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難之役
戰(zhàn)爭背景
太祖分封
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明太祖朱元璋為確保明王朝的長治久安,想方設(shè)法加強皇室本身的力量,其具體的辦法就是分封諸子為王。他把宗室二十五人(24個兒子和1個從孫)封為藩王,分駐北部邊境和全國各戰(zhàn)略要地,想通過他們來屏藩皇室。朱元璋曾說的:“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wèi)國家,下安生民,今諸子既長,宜各有爵封,分鎮(zhèn)諸國。”[4]從全國來看,這些封藩主要有兩類:一是腹里,二是邊塞要地。受封諸王在自己的封地建立王府,設(shè)置官屬,地位相當(dāng)高,公侯大臣進見親王都得伏而拜謁。
明朝初年,每一個藩王除食糧萬石以外,還有軍事指揮權(quán)。藩王于王府設(shè)親王護衛(wèi)指揮使司,轄軍三護衛(wèi)。護衛(wèi)甲士少者3000人,多者1.9萬人。九位塞王(遼、寧、燕、谷、代、晉、秦、慶、肅)因有防御蒙古貴族侵?jǐn)_的重任,所以護衛(wèi)甲士尤多。北平的皇四子燕王朱棣擁兵10萬,大寧的皇十七子寧王朱權(quán)“帶甲八萬,革車六千”。[5]他們在邊塞負責(zé)筑城屯田、訓(xùn)將練兵、巡視要害、督造軍器。晉王、燕王多次出塞征戰(zhàn),打敗蒙元殘余勢力的軍隊,尤被明太祖重視,軍中大將皆受其節(jié)制。甚至特詔二王軍中小事自斷,大事才向朝廷報告。尤其是燕王朱棣,由于功績卓著,朱元璋令其“節(jié)制沿邊士馬”,地位獨尊。
藩王勢力的膨脹,勢必對中央政權(quán)構(gòu)成威脅。在朱元璋大封諸王的時候,時任平遙縣訓(xùn)導(dǎo)的葉伯巨就指出,藩王勢力過重,數(shù)代之后尾大不掉,到那時再削奪諸藩,恐怕會釀成漢代“七國之亂”、西晉“八王之亂”的悲劇。提醒朱元璋“節(jié)其都邑之制,減其衛(wèi)兵,限其疆土”。朱元璋不但聽不進勸告,反而將其下獄囚死。
在分封之中,朱元璋曾規(guī)定凡受封諸王必須離開京城,到封地就藩。不允許各親王之間相互往來,即使入朝,也不能同時前來,必須一王離京,另一王才可啟程。朱元璋此舉的目的在于避免諸王相互串聯(lián),與中央相對抗。所以,諸王就藩,可以說是“生離死別”。但朱元璋的用心良苦,卻未能收到預(yù)期的后果。
“靖難”遺訓(xùn)
明太祖朱元璋不僅分封諸子為藩王,而且在其成法中有一條是關(guān)于“靖難”的。朱元璋當(dāng)國時,恐權(quán)臣篡權(quán),規(guī)定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舉兵清君側(cè)的權(quán)利,他在《皇明祖訓(xùn)》中說:“朝無正臣,內(nèi)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cè)?!焙髞淼闹扉匆源藶槔碛?,指齊泰、黃子澄為奸臣,須加誅討,并稱自己的舉動為“靖難”,即靖禍難之意。故而靖難之役中朱棣的口號是“清君側(cè),靖國難”。
這其中,“靖難”的意思:“靖”指平息,掃平,清除?!熬鸽y”代表平定禍亂,平息戰(zhàn)亂,掃平奸臣的意思。不過太祖的成法里面還有一條就是皇帝先召喚藩王,藩王才能起兵,且成功鏟除奸臣后要五日之內(nèi)離京。所以這不過是朱棣想要奪取皇位的一個借口而已。
戰(zhàn)爭起因
建文即位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皇太子朱標(biāo)病死,明太祖立朱標(biāo)次子朱允炆為皇太孫。朱允炆因生性“穎慧好學(xué),性至孝”,而深得朱元璋的喜愛,朱元璋稱贊他“而誠純孝,顧不忘我乎?!辈贿^,對于這位“仁柔少斷”的皇太孫將來繼任帝位,朱元璋并不十分滿意,曾一度打算更換太子,后因翰林學(xué)士劉三吾的勸諫,才沒有這樣做。
盡管如此,朱元璋對朱允炆的繼位仍放心不下。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閏五月,朱元璋病故,廟號太祖,皇太孫朱允炆即位為帝。臨終前,朱元璋立下遺詔,“皇太孫允炆仁明孝友,天下歸心,宜登大位。內(nèi)外文武臣僚同心輔政,以安吾民”、“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
朱允炆即位,是為明惠帝,改元建文。盡管有朱元璋的遺詔,不許諸王“入臨、會葬”,但燕王朱棣仍直奔京師(今南京)。朱允炆聞訊后,立刻派人持敕,令朱棣返回北平(今北京),對此朱棣十分不悅。
藩王勢大
建文帝即位時,鎮(zhèn)守北部邊疆的諸王已有很大的權(quán)勢,寧王朱權(quán)“帶甲八萬,革車六千”。燕王朱棣更握有“節(jié)制沿邊士馬”的重權(quán)。朱允炆對這些皇叔們憂心忡忡。建文元年(1399年)正月,朱允炆即位不久,燕王朱棣即遣長史葛誠入朝奏事。朱允炆遂向葛誠密問燕王府之事,葛誠如實稟告,乃派他返回燕王府,作為內(nèi)應(yīng)。葛誠回到燕王府,朱棣見他神色不對,心中不免作疑。隨即朱棣親自入朝,他自恃皇叔身份,徑直走皇道入宮,登陛不拜。監(jiān)察御史曾鳳韶彈劾其不敬,戶部侍郎卓敬也密奏,以燕王“智慮絕人”,建議將他徙封至南昌,但都被朱允炆以“骨肉至親”,婉言拒絕。朱棣察覺到朝廷對自己懷有戒心,回燕王府后,便托辭患病,以觀事態(tài)的變化。
廢削五王
藩王勢力如此做大,建文帝與兵部尚書齊泰、太常卿黃子澄商量削藩之事。齊泰、黃子澄以諸王權(quán)勢過大,恐難駕馭為由,力主削藩。在削藩順序上,齊泰認為應(yīng)先削實力最強的燕王。但黃子澄反對,認為燕王有功無過,為了爭取輿論支持,應(yīng)該先找有問題的親王下手。建文帝支持黃子澄,遂先后廢除五位親王。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七月,建文帝削周王朱橚。因周王朱橚是燕王同母兄弟,而朱允炆怕他與燕王沆瀣一氣,于是決定先廢周王。時周王次子朱有爋告發(fā)父親謀反,于是派曹國公李景隆以備邊之名經(jīng)過開封,將周王全家押回南京,廢為庶人,遷往云南蒙化(今昆明以西、大理以南)
建文元年(1399年)四月,朝廷削齊、湘、代三位親王,廢為庶人。湘王朱柏不堪受辱,為保名節(jié)舉家自焚;齊王朱榑被軟禁在南京;代王朱桂被軟禁在封地大同。兩個月后,明廷削岷王朱楩,廢為庶人,徙漳州。
由于朝廷削藩激化矛盾,藩王與朝廷開始決裂,此時實力最強的燕王就成了真正的眾藩之首。而朱允炆與朱棣之間的博弈亦逐漸激化。
戰(zhàn)爭經(jīng)過
燕王起兵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十二月,為了提防燕王謀反,朱允炆派工部侍郎張昺為北平布政使,都指揮使謝貴、張信為北平都指揮使。隨后又命都督宋忠屯兵駐開平,并調(diào)走北平原屬燕王管轄的軍隊。燕王朱棣見到幾位藩王先后被削,明白如此下去必?zé)o法逃過此劫,遂一邊爭取時間一邊做戰(zhàn)爭準(zhǔn)備。為了爭取時間,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先裝病,使惠帝放三子回北平;之后由于屬下被朝廷處死,遂裝瘋。但由于王府長史葛誠叛變,密奏朝廷“燕王裝病”。朱棣裝瘋被發(fā)覺。而心中早已對父皇冊立自己的侄子為太孫而繼位有所不滿,便立即誘殺了前來執(zhí)行監(jiān)視逮捕任務(wù)的將臣,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起兵反抗明朝中央政府。
燕王遣使入京師金陵奏事,使者被齊泰等審訊,被迫供出燕王的異狀,于是朝廷下密旨,令張昺、謝貴逮捕燕王府的官屬,張信逮捕燕王本人。但張信與其母親討論之后,將此事告知朱棣。于是朱棣和姚廣孝等進行舉兵的謀劃,令張玉、朱能將八百勇士帶入燕王府中潛伏,以待變故。張昺、謝貴得到朱允炆密詔后,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初四帶兵包圍了燕王府。朱棣假意將官屬全部捆縛,請二人進府查驗。二人進府后,朱棣派出府內(nèi)死士將其擒獲,并連同府內(nèi)叛變的葛誠、盧振一同處決 。當(dāng)日夜里,朱棣攻下北平九門,遂控制北平城。
燕軍控制北平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初六,通州主動歸附;七月初八,攻破薊州,遵化、密云歸附;七月十一,攻破居庸關(guān);七月十六,攻破懷來,擒殺宋忠等;七月十八,永平府(今河北盧龍縣,屬秦皇島市)歸附。七月二十七,為防止大寧軍隊從松亭關(guān)偷襲北平,用反間計使松亭關(guān)內(nèi)訌,守將卜萬下獄。至此,北平周圍全部掃清。燕軍兵力增至數(shù)萬。
燕軍攻破懷來后,由于領(lǐng)地相距太近,七月二十四日,谷王朱橞逃離封地宣府(今屬張家口,距北京約150公里,距懷來約60公里),奔金陵。八月,齊泰等顧慮遼王、寧王幫助燕王,建議召還京師;遼王從海路返京,而寧王不從,遂削寧王護衛(wèi)。宋忠失敗后,部將陳質(zhì)退守大同。代王本欲起兵呼應(yīng)朱棣,被陳質(zhì)所控制,未果
擊敗耿炳文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朱棣反書至南京,朱允炆祭告太廟,削朱棣宗室屬籍,廢為庶人。決定起兵討燕。在真定(今河北正定)設(shè)置平燕布政司。
朱棣初起兵時,燕軍只據(jù)北平一隅之地,勢小力弱,朝廷則在各方面都占壓倒性優(yōu)勢。所以戰(zhàn)爭初期,朝廷擬以優(yōu)勢兵力,分進合擊,將燕軍圍殲于北平。朱棣采取內(nèi)線作戰(zhàn),以部將郭資戍守北平(今北京),迅速即攻取了北平以北的居庸關(guān)、懷來、密云和以東的薊州、遵化、永平(今河北盧龍)等州縣,掃平了北平的外圍,排除了后顧之憂,便于從容對付朝廷的問罪之師。經(jīng)過朱元璋大肆殺戮功臣宿將之后,朝廷也無將可用,朱允炆只好起用年近古稀的幸存老將長興侯耿炳文為大將軍,駙馬都尉李堅為左副將軍,都督寧忠為右副將軍,率軍13萬伐燕,數(shù)路并進,號稱百萬大軍,同時傳檄山東、河南、山西三省供給軍餉。耿炳文率軍在八月十三日到達真定,并分兵于河間、鄚州(河北任丘北約30里)、雄縣,為犄角之勢。在經(jīng)過觀察后,八月十五日,燕軍趁中秋夜敵軍不備,偷襲雄縣;成功后又利用伏擊擊敗了鄚州的援兵,遂攻克鄚州,收編剩余的部隊。
耿炳文部將張保來降,告知朱棣耿炳文的部隊分駐滹沱河兩岸,于是朱棣讓他回去告訴耿炳文“雄縣、鄚州大敗,燕兵將至”,以打擊其士氣,并使耿炳文合兵一處,便于一舉擊潰。耿炳文果然將南岸的兵調(diào)過河。八月二十四日,燕軍到達無極縣。從樵夫和南軍被俘士兵處得知敵情,于是燕軍發(fā)動決戰(zhàn)。
建文元年(1399年)八月,南軍師至河北滹沱河地區(qū)。燕王在中秋夜乘南軍飲酒作樂之機,突破雄縣,盡克南軍的先頭部隊。繼而又于滹沱河北岸大敗南軍的主力部隊。耿炳文率殘部不到十萬人在真定堅守不出,燕軍攻城三天不克。八月二十九日,燕軍返回北平。顧成降燕之后,留在北平協(xié)助燕世子朱高熾守城。
換帥李景隆
建文帝聽到耿炳文軍敗,根據(jù)黃子澄的推薦,任曹國公李文忠之子李景隆為大將軍,代替耿炳文對燕軍作戰(zhàn)。又令遼東江陰侯吳高等領(lǐng)兵圍攻永平(今河北昌黎西北)。朱棣留下少量兵將堅守北平,自己親統(tǒng)大軍救援永平。
李景隆本是紈绔子弟,素不知兵,“寡謀而驕,色厲而餒”。建文元年(1399年)九月,李景隆至山東德州,收集耿炳文的潰散兵將,并調(diào)各路軍馬,共計50萬,進抵河間駐扎。當(dāng)朱棣偵知李景隆軍中的部署后,笑著說,兵法有五敗,李景隆全犯了,其兵必敗無疑,這就是政令不修,上下離心;兵將不適北平霜雪氣候,糧草不足;不計險易,深入趨利;求勝心切,剛愎自用,但智信不足,仁勇俱無;所部盡是烏合之眾,且不團結(jié)。為了引誘南軍深入,朱棣決計姚廣孝協(xié)助世子朱高熾留守北平,自己親率大軍去援救被遼東軍進攻的永平,并告誡朱高熾說:“李景隆來,只宜堅守,不能出戰(zhàn)。”朱棣還撤去了盧溝橋的守兵。
朱棣這一招果然靈驗,李景隆聽說朱棣率軍赴援永平,就率師于建文元年(1399年)十月直趨北平城下。經(jīng)過盧溝橋時見無守兵,禁不住歡喜,說:“不守此橋,我看朱棣是無能為力了?!边@時朱高熾在北平城內(nèi)嚴(yán)密部署,拼死守衛(wèi)。李景隆則號令不嚴(yán),指揮失當(dāng),幾次攻城,皆被擊退。南軍都督瞿能曾率千余精騎,殺入張掖門,但后援不至,只好停止進攻。又因李景隆貪功,要瞿能等待大部隊一起進攻,錯過了時機。燕軍則因此得到喘息,連夜往城 墻上潑水,天冷結(jié)冰,待到次日,南軍也無法攀城進攻了。吳高怯懦,不敢應(yīng)戰(zhàn),退保山海關(guān)。朱棣解救永平之后,率師直趨大寧(今內(nèi)蒙古寧城西)
燕軍偷襲大寧
建文元年(1399年)九月初一,江陰侯吳高率遼東兵攻打永平郡,故朱棣趁李景隆躊躇不決之際,九月十九日前往救援。九月二十五日,朱棣擊敗吳高,并決定趁勢偷襲十七弟寧王朱權(quán)的藩地大寧(今內(nèi)蒙古寧城);另一方面利而誘之,將南軍引至“空城”北平下。九月二十八日,朱棣率眾出師。傳信給燕世子朱高熾,令其堅守北平城。
十月初六日,燕軍經(jīng)小路到達大寧城下。朱棣單騎入城(一說擊敗守將房寬后入城),見寧王朱權(quán),哭訴自己無路可走,向朱權(quán)求救,希望能向朝廷上書,謝罪免死。朱權(quán)相信并收留了他。在居大寧期間,朱棣令手下吏士入城結(jié)交并賄賂大寧的軍官等。十月十三日,朱棣提出告辭,朱權(quán)在郊外送行;但朱權(quán)來到郊外后,伏兵盡起,大寧軍紛紛叛變,歸附朱棣。于是朱權(quán)與寧王妃、寧王世子等一同隨朱棣前往北平,而大寧的全部軍隊都被朱棣收編。大寧成為空城,朱棣實力大增。
聽說燕王朱棣率精銳征大寧,李景隆引軍攻北平。南軍在鄭村壩(今大興以東二十里)扎營,筑壘同攻北平九門。燕王世子朱高熾堅守。朱高熾遣人夜間偷襲南軍大營,獲得了一定的喘息時間;南軍攻城急時,城中婦女也上城頭向下投擲瓦石。南軍唯一一次獲勝的機會是都督瞿能攻張掖門(一說彰義門,據(jù)《方輿紀(jì)要》,彰義門即廣安門;存疑)幾乎要攻下時,因被李景隆所忌,只得停止。功敗垂成。農(nóng)歷十月北平甚是寒冷,于是燕軍守城部隊夜里汲水澆于城墻上,次日城墻結(jié)冰,南軍無法攀登。南軍因天寒地凍,戰(zhàn)斗力驟降,攻勢自此受阻。
鄭村壩之戰(zhàn)
,
建文元年(1399年)十月十九日,燕軍在會州(今河北省平泉縣)整編,分立五軍(中、前、左、右、后)十月二十一日,燕軍入松亭關(guān)(今河北寬城縣西南)十一月初五日,燕軍渡白河(時已結(jié)冰,渡河處在今北京順義區(qū)東),并打敗李景隆的哨探陳暉部隊萬余人。當(dāng)天,與李景隆大軍在鄭村壩會戰(zhàn)。燕軍左右沖擊,連破南軍七營,李景隆大敗。當(dāng)夜,李景隆見戰(zhàn)事不利,令鄭村壩所有軍隊輕裝撤退。數(shù)十萬人的輜重全部留給了燕軍。但李景隆走得匆忙,沒有通知圍攻北平城的南軍軍隊,于是燕軍輕易擊潰北平城下的南軍,獲得其物資。李景隆率軍撤回德州,鄭村壩之戰(zhàn)結(jié)束。此戰(zhàn)南軍喪師十余萬人。
建文元年(1399年)十一月初九日,朱棣回到北平城,因為之前(七月)上書沒有回信,再次上書朝廷,陳述齊泰、黃子澄構(gòu)陷宗藩的罪過。建文帝沒有回應(yīng)。十二月,朱棣用反間計令遼東守將吳高被削爵貶黜,消除東北方向的后顧之憂。
由于李景隆準(zhǔn)備等來年(1400年)開春再北上攻燕,朱棣決定攻打山西大同,以使南軍疲于奔命。十二月十九日,朱棣出師攻大同。十二月二十四日,燕軍抵達廣昌,守將楊宗投降。建文二年(1400年)正月初一,燕軍抵達蔚州,明軍守將王忠、李遠投降燕軍。二月初二日,燕軍攻打大同。由于大同是代王的封地且軍事地位極重要,李景隆不得不救援。待李景隆走出紫荊關(guān)后,燕軍從居庸關(guān)返回北平。南軍在冰天雪地中白跑一趟,兵力、裝備大量損失,士氣受到重創(chuàng)。
建文二年(1400年)二月二十八日,李景隆給朱棣寫信,請求暫時停戰(zhàn)。燕王回信索要齊泰、黃子澄等。一說李景隆自此有二心。除了使南軍白跑了一個月外,燕軍在本次伐大同時意外遇到了從蒙古來降的軍隊,收編之。此外,保定府于建文二年(1400年)二月降燕。
激戰(zhàn)白溝河
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李景隆從山東德州,郭英、吳杰等從真定誓師北伐燕軍,目標(biāo)是白溝河(北拒馬河)。兵力增至六十萬,燕軍亦出。四月二十日,燕軍渡過玉馬河,駐于蘇家橋。四月二十四日,燕軍與南軍會戰(zhàn)(戰(zhàn)場在河北省高碑店市新城縣南三十里)
南軍(李景隆部)先鋒平安之前曾跟隨朱棣出塞,熟悉朱棣戰(zhàn)法,設(shè)伏兵。燕軍到達之后,平安伏兵起,挺矛沖鋒;瞿能父子也一同合擊,燕軍戰(zhàn)斗失利。當(dāng)時南軍郭英部也來到戰(zhàn)場,郭英在燕軍撤退的必經(jīng)之路上埋地雷,燕軍撤退時損失慘重。朱棣親自率軍殿后,但夜間迷失了道路。朱棣下馬趴在地上辨別河流的方向,才分清方向,回到大營。令軍士提前用餐,準(zhǔn)備次日決戰(zhàn)。次日(四月二十五日),燕軍與南軍再次合戰(zhàn)。瞿能、平安繞至燕軍后方,攻其后軍得手。朱棣見狀不好,親冒矢石,令丘福沖擊李景隆中軍,不成功;朱棣率軍攻打,雙方混戰(zhàn),飛矢如雨。朱棣先后換了三匹馬,射光了三筒箭,寶劍也砍斷,差點被平安、瞿能所傷。無奈之下,朱棣來到河堤上,舉起馬鞭,假裝招呼援兵,李景隆見狀果然生疑,攻勢減緩;朱高煦此時也來援救,戰(zhàn)事暫時緩和。
不久,瞿能再次引眾搏戰(zhàn),大呼“滅燕”,形勢再次對燕軍不利。就在戰(zhàn)事危急時,一股旋風(fēng)刮起,刮斷了李景隆的帥旗,南軍頓時大亂。朱棣抓住機會,繞到李景隆后方放火。南軍大敗,瞿能父子被朱高煦陣斬。郭英等向西撤退,李景隆向南撤退,輜重全部扔下,投降十萬余人。李景隆撤回德州。
四月二十七日,燕軍進攻德州。五月初七,李景隆逃往濟南。初九,燕軍進入德州,獲得大量糧食儲備。五月十五,燕軍攻濟南,李景隆殘存十余萬兵毫無戰(zhàn)斗力,大敗。李景隆逃走。燕軍遂圍濟南。十月,朝廷召李景隆回南京。李景隆把六十萬大軍丟得一干二凈,黃子澄、練子寧、葉希賢等上書,請求立斬之,朱允炆不聽。對于推薦了李景隆,黃子澄感到十分后悔。
濟南之戰(zhàn)
李景隆在幾個月的時間內(nèi)一敗再敗,建文帝撤免了他的大將軍職務(wù),建文帝采黃子澄之謀,遣使議和以求緩攻,又任命盛庸為平燕將軍,代李景隆統(tǒng)兵。盛庸屯兵德州,以遏燕軍南下。
李景隆敗退后,燕軍圍濟南。右參政鐵鉉、盛庸堅守。朱棣射信入城招降,未果。建文二年(1400年)五月十七日,燕軍掘開河堤,放水灌城。鐵鉉見勢不妙,決定派千人詐降,誘朱棣進城。次日,朱棣前往濟南,走到城門口時,城門預(yù)設(shè)的鐵板落下,但略快了些,只打中了其所乘馬的頭。朱棣大驚,換馬跑回。由于事出意外,斷其后路等工作沒能成功。朱棣逃回,大怒,圍城攻打三個月。
由于濟南的軍事地位極重要,若取得濟南,進可南下攻打,退可畫疆自守,故燕軍乘新勝之銳氣,志在必得。不料攻城不利,朱棣憤怒之下決定使用大炮攻城,城中不支。鐵鉉見狀,在一些木牌上寫了“高皇帝神牌”幾個字并掛在城頭,燕軍只得停止炮擊。六月,惠帝見濟南危急,遣使求和。朱棣不聽。七月,平安進軍河間,擾亂燕軍糧道。朱棣進退不得,八月十六,撤兵回北平。盛庸、鐵鉉追擊,大敗燕軍,收復(fù)德州。濟南之戰(zhàn)結(jié)束。
九月初十,朱允炆升鐵鉉為山東布政使,參贊軍務(wù),不久后升兵部尚書;封盛庸為歷城侯,平燕將軍,撤換李景隆。都督陳暉、平安為副職。南軍重新進到德州、定州(今保定與石家莊之間)、滄州(今河北滄州)
東昌之戰(zhàn)
建文二年(1400年)十月,朱棣聞報南軍北上,決定在南軍落腳未穩(wěn)之際,奪取滄州,再度南下。于是下令出征遼東,暗中派人在直沽(今天津市中心)修建浮橋。十月二十五日,燕軍從通州折轉(zhuǎn)向南行進,日夜兼程,十月二十七日到達滄州,南軍守將徐凱尚在筑城中;燕軍僅用兩天就攻下滄州,徐凱等投降。燕軍自長蘆渡河,十一月初四到達山東德州。朱棣計劃招降盛庸未果,于是轉(zhuǎn)而南下。盛庸襲擊燕軍后軍,但遭到失敗。十一月,燕軍到達山東臨清;朱棣決定擾亂南軍的糧道,遣輕騎至大名,焚其糧船。燕軍從館陶渡河(衛(wèi)運河,京杭運河的一部分;當(dāng)時黃河奪淮入海),先后到達東阿、東平,威脅山東南方,迫使盛庸率軍南下。盛庸將計就計,決定在東昌(今山東聊城)與燕軍決戰(zhàn),并在陣中擺了大量火槍和毒弩
十二月二十五日,燕軍到達東昌。朱棣仍然親自率軍沖鋒,先沖擊南軍左翼,沒有沖擊成功;然后又沖擊南軍中堅,盛庸故意打開陣將朱棣誘入,然后合圍,朱棣被南軍重重包圍。燕軍大將張玉、朱能(一說還有朱高煦)分別引兵來救,朱棣死戰(zhàn),終于和朱能會合,逃離戰(zhàn)場。但是燕軍損失慘重:大量燕軍被火器所傷,張玉被南軍包圍,最后戰(zhàn)死。南軍大將平安亦率兵趕來,與盛庸合兵作戰(zhàn)。次日,燕軍再次戰(zhàn)敗,遂北還。在擊退南軍的阻截后,建文三年(1401年)正月十六日,燕軍返回北平。張玉戰(zhàn)死,令朱棣悲傷的食不下咽。
東昌之戰(zhàn),朱棣多次瀕臨險境。但是由于朱允炆有“毋使朕有殺叔父名”旨意,南軍將士懼怕戰(zhàn)后反攻倒算,既不敢傷害朱棣,又難以活捉,只得放任自由;朱棣也恃此特權(quán),單騎殿后,南軍無可奈何。但是東昌之戰(zhàn)畢竟是靖難以來南軍的第一場大捷?;莸壑煸蕿墒指吲d,建文三年(1401年)正月,恢復(fù)了齊泰、黃子澄的官職(建文元年十一月兩人被罷免,但仍作為智囊留用;只是恢復(fù)齊的兵部尚書和黃的太常寺卿職務(wù)),并以東昌大捷告太廟,盛庸軍勢大振。燕軍經(jīng)此敗,以后再南下,皆由徐沛,不再走山東。
夾河、藳城之戰(zhàn)
東昌之?dāng)≈?,朱棣以此為恥,與道衍和尚姚廣孝商議對策。道衍強烈支持朱棣再次出兵。于是于建文三年(1401年)二月初九日,朱棣祭陣亡將士,并脫下袍子燒掉,激勵軍士。二月十六日,朱棣再次出師。當(dāng)時盛庸駐兵二十萬于山東德州,吳杰、平安駐扎在真定。朱棣決定趁南軍兩軍分隔,先破盛庸一部。三月二十日,燕軍探知盛庸在夾河(今河北省衡水市武邑縣附近,漳河支流)駐扎,于是駐扎在距對方四十里的地方。
三月二十二日,燕軍進兵夾河。盛庸仍結(jié)下堅陣,備大量火槍強弩。朱棣利用建文帝嚴(yán)禁傷害燕王之旨,親自率幾個輕騎兵掠過南軍陣地偵查。盛庸不敢開槍,只得派出自己的騎兵追趕朱棣,不了了之。偵查后,朱棣率領(lǐng)一萬騎兵和五千步兵攻擊盛庸軍左翼,不能入。此時燕將譚淵望見已經(jīng)開戰(zhàn),于是主動出兵攻打。盛庸部將莊得死戰(zhàn),會合盛庸軍,斬殺譚淵。朱棣、朱能等則趁南軍調(diào)動產(chǎn)生的混亂,趁暮色向南軍后方猛攻,斬殺莊得。盛庸穩(wěn)住了陣腳,天色已晚,雙方罷兵。此戰(zhàn)殺傷相當(dāng),但燕軍損失了大將譚淵。
當(dāng)夜,朱棣率領(lǐng)十余人在盛庸?fàn)I地附近露宿;三月二十三日清晨,朱棣發(fā)現(xiàn)被南軍包圍。朱棣再次利用禁殺之旨,引馬鳴角,穿過敵軍,揚長而去。南軍愕然,不敢射箭。朱棣回到營中,鼓勵眾將“兩軍相當(dāng),將勇者勝”,于是燕軍在東北方向,盛庸軍在西南方向,再次會戰(zhàn)。燕軍左右沖擊,盛庸堅守,雙方互有勝負。戰(zhàn)斗打了三四個時辰后,突然刮起了強烈的東北風(fēng),塵埃蔽天。南軍頂著風(fēng)沙,根本沒法作戰(zhàn);燕軍則乘風(fēng)大呼,縱左右翼橫擊之,盛庸大敗,損失了數(shù)萬人后,退回德州。吳杰、平安引兵準(zhǔn)備會合盛庸,聞庸已敗,退回真定。夾河之戰(zhàn)結(jié)束。夾河之戰(zhàn)重新確立了燕軍的優(yōu)勢。閏三月初四,建文帝因夾河之?dāng)?,再次罷免齊泰、黃子澄,謫出京城,暗中令其募兵。
擊敗盛庸后,朱棣進軍真定。考慮到攻城較困難,決定誘敵出戰(zhàn)。于是下令軍中四出取糧,而用間諜向吳杰等透露此事。吳杰等見狀,決定襲擊燕軍。閏三月初九,兩軍會于藳城,遂交戰(zhàn)。南軍列方陣,朱棣則率精銳攻其東北角以破陣。燕將薛祿由于馬失足被擒,但奪敵刀斬數(shù)人后,奪馬逃走。此戰(zhàn)大量燕軍被南軍的火槍和弓弩所傷,朱棣的帥旗被射得像刺猬一樣;但是,由于朱允炆的禁殺之旨,朱棣本人反而沒事。
次日,兩軍再次交戰(zhàn)。在戰(zhàn)斗中突然又刮起了猛烈的大風(fēng),南軍不能支,大敗而去。燕軍四面圍攻,斬首六萬余級。吳杰、平安等逃回真定,堅守不出。朱棣將射成刺猬的軍旗送回北平,令世子朱高熾妥善保存,以警示后人。從白溝河、夾河到藳城,燕軍三次得大風(fēng)相助而勝,朱棣認為這是天命所在,非人力所能為。
間接作戰(zhàn)
夾河、藳城之戰(zhàn)再次使南軍損失慘重,正面戰(zhàn)場戰(zhàn)事稍緩和。南軍改為通過談判、反間、襲擊后方等方式間接作戰(zhàn)。擊敗平安后,燕軍南下,先后經(jīng)過順德、廣平、大名,并駐扎于大名。諸郡縣望風(fēng)而降。
朱棣聽說齊泰和黃子澄被貶,上書和談,表示“奸臣竄逐而其計實行,不敢撤兵”。朱允炆得書,與方孝孺討論,方孝孺表示可以借此機會遣使回報,拖延時間,并懈怠其軍心;同時令遼東等軍隊攻其后方,以備夾攻。于是(四月)建文帝令大理寺少卿薛嵓去見朱棣,傳詔并秘密在軍中散布相關(guān)消息。薛嵓見朱棣,說“朝廷言殿下旦釋甲,暮即旋師?!敝扉Ρ硎具@連三尺小兒也騙不過。薛嵓無言以對。五月初一,盛庸、吳杰、平安等分兵騷擾燕軍餉道。[123]朱棣遣使者進京表示盛庸等不肯罷兵,必有主使。建文帝聽從方孝孺的意見,將其下獄(一說誅殺),和談破裂。朱棣見和談破裂,決定襲擊南軍餉道,以使德州南軍陷入困境,遂令都指揮李遠率兵六千,換穿南軍甲胄,從濟寧南下;六月十五日,燕軍瞞過南軍到達沛縣,成功焚燒大量南軍糧船,河中魚鱉盡死。南軍損失糧食數(shù)百萬石,京師大震,德州陷入窘境。
七月,燕軍進攻彰德,林縣投降。七月初十,平安自真定趁虛攻北平,擾其耕牧。朱高熾固守。朱棣分兵回援;九月十八日,平安與戰(zhàn)不利,退回真定。由于河北戰(zhàn)事不利,方孝孺想出了反間計,利用朱高熾(長子)和朱高煦(次子)的矛盾,先寫一封信給守北平的高熾,令其歸順朝廷,許以燕王之位;然后派人告訴朱棣和高煦(隨軍)世子密通朝廷,以使燕軍北還。但朱高熾得到信后,根本沒有拆開,將朝廷使者連人帶信一起送往朱棣處。反間計失敗。七月十五日,盛庸令大同守將房昭入紫荊關(guān)威脅保定,據(jù)易州西水寨以窺北平。朱棣見狀,只得回兵救援。朱棣分兵守保定,并包圍房昭的山寨。十月初二,燕軍與真定援兵和房昭軍決戰(zhàn),朱棣令勇士悄悄登山,在敵后大張旗幟。南軍山寨見狀大亂,與真定援兵一齊崩潰。房昭退回大同。十月二十四日,燕軍回到北平。之后又擊敗了襲永平的遼東敵軍。
至此,燕軍靖難已有兩年多。雖然屢戰(zhàn)屢勝,但因兵力不足,無法鞏固并擴張勝利,往往放棄新取之地;僅能據(jù)有北平、保定、永平三個郡。
燕軍南下
建文三年(1401年)冬,朱棣決定直接率兵南下,臨江一決。道衍亦支持不再與盛庸、平安等糾纏,直趨京師。十二月初二日,燕師復(fù)出。十二月十二,到達蠡縣(約在保定以南50公里)。建文四年(1402年)正月,先后擊敗德州的一支分隊和平安的部隊,于是燕軍南下(路線大致位于現(xiàn)京九鐵路和京廣鐵路之間)至館陶渡河(進山東),并長驅(qū)直入。正月十二日,燕軍在館陶渡河;正月十四日,燕軍攻陷東阿;正月十五日,再攻陷東平;正月十七日,陷汶上;正月二十七日,陷沛縣(今江蘇沛縣);正月三十日,燕軍先頭部隊到達徐州。
建文帝見燕軍再次出動,建文三年(1401年)十二月令駙馬都尉梅殷(建文帝的姑父,顧命大臣)任總兵官,鎮(zhèn)守淮安。建文四年(1402年)正月初一,建文帝將遷往蒙化的朱橚(廢周王)召回南京。命魏國公徐輝祖率兵援山東。
建文四年(1402年)二月初一,南軍將領(lǐng)何福、平安、陳暉進兵濟寧,盛庸進兵淮上。朱棣派兵襲擊南軍餉道后,二月二十一日,燕軍擊敗徐州的出戰(zhàn)軍隊,徐州自此閉城死守。
靈璧之戰(zhàn)
徐州堅守不出,朱棣遂不再理會,繼續(xù)南下。三月初一,燕軍進逼安徽宿州。三月初九,抵達渦河(今安徽蚌埠市懷遠縣以北)平安見到燕軍一路南下,帶兵來追;但三月十四日在淝河中了朱棣所設(shè)的伏兵,只得退回宿州。三月二十三日,朱棣遣將斷徐州餉道,鐵鉉等率兵圍攻,互有勝負。四月十四日,燕軍進達睢水之小河,搭浮橋。次日,平安、何福領(lǐng)軍奪橋,雙方隔河僵持。數(shù)日后,南軍糧盡,朱棣決定偷襲。半夜,渡河繞至敵后;但徐輝祖援兵正好趕到,四月二十二日,雙方戰(zhàn)于齊眉山(靈璧縣西南三十里),南軍大勝,斬燕將李斌。
按照齊、黃的策劃,曾令遼東派兵南下欲與鐵鉉會師濟南,但五月初一在直沽被燕軍擊潰。
渡江進京
五月二十二日,朱允炆遣慶成郡主(朱元璋的侄女、朱棣的堂姐)與朱棣談判,表示愿意割地。朱棣說“此奸臣欲姑緩我,以俟遠方之兵耳。”郡主無言以對,遂返。六月初一日,燕軍準(zhǔn)備從浦子口渡江,但遇到了盛庸最后的抵抗。燕軍戰(zhàn)不利,朱棣打算議和北還。此時朱高煦引兵來援,朱棣非常高興,說“努力罷!世子常常生病啊。”暗示朱高煦有機會取得儲君寶座,于是朱高煦大受鼓舞,率眾殊死戰(zhàn),擊敗盛庸。隨后中央軍的一支水軍部隊降燕,燕軍遂于六月初三日自瓜洲渡江,并再次擊敗退守此地的盛庸。六月初六日,燕軍至鎮(zhèn)江,守將率城投降。
六月初八,燕軍駐扎于龍?zhí)叮ň嗑熃鹆陽|約30公里),朝廷大震。朱允炆徘徊殿間,召方孝孺問計。有人提議逃往內(nèi)地以圖興復(fù),方孝孺表示城中尚有二十萬兵,應(yīng)堅守待援;即使真戰(zhàn)敗,國君為社稷而死,是理所應(yīng)當(dāng)?shù)摹?梢栽倥纱蟪肌⒃诰┲T王前往談判以拖延時間。于是六月初九,派李景隆、茹瑺等見朱棣,再次談判;朱棣表示割地?zé)o名,只要奸臣。六月初十,遣谷王朱橞(建文元年逃回京城)、安王朱楹等第三次前往談判,無果。六月十二日,外出募兵的大臣們?nèi)晕捶祷兀煸蕿芍坏门稍诰┲T王和武臣們守衛(wèi)各門。時左都督徐增壽(徐達子,輝祖弟)謀內(nèi)應(yīng),被一群文官圍毆。次日(1402年7月13日),燕軍抵金陵。徐增壽作內(nèi)應(yīng),事敗,被朱允炆親自誅殺于左順門。守衛(wèi)金川門(位于南京城西北面)的朱橞和李景隆望見朱棣麾蓋,開門迎降。
燕王進入京城,文武百官紛紛跪迎道旁,在群臣的擁戴下即皇帝位,是為明成祖,年號永樂。歷時四年的“靖難之役”以燕王朱棣的勝利而告終。
戰(zhàn)爭結(jié)果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三,燕軍抵金陵。徐增壽作內(nèi)應(yīng),事敗,被朱允炆親自誅殺于左順門。守衛(wèi)金川門(位于南京城西北面)的朱橞和李景隆望見朱棣麾蓋,開門迎降,是為金川門之變。燕軍攻入金陵,江山易主。靖難之役結(jié)束。戰(zhàn)爭雖結(jié)束,與此相關(guān)的歷史卻在發(fā)展。燕王進京后,宮中起火,建文帝下落不明。有的說建文帝于宮中自焚而死,或云建文帝由地道出亡,落發(fā)為僧,云游天下,傳說他于正統(tǒng)朝入居宮中,壽年而終;又有一說建文帝逃至東南亞,鄭和下西洋的其中一個目的就是尋找建文帝。建文帝的真正下落已不可確考,成為明史上的一大懸案。