱棣大本營的北平更加適合作為帝都。故考慮各種因素后,朱棣決定遷都北京。
永樂元年(1403年)二月,朱棣改北平為北京,名順天府(與元朝大都區(qū)別);隨后遷徙各地富民于北京。稱北京為行在。永樂年間,遷都北京的準備一直在進行,如建北京城、建宮殿、疏通漕運等;直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北京皇宮(即紫禁城,故宮)和北京城建成,遂下令遷都,以南京作為留都。
地區(qū)經(jīng)濟
靖難之役涉及整個華北和華東地區(qū),反復的拉鋸戰(zhàn)使得淮河以北的社會經(jīng)濟遭到極大的破壞。朱棣登基后,減免了河北、河南、山東等曾為戰(zhàn)場的省份及其它省份的賦稅,以休養(yǎng)生息。
戰(zhàn)爭評價
“靖難之役”是明朝歷史上第一場皇帝和藩王之間的內戰(zhàn)。這場戰(zhàn)爭是建文帝朱允炆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決定削藩而引起的。
“靖難之役”是明朝歷史上影響深遠的一次政權爭奪戰(zhàn),不僅導致了明朝皇位歸屬的改變,也極大影響了此后二百多年明朝政治、思想的走向。清代大學者、《〈說文解字〉注》的作者段玉裁在《明史十二論》中將“靖難之役”、景泰末年的“奪門之變”以及嘉靖初年的“大禮議”稱為影響明朝歷史走向的“三大案”。
“靖難之役”以后,開國功臣集團——明朝初年的“太子黨”地位急劇下降。南京是開國功臣集團的巢穴,永樂十九年(1421年),朱棣正式把明朝的首都從南京遷往北京,更加削弱了開國功臣的影響力。伴隨著開國功臣集團地位的下降,靖難功臣的影響力迅速攀升,英國公張家成了此后明朝政壇的不倒翁,長期處于最高統(tǒng)治集團之列。
參加者
按照朱元璋設計的制度,由皇帝、藩王、外戚、駙馬組成的家天下體制,應該能夠在權力、禮法和親情的共同作用下穩(wěn)固地支持大明王朝的江山。然而,文弱的侄皇帝與身邊的書生們未能掌握制約桀驁不馴的叔王的辦法,朱元璋最初設計的制度終于釀成大禍。在這場戰(zhàn)爭中,皇親國戚們紛紛參戰(zhàn),投向不同的兩個陣營。
??參與靖難之役的皇親國戚
姓名
身份
靖難時
靖難后
惠帝
朱允炆
朱元璋之孫
大明皇帝
一說自焚,一說失蹤
成祖(燕王)
朱棣
朱元璋第四子
燕王
奪位稱帝。
周王
朱橚
朱元璋第五子
削爵,免為庶人,流放云南,后被禁錮京城
復爵,歸藩
齊王
朱榑
朱元璋第七子
削爵,免為庶人,圈禁京師
復爵,歸藩
代王
朱桂
朱元璋第十三子
削爵,免為庶人
復爵,歸藩
寧王
朱權
朱元璋第十七子
加入朱棣陣營,隨其靖難
移封南昌
岷王
朱楩
朱元璋第十八子
削爵,免為庶人
復爵,歸藩
谷王
朱橞
朱元璋第十九子
朱允炆陣營,獻南京城降朱棣
移封長沙
燕王世子
朱高熾
朱棣長子
朱棣陣營,留守北平
立為皇太子
高陽郡王
朱高煦
朱棣次子
朱棣陣營
加封漢王
郡王
朱高燧
朱棣第三子
朱棣陣營
加封趙王
駙馬都尉
梅殷
朱元璋女婿
朱允炆陣營,任淮安總兵,戰(zhàn)敗被俘
被朱棣授意謀害
駙馬都尉
王寧
朱元璋女婿
向朱棣泄密,被朱允炆囚禁
釋放,加封永春侯
駙馬都尉
李堅
朱元璋女婿
朱允炆陣營,任左副將軍,加灤城侯,被俘
病死
駙馬都尉
胡觀
朱元璋女婿
朱允炆陣營,戰(zhàn)敗被俘
釋放
慶城郡主
朱元璋侄女
濟南中代表朱允炆陣營到朱棣陣營議和
長興侯
耿炳文
朱允炆親家
朱允炆陣營,討伐朱棣,兵敗
被彈劾,上吊自殺
駙馬都尉
耿璇
朱允炆姐夫
朱允炆陣營
稱疾不出,坐罪死
燕府儀賓
袁容
朱棣女婿
朱棣陣營
加封駙馬都尉、廣平侯
燕府儀賓
李讓
朱棣女婿
朱棣陣營
加封駙馬都尉、富陽侯
魏國公
徐輝祖
朱棣妻舅
朱允炆陣營
削爵,幽禁
大都督
徐增壽
朱棣妻舅
秘密參與朱棣陣營,被朱允炆斬殺
追封武陽侯,謚忠愍,進定國公
曹國公
李景隆
朱允炆表兄
兵敗撤職,后獻城投降
最初得到禮遇,后被撤職囚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